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枫|羊汤会——醇醇的民风,浓浓的乡情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 ◆ ◆ ◆

羊汤会——醇醇的民风,浓浓的乡情

何 枫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祭祖节, 这一天,要给故去的亲人送寒衣、寒食,焚烧冥币, 据说这一天亡灵会回来与在世的家人团聚。 而这一天也是位于村西沟畔的马王爷庙举行庙会的日子。庙会举行仪式前,先给马王爷敬献百果三牲, 祈求马王爷保佑全村人丁康宁,六畜兴旺。庙会这天要宰羊以祭祀神灵,并在祭祀后把羊汤羊肉分给全村各户,让村民也沾沾神灵之福,护佑全年平安吉祥,故人们又把马王爷庙会称为“羊汤会”。

曾记得五十年代有一年,我父亲当庙会会长,在祭祀的前一个月,买回来两只大绵羊,放羊就成了我的主要任务。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牵着羊到村外野地放羊,傍黑回来,给羊喂一些麸皮之类的饲料,再饮一点水,扔一些干豆秸或者干草,待到庙会时得把羊养得肥肥壮壮的。庙会的先一天下午,就将羊宰掉,庙会当日,天未亮,庙会的会员们就支起两口三尺大锅煮起了羊肉。锅里乳白色的羊油伴着浪花翻滚着,羊肉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弥漫在庙场的角角落落。会员们围着热气腾腾的大锅,站着的,蹲着的,吸着旱烟,拉着家常,评说着这一年的收成,红红的火光映在脸上,处处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在一片欢声笑语之后,羊肉便煮熟煮烂了。

天大亮的时候,村里的人们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拿着香、蜡、纸钱和献果,带着盆盆罐罐陆陆续续地来到庙场。妇女们忙着上香、烧纸、敬神;男人们耐心地排队等候领羊汤羊肉,场面井然有序;小孩子们在庙场边追逐嬉闹,鞭炮声此起彼伏,犹如过年一般。

煮熟的羊首完成了它的祭祀使命以后,分发羊肉羊汤的程序便接着开始。全村不分姓氏、户数、口数,人人有份,也不发票券,没人重领多领。发羊肉也不用称称,凭手抓,羊汤按勺分,没有人说谁多谁少,淳朴憨厚就是那个年代的风气。

男人们刚回家,主妇们便接过羊汤,倒入锅里,添几勺水,架起火来,待汤水烧开后,将早已烙好的薄饼放入,稍煮片刻,再在每人的碗底捏几片羊肉和煮熟的粉条豆腐,然后把煮透的饼和汤一起舀入碗里,上面再撒一撮葱花。在正式享用之前,第一碗必须献给宗祖和亡亲,这是流传下来的规矩。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羊肉泡,膻香味飘浮在村子的上空,一般过年才有的高兴劲挂在每张脸上。

    那个年代人们还不富裕,有些人家很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次肉,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一点。记得那时县城羊肉馆一碗羊肉泡二角钱,对于农民来说二角钱可以买一包火柴(十小盒),或买一斤多盐(每斤壹角伍分),哪里还舍得吃羊肉泡啊!所以大家一年到头就盼望这一天能吃上一顿羊肉泡解解馋,别提有多高兴了!

      “羊汤会”是全村人的盛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盛会,一份羊汤吃出了浓浓的乡情,体现出何家堡村各姓各族,每个家庭的团结、友爱和平等,彰显了何家堡村醇厚的民风,勤劳善良的品格。 在何家堡人心中住有一位慈善的佛,任何妖魔鬼怪都会望而却步。 有位高僧曾说过:“心地法门,佛自在心”, 所谓的避灾救难,保障平安,不是依靠马王爷等一切的神灵,而是人们自己。

      以后的岁月,我走出了何家堡村去求学,并在外工作几十年,再也没有尝到家乡的羊汤味儿。现在的城乡到处都有羊肉馆,吃羊肉泡成为家常便饭,却再也吃不出那时的味儿。不知是我变了,还是羊肉汤变了,或是喝羊肉汤的氛围变了,也许是都变了,唯有儿时的情境却不能舍怀。

◆ ◆ ◆ ◆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