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么过年(河北)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段儿歌是河北过年习俗的总结

年前各地习俗都差不多,今儿我来着重说说河北老家大年初一怎么过的。

大年初一,各家要早早起床,天不亮就抓紧煮饺子,为啥呢?因为不能让拜年的人把你堵被窝里,再说你正吃饭呢,人家来了怎么拜年啊。

煮完饺子,先不能自己吃,得给祖宗上供。

大家穿戴整齐,由家族里年龄最大的长辈给列祖列宗上香,然后带领全家一起给祖宗跪拜,告知子孙们家庭幸福,祷告祖先保佑一家平安健康。

上完供,大家可以吃饺子了。这饺子和一年里其他日子的不一样,内有“宝物”。我们家是在里面包几个硬币、糖块、枣、花生,取个吉祥劲儿,分别寓意了财务自由、生活甜蜜、心事早成、升职升学等。这些饺子一定得让老爷子包,因为老爷子包的饺子个头饱满,标准统一,煮完了完全看不出区别。

于是这顿饺子,大家吃得既特别踊跃也小心翼翼(怕咬到硬币),边吃边统计战果,谁吃到了一样东西,大家一起恭喜他(她)“升职有望;一年生活比蜜甜”什么的。

吃完饺子,老一辈人在家等着人来拜年,小一辈男的就开始出去转圈拜年了(女的除自家人不拜年)。

说转圈,是真的要转。三五亲朋,六七好友,大家结伴,到村里老一辈家里挨家拜年。

各家院子里往往扔着很多芝麻秸秆,走上去喀嚓喀嚓响,取芝麻开花的吉祥意,也让主人知道,院里来客人了。

主人迎出来一边客气,“来了就行了,不用拜了”,小一辈的回“一年就一次,不拜怎么行”,一边让主人坐好,咣当就磕头在地上。主人会准备一些红包,给小朋友和第一年来认门的新媳妇。其他人就抓点瓜子花生糖块,散圈烟什么的。拜年的人接过烟来,看看,夹耳朵上,或塞在烟盒里,拱拱手告别,再去下一家。

也有特别贫穷,实在没啥可给的,就很热情得拉你上炕头,“外面怪冷的,来烤烤火吧。”

不管你是海归博士,还是异地父母官,在村里老人面前,你都得一个头磕下去。这是父老,是长辈,是传承有序。要不接下来的一年,这些人会天天念叨你,父母就没法抬头了。

拜年要赶早,出门晚会被认为懒,往往天还黑着大家就已经拜了好多家了。等天大亮了,再看村里街上一队队的年轻人,不管多好的衣服,裤子膝盖位置都一圈灰土。你还不好意思掸,怕人家觉得你矫情。

年轻人们见面了,站一起聊聊天,谈谈外面的事情,交换下发财的信息,约一顿酒,然后匆匆去往下一家拜年。

好了,看到这里,我很遗憾的告诉你,以上都是我小时候的事了。

老家先是各家都盖新房,有的还盖了小二楼,里面装修得很好,地上都是瓷砖,再也不用担心会弄脏裤子了。接下来,很多人搬到城里甚至北上广去,村里的房子都空着,拜年要去的家数比以前要少了。再然后,农村也家家买车,拜年都开车去,一队队结伴而行的队伍也少了。

今年到村里去拜年,新通的外环线已经把村子包起来了,村民变成了城里人。大家凑一起,聊的不是外面的事情,而是村子什么时候拆迁啊,在家里是不是也能创业啊。

我们的村子很快就要被城市化了,拜年的习俗不会变,可这形式估计也会被城市化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