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永利 | 凌虚台趣话

 时光捡漏 2020-08-03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凌虚台趣话 

文 | 鲁永利

凌虚远眺,是东湖十景之一。游东湖缓步登上凌虚台,凭栏眺望 ,两岸翠柳拂碧水,一湖美景眼底收,赏心悦目,好不惬意。说起这凌虚台还有一段主辅恩怨的趣话。

公元1061年,北宋仁宗嘉佑六年,26岁的苏轼在五年前进士及第后,又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朝廷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书判官,12 月14日到任。时任太守宋选是个温和宽厚的长者,二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嘉佑八年正月,宋选离任,陈希亮接替凤翔府太守。陈希亮,字公弼,年长苏轼23岁,都是川西老乡,陈是青神人,苏是眉山人。陈也为进士出身,在多处做过知县、知府,在京城开封府也曾为官,是颇负美誉的干臣。为人耿直,脸黑面冷,目光如冰,治下严格。苏轼少年得志,初涉仕途,有棱有角。一老一少,主辅二人由于年龄、阅历、性格上的差异,合作起来有些磕磕碰碰。陈太守只把苏轼当作小字辈,出于好心,有时给点颜色看,有时也敲敲打打,使年轻气盛的苏轼觉得难堪。苏轼以能文名扬当时,他写的公文陈太守却要改来改去。苏轼进士及第后又参加了贤良方正极言能谏科考试,有的属下就叫他苏贤良,陈太守就把这个人责打三十大板。苏轼有事求见,陈太守让他坐冷板凳久等。朝廷规定七月十五中元节,官府要照例聚会,苏轼赌气没有参加,陈太守毫不客气,罚铜八斤,相当于一千六百文钱,使苏轼大为扫兴。官大一品压死人,苏轼心有怨气,但只得忍气吞声。然而,发泄的机会终于等来了。

凤翔地处八百里秦川西端,山环水绕,风光无限。又是丝路驿站,关西重镇,商旅往来,市井繁华。陈太守处理完公务,在府邸高墙内转悠。不远处西有灵、雍二山雄峙,北有陇山横亘,东有沃野千里,南有太白积雪。府城之内,街巷纵横,商号民居,错落有致。客商市民,熙熙攘攘,呼买叫卖,热闹非凡。这样的情景,在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十层八层高楼,在高墙深院是看不见的。陈太守心生一计,何不在府邸内空地凿池引水,堆土筑台,公余饭后,登高望远,岂不快活。于是,他命人在府邸中修建了一座高台,取名为“凌虚台”。

新台落成,按照惯例,自然要写一篇记,记述这件事的始末原委。这件事当然非才华横溢,声名鹊起的苏轼莫为。苏轼领命,把他要写的大体意思告知陈太守,然后洋洋洒洒,挥就了一篇传世名作《凌虚台记》。饱读诗书,经纶满腹的苏轼借此以生花妙笔,书写了世间万事万物废兴成毁的道理。他说,物之废兴成毁,这是谁也不能预料的。这地方过去是荒草野田,冷霜白露覆盖,野狐毒虫出没,谁还知道如今有个凌虚台?再过若干年,这地方又变为荒草野田,谁又能知道呢? 我陪您太守大人登台眺望,东面秦穆公的祈年宫、橐泉宫,南面汉武帝的长杨、五祚宫,北面隋的仁寿宫,唐的九成宫,当时,兴盛至极,雄伟华丽,只经过短短的几个朝代,原来是什么样子了都无法看出来了。连破瓦断墙都没有了,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比这台坚固于百倍的宫殿都不复存在了,更何况这台呢?写到这里,苏轼的刺儿就更突显出来了。他大发议论,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事的得失,原本就来去匆匆,变幻无常。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新台建成,本当祝贺,苏轼此作纯粹是扫老太守之兴,也真是够胆大的了。谁知,陈太守看后却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微微一笑,说:“我把他父当作我的儿子一样看待,把他当作孙子看待。平时之所以对他格外严厉,不给好脸色,是怕他少年得志,养成狂妄自大的习气,以后吃亏,没成想这小子还真怀恨在心了。”其实,陈太守并不是鸡肠小肚的奸佞之辈,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压压苏轼的盛气,挫挫他的锐气,免得在以后的仕途中栽跟头。陈太守这次一改往常涂改苏轼文章的习惯,一字不改,吩咐属下叫工匠刻于石碑,立于台前。陈太守的豁达大度,令苏轼非常感动。后来苏轼写了一首《凌虚台》诗,“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表达了对陈太守的敬仰感激和自己的懊悔之意。苏轼平生是不轻易给人写墓志铭这类文章的,但他十分敬佩陈太守的为人,担心太守的事迹不被后世人知道,所以多年之后,陈太守辞世,苏轼挥笔破例写下《陈公弼传》。他在该“传”中说:“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于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陈太守的儿子陈慥,性格豪爽,慷慨大度,喜欢饮酒骑马,击剑射猎,自在凤翔与苏轼相识相交,两人情深义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监管,陈慥常伴其左右,此后也多有往来,成为一生的好友。

苏轼离开凤翔65年以后,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凤翔被金占领。又经过元、明、清几代,沧海桑田。凌虚台及其府衙最早建在什么地方呢?无史料记载,也无实物为证。北宋时府衙及其凌虚台在什么地方,不可而知。据推测,古代的府、县衙门在今凤翔县城西大街以南,南大街以西,这里自今仍有府前巷、县前巷。因为有苏轼留有脍炙人口的《凌虚台记》和凌虚恩怨故事的缘故,衙门官邸了无踪迹,但凌虚台却千秋长存。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任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东湖苏公祠时,新建凌虚台于苏公祠东侧,并在台上面建了一座亭子,取名“适然亭”。民国九年(1920年),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军司令郭坚重修东湖时,对亭台进行了修葺。

1985年县人民政府再次整修维护,彩绘油漆。南面台壁镶嵌苏轼手迹凌虚台石匾,石匾之下镶着《凌虚台记》石刻。北侧台壁镶有苏轼凌虚台诗。一记一诗,互为照应。苏公祠居其右,碑林位于左。前有老梅苍柏,后有青槐红枫,绿草如茵,芳香扑鼻。登凌虚台,尽览东湖盛景,小憩适然亭,沐浴四面清风,实为一大快事。

 作者简介 

鲁永利,50后奔七,西凤名酒之乡凤翔县柳林镇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欢读书,该读书时未正经读书。先在生产队劳动,后参加工作,有空时爱看闲书,喜欢唐诗宋词,偶也习之。系陕西诗词、宝鸡诗词学会会员。退休之后为多动脑多动腿,或敲敲键盘玩玩文字,或走出门去随便转转,拍几张照片上传电脑,纯为自娱自乐耳!

悦读推荐

【光影天地】鲁永利 || 东湖之秋

【诗风雅韵】鲁永利 || 凤翔赋

【诗歌】张忑侠 || 《远行》&《半月》

【诗歌】宋力行 || 秋山黄叶

辞诞书

女油漆工

五 姐

香水(外两首)

赡  养

组诗选登(一)

高考杀青后

一个最大的粽子


本期组稿:宋力行

文字编辑: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