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040号《奉天文刊:散文天地》作者:黄治萌 记忆中的木制榨油机

 奉天诗刊 2020-08-04


作者简介


黄治萌  曾用名:黄世明,网名:红水河。壮族,广西巴马县人,爱好散文、诗词、楹联,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刊物。

【记忆中的木制榨油机

     巴马县所略乡是本县有名的“油茶之乡”,冬天是茶果收获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起来,直至次年的春节前夕。有茶果自然就会想到其相配套的榨油机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榨油机设备竟相登场,比比皆是,满足了广大群众榨油的需求。

     这里讲的“木制榨油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用木制榨油机并采用手工压榨油技艺的传统而古老的制油方法,那时候所略乡的各村屯基本都沿袭着这一手工技艺。当时一个屯就是一个生产队,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归集体所有。茶果是该乡的支柱产业,果粒都归集体所有,榨油后再分给各家各户,称为“口油”。

     捡茶果是比较轻松的活儿,也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论男女老少,带上一个箩筐或者是袋子,到茶果林下,均可以捡到茶果,回来后,所有茶果交给生产队,按茶果的斤数记给“工分”,一般一个人每天可以捡到六七十斤的茶果,也得到6至7分的“工分”。而榨茶油,就不是谁都能够干的活儿,是要有一定的资格人选,会技术,甚至是“阶级成分好的人”才能参与榨油的。

     记得我们生产队的那台榨油机是用直径约1米的整木头制造的,总长约4米,据长辈们说,这榨油机是用百年枫树木制作,1958年“大办钢铁”的时候开始使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我细细打量这个“庞然大物”,只见它黑乎乎、油亮亮,骄傲地横躺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不是榨油的季节,它静静地安卧这里,坊镳一尊睡觉的大佛,谁也不想打扰它;榨油季节一到,它身边就围着全屯的人,宛如顶礼膜拜的信徒,几天几夜也没有离开过。傍边推着附件工具:撞锤、尖楔、接油盆、竹蔑箍等等。

     而负责管理这尊榨油机的是王家尤和韦德有。他们都是从生产队里挑选出来的优秀社员:王家尤,四十岁上下,黑黑的皮肤有点透亮,脸上像是抹上了茶油,双手臂满是肌肉,一笑起来“嘿嘿”的响,是十里八襄有名气的大力士,三代贫农,是生产队副队长;韦德有,年届五十,廋而高,精于算数,每一甑(蒸笼)放多少茶果量蒸煮稳精准,有技术,对榨油机的各零部件了如指掌,邻村榨油机坏了,还经常请他去指导指导,是“贫协主席”、中共党员,可谓“根正苗红”。两个这么有能力的、正直的、纯粹的人管理这个生产队“重器”,大家放心。

     我从会记事的时候开始,木制榨油机就在脑海里刻下了印记,不是因为它是集体大财产,不是因为能榨出油的特殊功能,不是因为它藏着多少文化底蕴,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木榨榨油工序十分繁杂,经过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插扦、撞榨到接油等多道工艺流程压榨油,木榨榨油的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了象王家尤、韦德有等诸多榨匠们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的匠心机巧。一年一度的榨油季节都是热闹非凡,除了参加劳动的大人们,老少妇孺们也要到现场参观,看热闹、撑场面,好像看电影一样的有吸引力,这时候,王家尤、韦德有他们就被捧若明星。青壮劳力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还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这不单是集体经济条件下的政治要求,也是生产劳动的需要。茶油是通过蒸气而提取的,所以出甑子的时候如果包裹动作太慢就会使一部分闭结的蒸气逸散,出油率也就降低了。技术熟练的人能够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诀窍就全在这里。有的榨工从小做到老还不明白这个诀窍呢。油料包裹好了后,就可以装入榨具中,挥动撞木把尖楔打进去挤压,油就像泉水那样流出来了。包裹里剩下的渣滓叫做枯饼。

     每每这个时候,是王家尤、韦德有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最得意的时候。韦德有在外围指挥一帮女社员选籽、筛籽、舂碾籽末,还安排男社员掏箍、踩饼、装甑,一声令下,几乎没有怠慢者,俨然战场的指挥官。王家尤负责榨油机的插扦、撞楔子,这是体力活,是他的强项,自然是他唱主角。开榨前,只见他静坐于榨油机帮边,煮着开水,还有一小瓶的“土茅台”,当油饼装进榨木槽之后,韦家尤缓缓站起来,虽然寒风刺骨,他还是潇洒地甩掉外套,露出一件油亮亮的土布背心。这件背心也是他的标志之一,那年他与邻村黄的花结婚,老婆后家送给女婿的,当地有句俗语“一个女婿半个儿”,能够穿上老婆后家送的衣服,说明他是有岳父母的人了。这是一件标准的“壮族唐装”,其布料是用自种的棉絮经过拉丝、纺织、扎染制成的,布料厚实厚实的,能经得起劳作磨砺,有些穿了一辈子也没有烂掉。更何况这件背心是由当地裁缝师“量身定做”,扣子是打结成长布条横着排列的,八只扣子看上去就好像八条蜈蚣,有一种“图腾”的造型。王家尤向左右扫过去一眼,才健步走向榨油机,轻松跃向一米多高的机台,往手心轻吐两口唾液,抓起约15斤重的撞锤,喊着“嚯嗨、嚯嗨”的号子,他随着号子的节奏,把撞锤抬得高高的,有点故意,那是七分得意、三分夸张的动作,“八条蜈蚣”在身上不停地翻飞着,好不威武!才七上八下几磅锤,晶亮亮的油像泉水一样流出来,全场的人拍手欢呼“油来了、油来了…”这时候王家尤从榨油机上跳下来,回到放“土茅台”桌边,呡一口小酒,再咕噜咕噜喝下一盅开水,他老婆过来帮揉揉背,几个小伙出于对他的崇拜,也过来帮他揉揉手,好像现在拳击比赛中途,助理们为拳王揉揉身子的感觉,他好不惬意又得意。

     说实在的,现代机械设备榨出来的油没有那个淳朴的味道了。古老方式榨油具有环保、天然,压榨的油原汁原味,有其醇香厚实的口感,特别是手工榨的茶油,它特有天然滋味和香味,油渣少、油脂少、油质好。木榨过程注重工与艺结合,力与技的结合,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不掺任何化学原料。记得有一次分“口油”,一位老农分得的“口油”量超出了他拿来装油的器皿,约么还有三四两的油装不下了,归公嘛可惜,倒掉嘛更可惜,他干脆仰着脖子直接喝下去,天物不能暴殄!霎时见他两眼发光,面部油亮,挑着几十斤“口油”回家,步伐稳健了许多。

    “茶油之乡”的茶油养育世世代代高寒山区人民,让我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不但吃着茶油强身健体,还用丝棉做油芯,晚上点燃了来读书,那是一代人乡愁的记忆啊!

     随着社会的进步,王家尤们的“嚯嗨”声,已经融入隆隆的现代榨油机声中去了,但是我们相信,茶油经过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可以创造很多更有价值、有品质的好油。同时也希望手工木榨压榨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有效传承,并采取相应的传承保护措施,让这一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的木制榨油机,为打造长寿巴马文化旅游品牌增添一点特色资源。



《奉天文刊》投稿须知

《奉天文刊》(半年刊)是奉天诗刊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本刊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让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的作品展示推广。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个人原创诗歌2一3.首,每首作品不超过二十行。散文诗、小说不超过1500百字,禁止抄袭,文责自负。

    6、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