分享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jiezhukuaile 2020-08-03

 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作品

      近年常有不少成就卓著的朋辈问我:这些年你在干什么?我的脑子里就飞速地盘点起自己的过去,茫茫然一片空白。我在干什么,我到底干了什么,我的时间是怎样琐碎地流逝了?除了买菜做饭洗碗拖地等日常杂事之外,我确乎一无所成。

等到闲暇时能从容思考,一个微弱的声音提醒我:至少你做了你的工作,你在当一个老师。这委实不错,我非常主体的、大块的时间其实是用于完成我的工作,即当一个老师,做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可是,这又算什么成就呢?只是和洗碗拖地一样的日常罢了。

几天前,我收到一封长达4000字的学生来信,这封信激动了我,使我想设立一个自己的公众号,为自己的工作留下一点印迹,也使它被更多的人所知。

我现在很笃定地认为,文学就是由语言带来的持久的愉悦,是一种最易获取的奢侈品,一种长久新鲜的美味。我的工作就在于宣扬、捍卫这种愉悦。

下面就是这封学生来信和我的回信,也即我个人公众号的开篇。来信中除把名字换成笔名、做了两处技术性处理之外,其余一仍其旧。公开发布已得到作者的许可。

给胡老师的一封信

胡老师:

您好。

抱歉占用您的时间。但在卡夫卡那一课上,您说过,大胆地表达尊重和感激,本身就是一种对文明和进步事业的促进。(胡少旁白:是讲到卡夫卡小说的译者孙坤荣,说非常感激他的译本,但从未使他知道这一点。孙先生已于2015年去世)这鼓励我写下这封信,以表达对您这一学期文学课的感谢。您的课对我启发很大,不管是在文学上,还是在生活上。或者说,文学和生活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前者是静态的、已经发生的,后者是动态的、正在进行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部正在进行的文学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一辈子当然也能获得很多动物性的快乐,但未免有些可惜。对文学(即生活)的审美能力是我们生命意义的来源之一,这是关乎生存的大问题。

环顾四周,我常常感到“意义的普遍流失”。也许是身处本校的缘故,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大家争先恐后地要成为社会精英。去我们院随便抓一个学生问问ta努力的目标,ta多半会回答:“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是,什么是优秀呢?这个答案,其含蓄和狡猾的程度,想必ta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优秀”这个空洞的汉语词汇,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洗脑着新一代的青年们。不同于“善良”“富裕”“有才华”“谦逊”这样有明确含义的形容词,“优秀”并不指向什么具体的东西,它的意思更像是“在现行社会评价体系中位列前端”。在吃人社会中,优秀的人就是那个吃人最多的人;在拍马屁社会中,优秀的人就是那个拍马屁最响的人。追求优秀的人是可怕的,因为ta没有自己真正认可的价值;ta的唯一原则,就是想方设法获得舒适的生存。当今时代,当一个学生说ta的目标是“成为优秀的人”时,其潜台词往往是工作体面、外表美丽,并受到众人艳羡的注视。这些东西一听上去就很肤浅,不宜成为一个大学生追求的价值;但一旦以“优秀”一词作遮掩,则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纷纷趋之若鹜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追求舒适的生存,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尽管物欲与虚荣的满足不过是一种低级的动物性快乐,但像一个动物一样快乐一辈子,不去审美、不去奉献、不去感受人生的尊严与意义,又有何害处呢?很长时间以来,我也以为没有。求仁得仁地过一辈子,似乎也不错。但是,最近我越来越发现,动物性快乐很难保证一个人一生的餍足。

最近,我妈妈经常唉声叹气地说:“活五十岁就活够了,哎,我觉得我现在活得可没意思啦。”她觉得,我考上好大学,她的使命已经圆满结束;容貌的老去和身体机能的衰退使她感到痛苦;只为赚钱的工作和冷淡维持的婚姻无法令她安慰;上面两个老人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她的衰老却更加迅速地降临。当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她会去健身或者在手机上打麻将。打麻将是真正快乐的吗?但她还是会说,活着真没意思。

我常想,如果我妈妈接受过更多、更好的人文教育,会不会能够从更多的地方获得快乐?放假回家我带回来一本莫言的《酒国》,连哄带骗地让她看了,好像效果不是太好。我还想建议她去学学唱歌跳舞、弹琴插花之类的,但她总觉得又辛苦、又意思不大。我越来越感觉到,审美能力虽然乍一看没什么实用性价值,但总能在动物性快乐失去意义的时候成为一种动力来源,支持着你生活下去。J.S.Mill给出过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的方法。他说,高级快乐就是经历过两者的人会选择的那种。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高级快乐,他们不是不愿意,而是缺乏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教育与启蒙的重要性。

这有点像鲁迅的铁屋子。如果一直睡着,无知无觉倒也无妨;但眼睛一旦睁开,便再也无法闭起来。难保有哪天会在身体一阵突如其来的骚动下猛然惊醒,面对世俗浮华带来的不可抵挡的虚空,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无意义”的绝境。因此,当我身处在校园里,看到周围那些一门心思挣大钱的人,那些绞尽脑汁使自己看起来更美丽的人,那些把文学和音乐当作优越感来源的人,那些沉迷于网络上随处可见廉价快乐的人,那些拼命展示炫耀自己的人,(当然他们中也不乏善良的好人,)我衷心地希望那些动物性快乐可以永远陪伴着他们。如若不然,则希望他们最终可以找到一些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的东西。因为那些意义,不管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都足够支撑一个人丰盈地活下去。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文学在我心中模糊的面目渐渐清晰了起来。除了那种整体性的认识之外,我常常在生活中,在想一些问题、表达一些情绪时,脑子里突然蹦出您在课堂上讲过的某种观点、采用过的某个角度、引用过的某些词句。

在讲王小波时,您问过我们喜不喜欢他。其实,王小波是我高中和大一以前最喜欢的作家(不过总共了解的作家也有限)。我喜欢他插科打诨的气派,喜欢他正经起来时流露出的忧郁与痛苦。有一段时间我总不自觉地模仿他油嘴滑舌的写作风格,后来再看只觉得自己像个自以为聪明的傻子。他的幽默太黑色了,一般人模仿不来。我记得特别深刻,他的某部小说里冷不丁出现过一句话:“痛苦是我的底色。”这让我背后起一阵凉意。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我看他的作品,看的时候经常被逗笑,看完之后却只留下深沉沉的落寞。

我算是个摇滚乐迷。摇滚音乐有一个名词叫“朋克精神”,在我眼里,王小波是一个真正的朋克。他提出的“反熵”就是一个足够朋克的概念。不过我还是想补充一点。王小波说,他从事写作,主动放弃了安稳富足的生活,这是一个反熵的过程。不错。但他在文章中还说他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所以,他从事写作也算是顺应了自己的天赋,存在熵增的嫌疑。在我看来,更朋克、更反熵的应该是像我这样的人,尽管没有什么文学天才,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理应用来“变优秀”的时间花在看书写作上。别人在这杯那杯的各种比赛上搞得如火如荼,我在和我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课上蹭得如痴如醉。王小波写作尚能产生一些优秀的作品名垂文史,也算是一种圆满;可我或许到头来都不会有什么成就,这些反熵的时间终归是我一个人的寂寞。从这一点来看,我比王小波更朋克。

在那一课上,您还讲了一点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您说,一个人选择生孩子意味着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其实我挺同意这句话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一个坚决丁克的人。前段时间看到您写给自己孩子的一些小诗,觉得写得真好。很好奇您现在怎么看待这件事。(不知道您知不知道什么是真香警告,哈哈)您还说,有了孩子之后会让他随遇而安、自由发展,但我觉得,应该很难不去把自己的喜好和期待附加在孩子身上吧。

也是在王小波那课,有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大意是,性解放之后,还要从性中解放。(胡少旁白:这是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观点)这让我联想到现在很多摇滚乐队都喜欢无节制、无目的、无头无脑地在歌里谈论政治。诚然,这样做有它的必要性。不过我想,在政治解放之后,摇滚乐最终追求的应当是从政治中解放。

我发现很多事物都大致呈现一个三步走的流程。首先是混混沌沌,然后拔高一层,最后在这一层的基础上再升华一层。比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又比如王国维论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再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歌的一大作用在于感发。一直以来,我对《关雎》的感受是它能够引起我对高于生活的美好事物的追索之情。学习了您第一课的内容,我进一步体悟到这首诗中情感和心态的发展过程。是啊,所爱不一定非要得到,远远在河的另一岸欣赏着,愿以钟鼓琴瑟乐之,让爱慕化为欢愉开阔的情绪,不更是一种对美好的成全吗。(胡少旁白:这是我借用了同事耿涛的观点)这让我在原先理解的基础上又上升了一个境界。从没有追求到有追求,再到超越追求,一共也是三步。同样的,还有鲁迅的蒙昧——启蒙——超越启蒙(对启蒙的怀疑)。

总之,这些“三步法”让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文学,或者说我们思想的发展,仿佛总在不断挣脱着什么东西,直到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再受限于任何一种思维秩序的构建,即不断解构;不再迷惑于繁复多变的表面现象,而要接触到更本质、更自然的真相;不再囿于狂热和执念,而达到超然、洁净以至于无欲无求的状态;甚至摒弃希望——因为希望也可能是一种束缚与虚妄。我们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要用文学不断浇灌自己?我想,总的来说,是为了成为更加自由的个体。

在开学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上,您说,除了理智和情感之外,意志也至关重要。我把这句话写在了桌前贴的一张小纸上。这次疫情的考验让我觉得,意志的磨砺要比理智和情感的培养难得多得多。同时我也发现,是意志的薄弱在限制着我一路以来取得的成就。所谓“努力”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我得有意识地提高对自己的支配能力,再努力一点。

这一学期实在忙碌,您推荐的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找着看完。其实,我本来想写一篇三千到五千字的短小精彩的小说(像卡夫卡那样),和这封信一起发给您的,但一直没办法很满意地完成。我不断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为什么非写这个内容不可?(胡少旁白:这是德语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著名诘问,被Lady Gaga纹在胳膊内侧)我很警惕,害怕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无意间说了假话,或是不小心说了别人的话。我要“在黑暗中找到和夺取自己的语言”。(胡少旁白:这是在课程中引用的作家残雪的话,原话是:灵魂并不是现成的、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东西,必须由我迎向它,接纳它,去创造和争取。……我必须爱自己,这种爱必须要行为来证实,这个行为就是要在黑暗中找到和夺取自己的语言)

放假以后,我看了侯麦导演的《春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和《绿光》。如果可以的话您能把讲侯麦那课的ppt发给我么?很想知道您是怎么理解他的电影的。(胡少旁白:因课程调整,关于侯麦的内容未讲解,仅提及)

很多时候,文学让我感到不再恐惧。作为一名M大学生,我有一半时间处在疯狂的焦虑之中,另一半时间处在对焦虑感的厌倦所带来的身心麻木之中。焦虑能不能考上研究生、拥有的经验和技能够不够多、和同龄人比够不够“优秀”;害怕以后找不到工作、赚不到足够的钱、不能留在北京,害怕灰暗地度过一生。是文学让我觉得,哪怕我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仍然有一片天地可以去塑造、创造自己的灵魂。写作者不问出身,对文学的享受不需要投递简历。无论世界怎么侵占我,我仍保有一片内心世界的山水。

不知不觉竟已写了将近四千个字!就这样突然招呼也不打一声地和您说这么多,实属冒犯,请您见谅。最后,用一节穆旦的诗来总结文学对我的作用吧: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安憩——

您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学生:碎瓜

2020.7

给碎瓜的回信

碎瓜:

你好。这是我从教以来收到的最长的一封学生来信。读了非常感动。近几年,我常常慨叹自己一事无成,陷入了焦虑的状态,你的信给我安慰,让我发现至少我的课程对某些年轻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这使我得以赋予自己的工作以意义。

我感到你非常认真地听取了课程内容,并深深领会了其中用心。你是我的理想听众,应该特别感谢你。课堂上像你这样的学生越多,老师才越有动力去把课上好。如果都是持可有可无态度的学生,老师也会慢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基础上,你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思考,所引申的结论使人读之眼前一亮,此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你非常透彻地阐明了文学的意义,一些观点可能是受我影响,更多的观点应该是你本来的想法,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文学的作用就在于使人的精神变得丰盈,享受一种愉悦,从而更好地抵抗人世的无趣和荒寒。文学也是精神的甲胄,使人可以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苦厄。你所引穆旦诗何等贴切。

你对于“优秀”和“动物性快乐”的反思发人深省。“意义”对于人是重要的,但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意义体系垮塌的现实中。“意义”成为我们自己找寻、自己赋予的一种东西,一种自己度过一生的临时性方案。现代社会是一个充分多元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度过一生的方式。面对现实,需要采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我们可以在内心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选择,但在面对他人以及和世界相处时,却必得选用柔和、宽容的方式,不能走“愤世嫉俗”的道路,记得第一次课上我似乎也提出了这庸俗的教导: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人生之价值的获取,还得牵系于人类共同体,依托对这个集体的爱与怜悯。以你之深思明慧,此中道理不需我赘言。你所说的“成为更加自由的个体”即意味着不人为地去制造对立、高下,而养成“不卑不亢”的风度。

你下学期应该就大三了。文学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理解世界的能力,并非软弱无用的能力,而是非常强大,是另一种“优秀”。其实际效用毫不逊色于各种具体的专业技能。你的热爱绝非虚掷。我相信文学能力能帮助你博取一个满意的未来。

你在信中提到一个很具体的关于生孩子的话题。我说:“一个人选择生孩子意味着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是一句很文青的话。在我还是文学青年的时代,因为骄傲,因为感到青春的无限可能性,难以设想自己成为一个居家过日子的人。好比“万能青年旅店”的歌中所唱“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性消失,一个人终于回归到普通的生活,这中间的确是有失败感的,但人又是渴望安定的,不能一直年轻动荡下去。我出身于农村,我的父母不可能接受我不生孩子,再加上我的一种人生哲学是要尽可能体验完整的人生,也想知道当父亲是什么感觉,所以选择生孩子。抚养孩子的过程非常累,同时也有快乐,差不多两相抵消。如果父母都是城市人,对子女生孩子没什么期待,而自己也立志做丁克,这并无不可,完全是一种自由的个人选择。

很期待看到你的小说。你所引残雪的话,让我又翻出原文来重读,真有力量的一段话呵。写作是一个不断操练的过程,需要允许自己失败,所以,你也不妨先发给我看看。

侯麦电影是我之所爱,这一讲的PPT很简单,我在附件里发给你,此外,我还有一篇写侯麦的小文章,亦发给你。

你的信使我生出一个创建自己的公众号的冲动,并想把我们的通信作为开篇文章发布(因为你的信实在精彩,对于许多同龄人会有帮助),不知你是否同意?可以在信里做一些技术性、匿名化处理。当然,如果你并不愿意公开发布此信,也请坦率告知。

祝愿我们都拥有妥善使用时间的强大“意志”。


                                     胡少卿
                                   2020.7.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