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风明月 | 上坟杂感

 时光捡漏 2020-08-03


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仪之邦,祭祀文化源远流长 。它包含了感恩、怀念、传承等诸多文化元素。

就拿上坟来说,人们或发自内心或遵循古训,把它看得很重,很有仪式感。就如同亲人亡故后要举行葬礼,要守孝三年一样,每逢清明、中元、十月一、大年三十、正月十五这些人间或者冥界的节日,总要到亲人的坟前缅怀追忆一番,表达哀思。一次一次,一代一代互相传承。祭着祭着也都变老了,最后也都成了被祭奠的亡灵。
细思细想,人活一世真的很不容易,从呱呱坠地再到结婚生子,养育儿女,到最后为社会为家庭鞠躬尽瘁,几十年把一切给了亲人。明明知道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且不能带走一砖一瓦,但却还要顽强地不顾一切地风一程,雨一程,含辛茹苦,忘我跋涉在漫漫的人生苦旅之上。这是多么悲壮而值得后人铭刻在心的深恩大德。如果我们轻而易举的忘掉他们一生的不易与付出,把一切视为过眼云烟,或者认为是天经地义,我们还谈什么良心和良知。上坟祭祀,是生者对生命的尊重,对亡灵的孝意,更是一种报恩的方式。
古人是非常推崇感恩和孝道的,孝文化博大精深。从祭祀习惯的传承里我们就会懂得许多,必要的礼节和仪式是必须的。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古人制礼,把孝悌元素深深融入一个个带有纪念色彩的节日里,就是为了让我们牢牢记住逝者的好,传承他们的德,弘扬他们的精神,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追忆尊亲功德,祭奠亡灵是历久弥新的习俗,是后人爱戴恩人真实情感的流露。但我不喜欢变了味的祭祀。如同不喜欢那些张扬而畸形的葬礼一样。
随着十月一的到来,大街上的冥币店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这些年,人们的日子就象歌里唱得一样,越来越好。人们有钱了,没有忘记已经逝去的亲人。祭奠用品随着日子的富裕也在不断换挡升级。从事祭奠品经营的商人在努力适应着人们爱面子,图排场的心理需求,冥币的印刷档次越来越高,祭品的门类越来越全。商人们也不怕阴间产生通货膨胀,把冥币的面额设计的越来越大,上亿元的面额都有。为亡人焚烧的棉衣由过去的黑白兰三色纸也变成了现在粘糊的象模象样色彩各异的棉衣棉裤和棉鞋,当然还有棉褥和棉被。各种香焟纸表也都更加精致与漂亮。这些由寒衣引伸的祭品价格也不菲,形成了新的祭品经济。那些借”鬼”生财的人点着由冥币冥物换来的真币正在暗自窃喜。
联想到如今的葬礼,时有一些轰动乡间的豪华之作。但可悲的是,有的人父母在世时得不到应有的善养,当老人去世后则大讲排场,薄养厚葬,做给别人看,让乡邻耻笑。也有的人,借逝者之身,收礼敛财,败坏风气,饱受诟病。值得庆幸的是民间对此已开始立规矫正,纪律对公职人员的婚丧嫁娶亦作出规范要求。
其实,祭奠无须有多么丰厚的物质和豪华的排场。祭奠是一种亡者灵魂的安慰和生者情感的流露。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无需搞得那么夸张。一束素花,一杯淡茶,一柱清香,足可以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敬仰与思念。
社会在发展,文明祭祀已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祭祀的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简单大方。因为,任何形式,都是为内涵服务的。只要我们把尊亲的养育之恩、谆谆教诲牢记在心,常怀感恩之情,传承良好家风,让逝者灵魂安息,就是最好的祭奠。
但愿祭祀之风也能清爽简单起来!

作者简介
清风明月,粮食人。热爱文字,崇尚正直,为人善良,愿做大家的好朋友。

 精彩悦读

赵小明 | 东湖柳

赵小明 | 真不喜欢这样的热情

行者无疆 | 向先生三拜

赵小明 | 感动于时光捡漏读书会

赵小明 | 麦收时节

谢险峰 | 没有钱非挣不可,一家人在一起多好!

李万锁 | 离伤

李小伟 | 苦菜开出幸福花

卢旭升 | 寒衣节探幽

有性格的公众号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