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永超 | 火炕情缘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在西府的农村,每到冬天人们就会烧起火炕来应对气候变化,坐在火炕上度过一个漫长而温暖的寒冬。

说起火炕,对于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忘怀的火炕情缘。我出生在凤翔北部的小山村,从记事起曾多次目睹制作火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盘炕”。盘炕最基本的材料就是“胡基”一个“胡基两掀土,连踏带踩二十五”,由此胡基的制作工艺可见一斑。其次就是泥巴,泥巴是由黄土和麦草节和“衣子”用水调和而成的。在农村盘炕的人也是手艺人,俗称“泥水匠”,谁家盘炕必须先请匠人,要备好纸烟、茶叶、酒菜且要出工钱。新盘的炕要先烧几天方可住人,是为了烤干泥土中的水分而不潮湿。炕面是用“白土”刷涂过的,炕一烧就会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我最喜欢闻这种味道。待炕烧干后,往上铺一层薄薄的麦草,将席子往上一铺就可以“就寝”了;虽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火炕还是离不了。只是“胡基”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热火朝天的“打胡基”的场面再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制作的炕面,水泥炕面盘的炕也很好,不亚于胡基盘的炕。

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每到寒冬火炕便成了人们冬日里最佳的依赖。每当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时候,置身于火炕上便使人仿佛忘记了严寒。伴随着火炕散发出的泥土清香与铺盖里棉花受热逸出的温存,使人解除了一天劳作的疲乏,顿感惬意无比。那时候人生最大的快乐与享受都在是这“烙炕”上,要是走亲访友或是串门,一进门主人便开口说:“先上炕”,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会说:“来把鞋退了,上炕”。似乎火炕成了招呼客人的唯一场所,把坐热炕看成了待客的“最高礼遇”,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冬日人们徜徉于热炕上,媳妇婆娘们纳鞋底、做针线,老汉老婆们吃着旱烟拉着家常,娃伙们在炕上尽情玩耍,小青年夫妻们则在炕上甜蜜缠绵着……

火炕是要用柴禾烧的,我们这烧炕的主要柴禾是麦草衣子和一些枯枝落叶等杂物。天黑前把炕烧好,到半夜还要用衣子再烧一遍,谓之为“煨炕”,只有这样炕才能热到天亮。烧炕也是一门学问,要烧到恰到好处。因烧炕发生火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烧坏了席子和被子,更有甚者烧毁了楼股点燃了房屋。我小时候坐在炕上就常常听见有人扯着长腔喊道:“补席哩”,几乎家家都烧着过炕,家家都补过席子。在那时,时常会听见有人说谁家把炕烧着了,因而穿梭农村补席的人也比较多。现在好像烧着炕的人少了,补席的人也没有了。我们这一带的最后一个补席匠,也于前年冬上为一户人家补完席,在回家的路上被疾驰的摩托车夺去了年迈的生命。但在我们老家凤翔县至今还有一个地方的人继承着“打席”的营生。炕烧一段时间还要掏一次灰,这个灰就是柴禾燃烧过后的草木灰,含钾量极高是很好的有机农家肥。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赶时髦,不盘炕却要置买席梦思软床垫插电褥子。试活一番后方知,口干舌燥、上火感冒,不如睡炕自在。但他们的媳妇在生育的时候则必须在火炕上,我们这里把坐月子也叫“坐炕”。可见炕还起着孕育生命的作用。我时常回想起坐在热炕上吃玉米糁子,喝糊糊拌汤,打牌闲谝,支起炕桌饮酒划拳和老婆娃娃热炕头共叙天伦的美好情景。总之热炕上有说不完道不尽的遐想与温存,每每此时都想回家感受一下热炕带给我的愉悦与温暖。

黄土地上生活的祖祖辈辈,生在土炕上,死在土炕上,生生世世离不开这古老的土炕。火炕伴随着我长大成人,虽说这几年在外工作,但是每到冬天,我都要回家感受一番母亲为我烧的热炕,寻找一段难忘的火炕情缘。

作者简介

蔡永超,生于1982年。本科学历。凤翔县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凤翔县自来水公司。


精彩悦读

周志贤 | 紫荆花开忆彭总

周志贤漫话荠菜及浆水面

周志贤 | 菊残犹有傲霜枝-----记恩师霍松林教授

周志贤 | 青年苏轼与太守陈希亮的故事

宁亚兰 | 我与《背影》的不解之缘

冯媛 | 旧貌换了新颜

靳秀萍 |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时光捡漏读书会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