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

 顾绍骅 2020-08-03

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

----------爱我中华  弘扬国粹

【编者按】有朋友劝我“干嘛写那么多的艺术论文,有时间不如多创作作品,有经济价值------。”窃以为: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不值一提;自从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主张改变了中国画近百年来,是以西方绘画的评价标准来评判的;徐悲鸿将中国画带入“至暗时刻”(可能不是徐悲鸿的“初心”吧),违背中国画的本质,本性!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东施效颦”的话,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请记住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于自身;外来文化,只能是参考借鉴;如果本末倒置?便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以至于:本应是东西方并行的两大画派——西方的油画、东方的中国画并驾齐驱;但如今的结果是:一个是“营养过剩”(油画),而另一个是严重的“营养缺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绝对优于西方绘画,是世界艺术中的牡丹,……当前,美术界只重“形质”、不论思想,只论“西风东渐、中西合璧”(西方绘画评价标准),不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引领者受到“西风东渐“思想影响,纠结在“光影形质之中;要知道!没有民族特色“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可以被忽略,那么我们祖先创立的中国画,就会毁于一旦……;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跨入二十一世纪,顾绍骅览古撷今,认为没有图文并茂的中国画等于“没有解释的西方绘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令人费解的图例”(我讨厌、鄙视:“中国画不如西方绘画”的说法!他们根本不懂得中国画。);现如今:千人一面,没有思想、抄袭的“中国画作品”比比皆是;只有改变《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才能够摆脱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桎梏!“顾绍骅的诗情画意”(顾绍骅是“徐悲鸿西风东渐”,中国画历经百年伤痛后,主张回归本源、民族复兴的“诗情画意第一人”)代表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舍我其谁

宋代的美学特征:白墙黑瓦、原木本色、单色釉瓷、水墨淡彩,“宋画惟理”,极简、不炫技,却表现精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雅致风尚。“他们不再像前朝画家那样费力描写一棵树或一块石,而是将笔墨用在表现一种统一又真实的境界上。”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以王维和顾恺之为先驱,即兴创作,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他们技巧自在,精神复古,特别是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也是从他们开始,“替绘画开启了一种类似寄情寓兴的功能”(《图说中国绘画史》)。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有言,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中国社会史》)。历史学家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2000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第二千年百大人物”,宋代有两人入选:朱熹排第45位(思想在先),范宽排第59位(形质在后)。吴作人:“在人生观方面,在思想境界上应当"无我",而在艺术表现上,在艺术境界上,要"有我"。我们谈艺术中"有我",不是象西方现代派那样,连现实都没有了,连造化都没有了。我们所说的"有我’不是脱离现实,不是脱离群众。我们要拿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也能使别人有所感受。“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 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潘天寿”。艺术史研究者石守谦感慨“一代代年轻人离中国的传统越来越远”。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中国画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国书画里得到了显化,并通过它们而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东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的认同。历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神秘的或灿烂的或淡雅的绘画名品,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书画艺术家们(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间艺匠)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她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笔者认为:从一般技法表现上讲,难以体现中国画的内含(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

中华文化将统一世界(汤恩比预言)!毕加索:西方没有艺术,中国艺术是第一

但是,现实情况:国内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建设,导致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建设,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巨大,这些导致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落后与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与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由儒、释、道组成,而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正因为文化对书画的作用,书画作品往往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由此,从古至今的书画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韵味,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寓意。而这种文化味道,正是华夏文明的特色。从才子皇帝萧绎开始,至宋代数百年间,历代皇帝们给予了画院画家比较高的政治地位。他们分别被授以“翰林待诏”“翰林祗候”“翰林司艺”“内供奉”“画学正”“学生”等职称,穿戴官服,领取工资,享受着与现代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类似的待遇。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的宋徽宗赵佶、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李赞华)、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从《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系列》中得知:我之国粹-中国画,无论从写实性、意境(思想内涵、文化品味)、形式(诗书画一体)等,都领先于世界视觉艺术!从清朝末年来的一百年间,由于否定传统,崇洋媚外,才开始衰败的;如果我们不传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话?灭绝后再来“考古”,就会“支离破碎、不知所踪”。我赞同钱文忠教授的观点:国学=国运摈弃了传统,中国画就不复存在。我们在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必须明白:经济发展是手段,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复兴才是目标之一),而我们在文化领域的“业绩”,却非常惭愧!

毕加索画不过齐白石,文化底蕴使然也!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研究传统文化艺术的,我深深地为历代中华先贤们共同创造出,璀璨耀眼、博大精深的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诗 、书 、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是国学(国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越是传统的,就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书画家,我们必须掌握熟练应用“诗情画意”来多出“精品”,弘扬国萃。

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一、先古时期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作品的创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术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中华先人们对大自然、血与火的崇拜,用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产生中国红;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二、以顾恺之 《女史箴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

三、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始祖(“南宗始祖”)的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的萌芽。(《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

四、宋徽宗赵佶创立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文人画与匠人画的根本区别是文人画家学识渊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赵佶 《芙蓉锦鸡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流连彩蝶翩翩舞飞。画上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释义为:秋天美景正浓,“冲淡了”寒冷,漂亮的锦羽鸡,立于枝头;君子行为,如儒家的五种品德:“温、良、恭、俭、让”;那么人间舒服轻松的生活,应该胜过凫鹥逍遥的日子!)”其诗情画意,溢于画面,令人遐思无限;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之神态,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俱为活笔。芙蓉枝叶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一片叶均不相重,各具姿态,而轻重高下之质感,耐人寻味。图下几枝菊花斜插而出,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渲染了金秋之气氛,衬托出全图位置高下,造成全图气势上贯。芙蓉斜刺向上,使观者凝神于飞舞之双蝶。用笔之精娴熟练,双钩设色之细致入微,空间分割之自然天成,均足以代表北宋宣和间院体画的水平。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情画意,俱显上乘。注:“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

五、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http://www./General/Blog/2020-4-8/1856591.aspx与“以诗情画意为本的“元四家”(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75715457.html

六、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


《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画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骛,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意境清旷。画面左上题道:“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此诗借用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典故,“画栋珠帘”语出《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落霞孤鹜”语出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曾借龙王一阵风”则谓天助王勃。唐寅此诗正是借王勃得龙王之助,得成大名的典故,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以致怀才不遇因此,全画也因了这首题画诗而染上了浓浓的愁绪。唐寅除绘画外,兼长诗文、书法,堪称“二绝”,他以高度的文化修养,深化了艺术表现的层次。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  

七、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1年,历286年。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的。清代绘画的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晚清时期,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画派,涌现出大批的画家和作品,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八、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是朴素的中国古典“宇宙观”的最佳窥探视角。本质上,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中国画的根本在于“造境”(创造诗情画意的意境,以表达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思想主体)而并不重形(造型);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程十发指出:作画追求和真的一样,那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艺术感悟:一件艺术品需要彰显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时代精神,催人向上或积极进取;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否则,艺术品的价值等同于“数码照片”(甚至于没有数码照片的“清晰度”)。——顾绍骅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重在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思想品格是艺术的生命”以诗情画意为贵。

众所周知:从清代末年至今近一百年,尤其是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主张改变了中国画近百年来,是以西方绘画的评价标准来评判的,因此说中国画的发展是混沌的,缺乏艺术主见。在西方“实体”认识论与中国“辩证”认识论相对立的前提下,中国出现了以怀疑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片面追求西方文化为主导的艺术取向,致使中国画发展失去了抚育之根——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将中国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极端,要么保守自封,坚守陈腐;要么全盘西化,以西方理论将中国画改造得不伦不类。二十世纪的历经战乱,贫穷、折腾------五四运动、西风东渐、破除四旧八五思潮”;在此期间,虽然也出现了不少为中国画的再发展不懈求索的画家,然而由于他们缺乏对中国画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因此使只能局限在以“术”求“术”的艺术思维之中,无法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象”的思维方式。虽然他们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出一些新的技法,但是并未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问题。

吴藕汀先生:“你说'画现代人物,除非素描根底较好的不行’,我看也不尽然。倘使用西洋方法来画国画,总无法画得好的。徐悲鸿的素描不能否定他不好,可以说好。但是一张《愚公移山》真不算是国画。虽然我没有见过他的真迹,不过也可以看得出来的。拿国画来讲,他与齐公白石比,远矣。我说画了西洋画决不能再画中国画,好比有诗根底的人不能填词,有话剧根底的人不能演电影一样,粗看好像一样,是一条路上,其实极端相反。”——1974年7月6日信,15页“我为什么痛恨徐某人,因为他在西洋画中已有很大的名声和地位,为什么偏偏要来毒害中国画呢?既然要'拨乱反正’,首先要彻底消除这一类。'假中国画’比'假洋鬼子’更讨厌。我不反对中国画渗入西洋颜色,以至任何色彩。何况中国画早已吸收了各种各样的绘画方法而熔于一炉的了。一个从事艺术的人贵在闯,不过不能闯得比前人差。倘然不及前人,宁愿不闯,不是只要与前人不同就算闯了。”——1978年5月24日信,85页“徐悲鸿的画,只要不说他是中国画,我也是很佩服他。可能自己也不算中国画,被别人瞎捧捧出来的。他的《山鬼》是很好的。我们学习中国画的人,总要爱护中国画,不受外来硬搬(消化是好的)的侵袭,这种硬搬死套,应该加以抵制,而且要口诛笔伐之,不论是谁的话,尤其是一般所谓'权威人士’,对他更不能姑且,有什么了不起。”——1978年8月27日信,91页(摘自《吴藕汀:“假中国画”比“假洋鬼子”更可恶》

自1995年备课时,就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画的发展出路;窃以为:中国画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画的本质探》),因此,有没有借景抒怀、托物言志是区分中国画优劣的主要指标,以中国画的诗情画意为上品我赞成:“衡量一个画家的唯一标准和尺度,是思想,没有思想,无论你技巧再高,也就什么都不是。” (摘自    ·《没有思想,画家什么都不是!》)(顾绍骅1995年备课时就撰写了《诗情画意初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案例设计)》,就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而后又撰写了《中国书画作品欣赏之我见》并于2004年开始就在网上发帖宣传“顾绍骅的诗情画意”这个艺术品牌;2005年,在人民网上,《顾绍骅的诗情画意观点》首次被推荐为人民网文化论坛上的“优秀(精华)帖子”;)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与主张: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现实背景】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连小朋友收压岁钱都是:“---微信还是支付宝?一百、二百不嫌少,一千、两千会更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再看看美术界:仍然是全盘西化、中西合璧、“千人一面”等等,要知道!没有民族特色“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可以被忽略,那么我们祖先创立的中国画,就会毁于一旦……;并且,自从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西方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能否将写实风格进行到底”了?!(就连西方人在十八、十九世纪就怀疑的“东西”,我们“国画家”们,仍然视若珍宝!不离不弃地在盲从、在“愚忠”;要知道!跟在西方绘画评审标准后面,永远也找不到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是在“讲故事”,是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合金钢!远远超出二维平面空间西方的“写实主义”“巴比松画派”、“印象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画审美标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上、文学修饰——犹如填词谱曲一般,根据画面景致,遴选最贴切的唐诗宋词语句加以重新整合,达到经典的再创造;加上“顾氏破体书法”的题款,是非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者,可为之也;“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创造性地将诗情画意的“文脉”发挥到了极致,不似当下被市场俘虏,成为“庸脂俗粉”------;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厌恶、鄙视:“中国画不如西方绘画”?这只能说明这类人,根本不懂中国画,也不配谈论中国画!他们眼里只有技术,要知道,即使技术、技法是100%,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里也只能占比30%;而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占比40%,中国书法占比30%。《法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

文艺{文:1、文字记录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2、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3、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等等。艺:1、才能,技能,技术:工~。技~。文~。~人。~术(a.戏剧、曲艺、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的总称。b.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c.形状独特而美观的)。~苑奇葩。~高人胆大。2、种植:园~。等等}:“文艺”者,1、指文化与艺术,文学与艺术也;2、始终是“文”在先,“艺”在后;即: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思想始终在先,技能、技术总是在后的。“一件(绘画)艺术品需要彰显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时代精神,催人向上或积极进取;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否则,艺术品的价值等同于'数码照片’甚至于没有数码照片的清晰度” (顾绍骅感悟)。潘天寿曾写诗评价明代上虞书法家倪鸦宝说:“上奥诗亦虎,画以诗为主”,他认为,“画”在本质上也是“诗”,画家本质上应是诗人。因此,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就是看看作品是否有“故事”。

我围绕以上观点,写了大量论文,以此为中国画改变现状的理论依据:《诗情画意再探》、《诗情画意三探》、《顾绍骅对中国画的认知、创作、发展的浅识(系列)论文》-------

并认为:《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国家声音”,是舆论的至高点,往往代表国家意志,是一种舆论导向,需要宣传什么,批评什么?是原则所在。要想改变美术界现状?就必须占领舆论的最高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我的“原创首发”帖子得到强力的支持!几乎每篇文章得以顺利通过,因此我非常感谢人民网;我相信,因为民族文化自信《顾绍骅关于传统文化艺术系列论文》在人民网和中国国史网上刊发后,将会形成“国家记忆”,将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下去)《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艺术批评:现在有些“中国画”不是中国画》《艺术批评:中国画究竟“姓”中?还是姓西?》《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走向辉煌的标志》《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的诗情画意 增订版》《中国画的价值漫谈》、《由“东风西渐”论中国画“像不像”?只是枝之末节》《请守住中国画的文化底线——“中国画的诗情画意”》

2016年6月在【互动百科】上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词条: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代表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其作品犹如“原始股”……“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犹如填词谱曲一般的根据画面景致,遴选最贴切的唐诗宋词语句加以重新整合,达到经典的再创造。是非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者,可为之也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

 

作者精粹文章:

2020  新年献词   祝福祖国

(原创首发)顾绍骅“争气画”入选《国庆七十周年,复兴中华》集邮册

(原创首发)因民族文化自信,而坚守、而灿烂!

人民网强国推荐《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原创首发)题跋(题画诗)是中国画的“标准配置”

(原创首发)“诗情画意”是宋代书画人的必备修养

(原创首发)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

(原创首发)中国画的诗情画意 增订版

顾绍骅向共和国七十华诞献礼

(原创首发)由“东风西渐”论中国画“像不像”?只是枝之末节

(原创首发)重塑中国画的世界“形象”

艺术“无国界”吗?

顾绍骅于2011年底在【互动百科】上创立了《破体书法》词条:

顾绍骅于2016年6月在【互动百科】上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词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