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少波 | 寻找白起河

 时光捡漏 2020-08-03


一、舅姥姥神话白起河

舅姥姥家住本县城关镇豆腐村,最早的自然村名叫河北屯邓家崖。我七八岁时,最爱去舅家玩。当时,姥姥婆六十多岁,鼻尖上总受架一副石头镜,并用绳子系在头上。她心灵手巧,手工活做得很好。她亲手做的八棱花灯色鲜亮周正,经济收益也好。我们家每年过春节用的窗花都是姥姥亲自用木板印刷,用五种颜色的毛笔详详细细上色,还将对称的一副副对折放好,托人给我们送来。我最不能忘记是姥姥能讲各种故事,而且滔滔不绝……

七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姥姥婆领着我,站在邓家崖东侧的崖咀上,家指着东边不远处,说她家白渠河口的二亩小麦地已经黄透了,在回家的路上,姥姥给我讲了白起河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北山深处流出几条大河,还经常发大水,但凤翔平原还天旱遭年馑,当时有一位神仙,骑马从北山一路跑到河北屯邓家崖,第二天,发现马蹄窝里都有水溢出,这位神仙就带领人们沿着马蹄印的地方,由北向南挖了一条河,等河沟修通时,一条冒着“白气”的河水从北山流到邓家崖坡下,后来人们就把这从她门前流过的小河叫“白气河”。

姥姥婆还说:很早很早以前,凤翔府台老爷喜欢喝茶,每天派人去北山五龙山后的神泉担水,有一天担夫在北门外休息,意外打翻了两桶水,后来形成两眼水质甘甜的凤凰泉,从此就再不去北山担水了。多少年后,白起河于枯了,凤凰泉水也苦涩难咽了!” 。所以“白气河”的神话故事一直保存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二、寻找凤翔白起河旧址

时光飞逝,寒来暑往。姥姥婆关于“白气河”的故事己过去七十多年了,我总对孩提时代充满怀念!这几年有了空闲时间,我突然又将白起河的历史浮上心头……

翻阅《凤翔县志》351页

“引水工程”:公元前250年,秦大将白起引水灌地之“白起渠”遗迹至今尚存……

“白起渠,公元前250年,秦将白起在雍屯兵,引枣、宁二河水灌溉屯田以充军饷。据初考:引今董家河水,经石家营南古城汇入雍水,全长15公里,可灌溉今董家河、石家营、南古城沿河大片军屯地,后人称为“白起渠”。今渠迹犹存,已不能引水,大洪时可以泄流。”        

白起渠在哪儿?为了找到答案,我喜欢利用下午时间,骑单车觅迹溯源,游晃在北山沿线的沟沟峁峁、河流小溪,拍照、走访、思考……。

凤翔先秦遗址不少,最为著名的有先秦都城雍城遗址,包括形制考究的朝寝、规格严谨的市井、星罗棋布的离宫。还有秦穆公墓、三良冢、义坞堡和野人坞、吹箫引凤的凤女台、雍水河南岸的先秦墓葬群(包括多处秦宫大墓)以及与先秦雍城有关的村名,如南古城和西古城等。这些资料在凤翔是妇孺皆知的事,但在走访中,很多人对公元前250年的先秦引水工程——白起河(白起渠)却知之不多!

双冢一位87岁的老者说:听老一辈人说,白起河是从村子东侧的一水沟流过,现在还有迹象,有一层沙石……。关于枣、宁二水,老人说,北山有个宁家沟,有可能是宁家沟河和枣子河水吧!

石家营村四组一老先生说:听上辈说,“曾有一条浅河沟,后来人们作土场取土”。现在作为休闲广场,用作设施农业的观光项目,还有一片水面,周边植花种草,修桥建亭,清静幽雅。老人指给我说,就是西边那块地方。

窦彦奎老先生在《凤翔地名溯源》232页写到:

……雍城西关口(现在的玻璃纤维厂东侧有条小溪流,穿公路向东南流去,人们叫“白起河”。现在虽没有水流,地貌也发生了变化,但遗迹还隐约可辨。据说是秦大将白起在雍地屯军,引董家河水,经石家营、西古城入雍水,故名白起河。

北街村一组81岁的张宝学老先生说:从现在西关西口的秦武北路西侧,一直到新中医院西侧一大片,其中大部分是北街二组的地,还有他们一组的,现在被政府为县城西扩而征用了。农业学大寨时,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将名子叫“白起河”的河沟和芋子窖(即芦苇滩)填平了……。张宝学老人非常热心,开着他的带棚三轮车,拉上我跑了处礼村、石家营及西区秦武路的各个小巷,详细介绍了具体地形。

南古城村二组88岁的刘显宗老先生说:“他们庄口有一条沟,老一辈称 “金银沟”,现在大形还在,他们村口的(文革前)三岔鲜家青石碑楼就在金银沟旁边的高台台上,这条沟就是上辈人说的白起河。”

河北屯邓家崖邓姓老者说:在西宝北线未改道以前,河北屯通往白起河口的河沟还在,改道后,当地民众因搬迁建房填平了。白起河口的确定位置在“雍城面粉厂”南侧偏东处,地势还清浙可辨。

所有这些回忆,可勾画出凤翔最早的引水工程——白起河的大体位置和流向。这是一条承载着两千多年沧桑历史的引水工程,也是保存在凤翔一辈辈人心中的乡土文化。


三、三访水渠口

在寻找白起河过程中,有人说西古城的“水渠口”是白起河的一个排水口,为了证实这种说法,我三次寻访水渠口遗址。

水渠口是石家营西古城村的一个自然村。据一位76岁的贾姓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在村子西北不远处有水泉一处,用扁担勾上水桶还可以提上水,听他的老一辈人说,很早以前,泉水能自动流出,向南进入雍水河谷。当时水渠口周边居住着几户人家,后来庄基调整,这些人家分别搬迀到白家村和水渠口两个自然村。


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凤翔县志》:“玉泉有二,一在城北15公里的牛钵峪……。另一泉在城西1.5公里的石家营村南,现已湮没,然有时有水溢出地面……。”

推测这可能是水渠口遗址的早期记载。


2015年,凤翔县人民政府在水渠口自然村西南100米处立一《水渠口遗址》石碑,背面是:“遗址位于水渠口村西南约100米的雍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东距石连公路约500米,西北距水渠口村约100来,西南皆为土路,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宽约100米,该遗址对于研究原始先民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周边还有几处文物保护区界桩。在高速路沿伸段的村口上,还有高大的铝合金牌楼,上有“水渠口”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和西古城八队的字样。这是当地干群守护家乡记忆和传承文化根脉的善举。

这说明水渠口是根据古时有泉水流出的自然现象而定名的古老历史地名。也是一处很有研究价置的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遗址。虽然水渠口在白起河不远处,与白起河的关系还有待考证。

四、走近秦代历史名人白起

    白起历史资料

?——公元前257年

中 文 名      白 起

历史国籍    秦 国

民    族     华夏族

出 生 地     眉(陕西眉县)

职    业     军事家

主要成就     赵楚摄服 不敢攻秦 使秦业帝

代 表 作     《阵图》《神妙 行军法》

封    爵       武安君

地    位       战国四大将 之首

怎样评价白起?

白起——伟大的军事统帅,歼灭战大师。

也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名列四大名将之首。

据资料记载,在一处白公庙旁的《敕修武安君白公庙记》:窃以武安君威灵振古,术略超时,播千载英风,当六国之敌。

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威震天下,六国不敢攻。”

开国领袖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长平之战(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大规摸歼灭战先例,秦赵两国加起来应该有100万人左右参战,这是相当可怕的一组统计数字,这场生死之战,双方都输不起。白起的这一场战争的取胜,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我的一位远房亲戚曾去过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工作过,听他说有一处叫谷口村的地方,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谷口村又称“杀谷”“哭头”“省冤谷”,村子里还有白起台、骷髅山、骨髅王庙等古迹。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观光的人们,能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更深层次去理解长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及至外交史上的壮举。

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此地,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髅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有赵括夫妇像……”。

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

       此地由来是战场

       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

       如在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余千载恨

       秦兵何意再传亡?

       居然祠宇劳瞻拜

       不信骷髅亦有主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丢开历史,盲目将感情趋向同情赵国,更不能因白起每战不留降卒而侮蔑扭曲并将憎恶强加给秦国,更不能一句“暴秦”、“杀人魔王白起”一概而论。

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他不理权谋,不为自已的兵家理论与实践而著书立说,和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王翦、李牧都是没系统学习兵法,是纯粹的“行伍出身”,是真正为战争而生的战神!

凤翔县是两干多年前秦将白起屯兵的地方,凤翔大地上有最早的水利工程——白起河的历史遗存,所以在县城西区道路命名时,将曾白起河流过的地方上的一条南北大街命名为“秦武路”。我想街道命名文化寓意隆重,应该古典与现代相媲美,既有鲜明的秦文化气息,同时也要洋溢着现代风格。“秦武路”的命名对体显秦文化的深度不够。人是地区的主宰,道路命名应该把与该地区历史有关的人物放在首位。比方说,“白起北路”、“白起南路”。这样才能彰显凤翔的历史深度。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历史教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们也可以通过一此文物古迹来认识、了解历史人物,白起河虽小,但它早于都江堰工程三十多年,在凤翔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