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征文】李存科|家乡的搅团─凉鱼儿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这家乡的搅团--凉鱼儿

我出生在陕西实在很幸运,陕西有很多美食:“油蒸豆腐脑、西府腊驴肉、岐山臊子面、锅盔馍馍、手擀面、凉皮等等。但只有一种美食可以算得上是穷人们的喜爱,那就是搅团,及搅团漏出来的凉鱼儿。

对于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对搅团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好多人被搅团吃伤了。因为在那个缺粮的年代,白米白面很少 ,一年当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挨饿,只能靠蔬菜、土豆、红薯等,掺杂粮度日,情况稍好点的家庭也就是玉米糁子粥,玉米面馍能够吃饱而已,玉米面因为筋道不足,韧性差,不能做面条,所以搅团就是首选做法了。

搅团的做法十分简单,先准备好适量的玉米面,按照比例将清水倒在锅内烧开后,慢慢的撒入玉米面粉,同时用粗一点的擀面杖转圈搅拌,搅拌还挺费劲的,有句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说的是做搅团的关键所在,要搅拌好,搅拌到。如果搅拌得慢了,搅拌少了,就会出现面糊糊,面疙瘩,不但夹生,而且影响口感。搅拌的同时灶火要猛,以锅里连续‘噗嗤,噗嗤’的冒热气为好。一直搅拌成糊状后,可再加入少许开水,边加边搅。同时猛火不能间断,要不然就夹生了,但也不能太大了。以免了锅底烧焦,形成了既焦黑,又很硬的锅巴。直到搅到光滑,稀软合适,盖上锅盖,用文火再闷煮二十来分钟就可以了。出锅用大碗,盆等器皿,盛起,稍微凉一下,就可食用。

搅团吃法有很多种,其中人们最爱的吃法是趁热盛一碗,加入酸汤,再加些油泼辣子,顺着酸汤搅匀,然后从碗边开始,夹起一块,在汤里一撩,送入口中。过去酸汤种类不多,最常见的要算萝卜缨、苦菜、白菜叶子等渍成的浆水那种。这些菜农村常见。烧、炒、煸都不怎么好吃,可是渍浆水,做成酸菜后,特别是配着搅团吃,既增色,又爽口。

搅团除了热吃,还可以凉拌,搅团熟后,盛起平摊于案板上,待冷却后,切成薄条或块状,就像拌凉粉一样,再加入盐、醋、味精、油泼辣子等调料食用。

那时候最多的是玉米糁子粥就着搅团吃,一碗金黄色的玉米糁子粥上,堆着油泼辣子凉拌的搅团块。酸辣伴着香甜,十分可口。

水围城是搅团的另一吃法,盛一碗热搅团,中间压个小坑,把调好的料汁倒入小坑里,从边上夹起一块,醮中间坑里的调料汁吃。或将搅团盛在一只大盘子里,几个人各端小碗,碗内有酱油、醋、味精、生姜、辣椒油调好的料汁,然后夹一块蘸料汁着吃。

搅团最好是做成‘溜鱼儿’,先取一大盆冰凉水,然后把热的搅团从漏勺漏过,那沸烫的搅团在凉水中拉成一头粗粗的圆圆的,再渐渐变细的线,真像‘蛤蟆蝌蚪’,又像‘胖头鱼苗儿在游荡。‘鱼儿’漏得多了,要及时换掉盆中的冷却水,等完全凉透后,再用笊篱轻轻地捞到碗里。根据个人口味加上盐、醋、味精、油泼辣子等调料即可食用。我们陕西人最喜爱的就是放入油泼辣子,着色、养胃,离了油泼辣子不好吃。‘溜鱼儿’是搅团最简单的食用方面之一。扒一口,嘴刚稍微一动,‘鱼儿’就滑入喉咙,瞬间就到肚中,嘴里只留下鱼儿及调料混合起来的香味。

除此之外,搅团还可以炒着吃,把凉搅团切成块或条状,锅内倒些菜籽油,等油煎后,放入葱花、姜沫、等一些青菜,炒至七八分熟,再倒入切好的搅团,稍微炒一下,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盐、醋、味精、酱油、辣椒粉等调料。再轻轻翻炒均匀,小火闷几分钟后即可。那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搅团虽然好吃,但也不能常吃。特别是父母这辈人以及五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提起搅团来就是很反感,那个时代缺少粮食,白米细面很少,一年当中有一大半时间吃不饱,能有玉米吃饱就不错了,玉米糁子粥,搅团占大多数时间,加之那个年代缺盐,少油,调料自然难以保证,玉米做的食物本身口感差,吃多了不易消化,肚涨,不舒服,还使人血压增高,人都吃腻了,所以提起来没有人表示喜欢吃。

我上完学参加工作后,白米细面吃久了,常常想起妈妈做的搅团。无奈城市里的煤气灶,小锅始终不能做地道的家乡的味。

终于有一天,西安北门外菜市场外有卖的,比清蒸豆腐脑、凉皮、油泼面等小吃还贵些。每天吃的人络绎不绝,去晚的人常常吃不到。

偶尔买到一碗,尝了尝,感觉到好像是凉粉一般,又好像比凉粉老一些,滑一些。嘴上叫好,和老板闲聊,才知是用淀粉做。问为什么不用玉米面做?”老板回答:“现在玉米面和淀粉价钱差不多,而且细腻,做出来口感好,客人爱吃,所以现在都用淀粉做了。

“那和凉粉差不多吗?

  从那以后,我对妈妈做的搅团越发思念了。可如今为了生活又得去外地漂流,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老家,再吃上妈妈做的搅团,凉鱼儿,我要吃三大碗。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