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治疗小儿解颅医案大全

 123xyz123 2020-08-03

解颅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又名囟开不合、囟解,指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以致囟门较正常为大,或可见囟门部稍稍隆起。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6个月时,开始骨化,后囟在2~4个月时闭合,前囟在1~1.5岁时闭合。如延迟不合,多由父母精血不足,以致小儿先天肾气虚弱,不能充养脑髓而成,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等病症。治宜培补气血,滋肾充髓。

医案一

白某,男,5个月。

初诊:症经2个月,头部膨大,囟门高突,颅缝裂开,青筋暴露,体瘦颈细,面色苍白,经西医诊断为脑积水。刻下眼珠下垂,白睛特别显露,眼呈“落日状”,囟门张力较大,纳食、二便如常,苔薄白,脉沉细,指纹色紫。证属肾气虚弱,脑髓不能充实,故头颅日渐胖大白亮,其头偏倒,气血循运不利,血络受阻,而现青筋暴露。治当补肾益髓,益气养血。

43.jpg-sy

处方:熟地黄6克,山茱萸5克,茯苓6克,怀山药10克,牡丹皮3克,泽泻5克,炙黄芪10克,当归3克。

另:天南星30克,柏子仁30克,防风30克。共研细末,每用少许,以猪胆汁调敷头颅。1日1换,时时以汤润之。

二诊:隔3周未视,服前投之剂,两侧头颅略扁,青筋已消,但囟门张力仍高,颅缝仍裂开高突,症情显属有效。再拟原方治之。由于小儿难于服药,改拟丸方缓图。

处方:六味地黄丸20粒,早、晚各1粒。

另:天南星30克,柏子仁30克,防风30克。研末,以猪胆汁如前法调涂。

按语:解颅病因,古代医家多认为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故治疗多以补肾扶正为主。现在我们认为,解颅一证虽为先天颅损,或生后久病体虚以致骨髓之成长充盈受阻,囟门不能如期闭合,故治疗多从肾入手。但先天不足,往往真阳不能温润脾土,脾湿不化而生痰;肾主水,肾虚则水泛,脾肾不能制水,水久积亦可成痰;肾为气之根,肾虚则气无所根,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上犯;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髓海空虚,因之湿痰浊气往往乘虚而人,形成解颅重症。所以,临床上又可根据症情,从气与痰着手施治,内用僵蚕、蝉蜕、姜黄、生大黄、杏仁、藁本、瓜蒌子等降气化痰,祛风逐瘀之品;外用通草、香白芷、蜂房、青皮、陈皮、蝉蜕、僵蚕、红花共研细末,加适量面粉,以酒、童便、水调涂患处,每可获效。(《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

医案二

苏某,男,8个月。

1986年3月12日就诊。多汗、夜惊、烦躁、尿臭2个月。体检:一般可,面色少华,枕秃,枕后有弹力感,肋外翻,心、肺无异常,肝肋下1.5厘米,脾未触及。曾用2个疗程维生素D3,症情改善不明显,血清碱性磷酸酶214U。X线摄片示骨质疏松。经服用佝镂病糖浆2个月后,夜汗明显减少,夜寐安静,尿臭消失,枕部长出新发,血清碱性磷酸酶135U。

处方(佝偻病糖浆):黄芪10克,菟丝子10克,白术10克。

按语:小儿佝偻病依据其临床表现,多属于中医的“五软”“五迟”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维生素D不足是佝偻病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沉积于骨,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及后遗症。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肌肉。肾虚脾弱则骨质不坚,肌肉松软。健脾益肾乃本病治疗之主要方法。佝偻病糖浆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菟丝子补肾。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肾气足则骨坚齿长,促进了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使机体的钙、磷代谢正常,佝偻病得以治愈。将药物制成糖浆口服,更易被小儿接受。(《上海中医药杂志》)。

医案三

王某,男,9岁。

1970年4月初诊:母代诉,佝偻病5年。患儿系早产儿,自幼体质虚弱,消瘦无力,饮食差,长至3岁时才会走路,但行走不稳,经常跌跤。从去年以来逐渐严重,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佝偻病、钩虫病。给予葡萄糖酸钙片、维生素D、鱼肝油、灭虫宁等治疗数月效不显,遂来求治。现症见面色萎黄,体质虚弱,精神不振,气微少动,胸骨隆起呈鸡胸,两下肢细而弯曲呈“O”形,肌肉软弱无力,站立行走均不能持久,饮食甚少,口不渴,夜眠虚烦不宁,多汗易惊,舌质淡,苔白厚,脉沉细数无力。诊断:骨软。辨证:脾肾双亏,气血两虚,筋骨失养。治则:补肾健脾,消积杀虫,强健筋骨。

处方:紫河车粉120克,鹿茸60克,焦山楂60克,焦麦芽60克,焦神曲60克,炒槟榔120克,榧子60克,贯众60克,芜黄60克,番泻叶30克,全蝎60克,土鳖虫60克,制马钱60克,蜈蚣40条,鸡蛋壳500克。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每日服2次。

二诊:上药连服月余,患儿面色已现红润,饮食增加,两腿较前有力,行走已不跌跤。继续服用上药。

三诊:又服药月余,两腿走路已觉有力,肌肉较前丰满,饮食睡眠均正常,盗汗基本停止,但走路过久尚感劳累。

四诊:上药连续服用半年,下肢痿软、畸形基本纠正,其他诸症均愈。嘱其家属效不更方,仍按上法配制,剂量减半。继服半年,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乃先天肾气未充,加之后天调摄失养,蕴生诸虫,耗损气血,遂致本病发生。肾主骨生髓,为生长之本,肾亏则精乏骨弱,故发育迟缓;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失养,气血虚弱,阳气不充,则四肢痿软无力,肌肉松弛。故治宜标本兼顾,杀虫消积,补肾健脾,通经强骨,诸法并施。投以丸剂,长期服用,如此顽疾治疗半年而收全功。(《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郑颉云医案》)。

医案四

李某,男,3岁。

初诊:患儿出生1个月即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曾在某医院住院就诊,诊断未明出院。发热延至9个月方解,继则患儿头颅渐增大。就诊时发现患儿头大异常(头围60厘米),头颅裂缝,并继续增大、增宽,头皮光亮,青筋显露,神情痴呆,体瘦面艾白,颈软无力,两眼下视。此为解颅证。拟撤脑水之控水丹外治方。

处方:苦丁香3克,白丁香0.3克。共研极细粉,每次吹入鼻中少许。1日3次。

二诊:药吹鼻后,鼻中淌水流涕,其气腥臭,约出涕水250毫升,两个手帕尽湿透。继用上药观察。

三诊:自用药后涕水外流不断。除用吹鼻外,另拟内服方。

处方:冬虫夏草9克,野党参15克,酒川芎6克,辽细辛1.5克。研细粉,每服1.5克,每日3次。

四诊:服药及吹鼻后,头颅已渐变小,且能扶着走路。用药吹鼻后,仍流清臭水,且日夜不断。又各再配药1剂,药尽而愈。

按语:《诸病源候论》云:“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不合,头缝开解是也。”本案患儿出生之后月余即发热,竟持续8个月始退。可知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失养,致元气大伤,故面色眯白,阴精亏损,精伤骨弱,气化功能障碍,阴津不化则聚为痰湿,湿痰浊气乘虚而停蓄于颅内,故发为斯疾。鼻窍上通于脑,以善于逐湿消痰行散之苦丁香、白丁香吹鼻,直达病所,开宣清窍,以逐浊阴。另配以内服药,取党参,冬虫夏草峻补肾元;以川芎、细辛通阳以消阴邪。药虽4味,宣、补实寓其中。辨证明晰,选法得当,故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刘彦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