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的历史|王羲之:爱拼才会赢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04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汉族,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有“书圣”之称。




古人温柔敦厚,凡事礼让三先。不过,谦谦君子挥水袖、拖唱腔,一味咿咿呀呀,作揖礼让,倒也乏味得很;如能剑走偏锋,恣情任性,却殊途同归,名利双收,倒可喜可贺。

书圣王羲之就是如此,他不耐礼让,硬是凭着“拼”字口决,打造不老神话。

先是拼爹。东晋讲门第,投胎是门技术活。王羲之有才,生于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家:祖父是尚书,父亲是太守,重臣王导、王敦是伯父。

难得的是,王羲之不是纨绔子弟,他人品好,耿直;字也写得好,矫若游龙,翩若惊鸿;惹得王敦可劲儿夸他。不过,自家人夸毕竟有卖瓜之嫌,到江湖上混,还得有粉丝团,有外人捧场才是。

于是尚书周顗登场了。周顗是名士,对王导不感冒,与其斗机锋,曾坦言自己肚子:“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却对王羲之青眼有加。一日,周顗主持星光大道,十三岁的王羲之也来献艺。众目睽睽下,周顗割下牛心作礼品,把年度总冠军颁给了他。

接着出场的是太尉郗鉴,魏晋讲究名门联姻,郗鉴有女待嫁,派人到王家抛绣球。众子弟不免正襟危坐,王羲之却坦腹东床,独若不闻。如此名士范儿,郗鉴焉能不喜?当下人肉搜索,锁定王羲之,喜得东床快婿。

拼爹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还得有真功夫真本领。父亲王旷、叔父王廙擅长书画,早已是书画界达人,家学渊源,自是不浅。王羲之审时度势,决定近水楼台先得月拼书法。


然而,要想打通任督二脉,还得博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才是。王羲之先学婉约派,师从卫夫人,杏花春雨江南;后又爱慕豪放派,博览秦汉碑迹:李斯、钟繇、梁鹄、蔡邕……秋风骏马塞北。

阴阳二股真气在体内,由横冲直撞,到相生相克,再到浑然一体,王羲之终于完成了蝶变。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兰亭。一帮风流名士相集,饮酒赋诗,王羲之欣然作序,却不料无意间,写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赢得“书圣”美称。


不过,在王羲之看来,书法乃是雕虫,是浮云,出仕才是硬道理:兼济天下,方显书生本色。而这种志向,当然得有前提条件:拼官。

王羲之是名门之后,是名士,又有见识,当官自然不难,难的是,谋一个心仪的官职。遗憾的是,他仅得了个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小官。好在会稽山水佳、名士多,当驴友、会朋友,王羲之倒也优哉游哉。

如果不是和同事王述闹别扭,惹得王羲之火起,挂印而去,说不定他就将王右军一职进行倒底了。王述也是名士,不过和早慧的王羲之不同,大器晚成,属闷骚型。王羲之本就看不惯,那堪这厮声名日隆,直有后来居上之势。

是可忍,孰不可忍。瞅准王述丧母离职的机会,接任的王羲之狠狠地羞辱他一番。当时礼仪是吊唁、致祭、探访三部曲,王羲之“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王述不语,这笔帐,却记在心中。

三年后,王述丧满复出,任扬州刺史,而会稽隶属扬州,因此王述摇身变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

还没等领导穿小鞋,王羲之主动出击了:他谴使上奏朝庭,要求变更地图,把会稽划属越州治下,结果是:事没办成,还落得贻笑大方。王述也不含糊,一上任,就查会稽老帐,弄得王羲之不辞职也不行。


拼官失败,公元355年,王羲之被隐居。种花栽竹,含饴弄孙并无不可,只是败给王述,他心有不甘哪!自己的硬件不差,有背景有才情,何以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自己的儿子不如人家的好:“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怀祖,就是王述。王述的儿子王坦之是东晋重臣,国之栋梁,曾与谢安一道抗衡桓温。

看来,拼命三郎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和常人一样,拼到最后,拼的也是儿子。不过,他的儿子并不比别人差:王徽之、王献之,均是名士。王徽之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在《世说新语》发布的名士排行榜中,排名很靠前。王献之则书画俱佳,和父亲并称“二王”。


只是,名士和文人的份量,在王羲之的心中,显然比不上政客。拼官失败尚能容忍,眼看拼儿子也落败,王羲之彻底失望了,索性纵情山水,寻仙访道,然后和岁月一起慢慢变老。

不过,王羲之没有料到,时间会还他一个公道。大浪淘沙,英雄无觅,多少年后,谁还会记得王述,王坦之的琐碎政绩,倒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穿越时空,依然葱葱郁郁。看来,艺术真是好东西:人活着,它是通行证,死了,它是墓志铭。

爱拼才会赢,王羲之无意中,为后人找到一条终南捷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