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打卡集锦06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校注:李飞天

领读者:嘤其鸣

13 - 15  回

草木有心

01 唐僧刚走出取经第一步,就目睹了两随从被妖精生吃活剥,温室的花朵哪曾见得这般血腥,也许之后悟空杀人也让他想起这段回忆,更加怒斥悟空。

02 唐僧念经超度伯钦父亲亡灵,打破了菩萨所说小乘佛教无法超度之说,菩萨也打诳语,而且不止一次。

03 唐僧与悟空没有影视剧所表现的初见就父子情深,烛下缝衣服。紧箍咒也是唐僧骗悟空戴上的,从现在看,他们走在一起,完全是权衡合作。以悟空的心性,怎么能被欺骗要挟?

但是在取得正道成佛成仙的利诱下,在即时惩罚(紧箍咒)威慑下,悟空也只能从了,即使在后面的路上,悟空取经的主动性慢慢增加,但开始的威逼利诱也是保唐僧取经大业成功的关键。

04唐僧取经路上不但絮叨,还脆弱敏感,胆小怕事,说哭就哭,与在大唐的老成稳重大相径庭。所以,看一个人不光看他岁月静好的画面,还要看历经艰难的画面。

雅鱼

第十三回


此回讲的是三藏西天路上第一难,遇见虎精牛精黑熊精,那吃人的业障着实可怕。只怪这唐僧光顾赶路,不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生生送了两个从人的小命,果真善哉善哉吗?


虎逃蛇走,豹躲虫藏,果然是一物降一物,本文将这个猎户描述的出神入化。三藏为刘老伯超度,使其得脱罪孽转而去好人家投生,把佛教又狠狠的吹了一把。

这三藏自出生即吃斋念佛,本应超脱七情六欲,为何面对死亡如此惧怕?


第十四回


这玄奘着实可气,石猴有名为悟空,却以貌取人叫头陀,起个混名为行者。头陀与行者都是不入佛教正宗的下层僧人。看来玄奘瞧不起悟空自第一印象开始。


在此后的灾难中多有威胁玄奘性命的妖魔被悟空打死,玄奘却对悟空恩将仇报,说他凶狠歹毒。为何本回悟空一棍打死无冤无仇的老虎,玄奘只见悟空本领惊人,内心暗喜?

看来玄奘的慈悲真的是踱事而发,非出于本心。喜好完全由其心情决定,这可苦了耿直爽辣的悟空。这三藏已知悟空本领了得,见6个强盗后一顿说辞,怎么都感觉是在刺激悟空去为他拼命。

假如悟空败了,想必是一番讥讽,如今胜了,又去絮絮叨叨抱怨他凶残,想到以后无故打死人,害的他跟着受牵连。这三藏当真自私无情。又和菩萨一起,陷害悟空带上紧箍圈,悟空想想都会寒心吧!


第十五回


越读越觉得唐僧俗不可耐,全无出家人的修养与气度,遇事只知哭啼抱怨,遇险则胆怯怕死。悟空出师不济他还不忘讽刺挖苦,活似一个村妇,气煞人也。

MaL

三藏有了孙行者这个大徒弟,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降服得了他。还是之前那个话题,年轻气盛如大圣,心中确实念着解救之恩,就会听命于他了吗?而且这个人懦弱、没有本事,只会说,不会做,如何能降服得了大圣?

甚至在有了紧箍咒之后动了杀心。一个是确实不服,一个是心还是比较野。观音出现了,再次提点了他。龙王其实所讲的很实在,“不可图自在,你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观音不直接把紧箍咒给孙悟空,还要假扮老人家给唐僧,事后又显圣,让唐僧和孙悟空看见,后面白龙马那里也是如此。为什么不等他们走远,非要让他们看见呢?

白龙马,包括后面的猪八戒、沙僧也都是,为什么不在故事的开始就把他们编入队伍里面,还要在路上“偶遇”呢?事故时需要,至少目前从白龙马这里,感觉就是欲盖弥彰的感觉啊。

太白金星也是,既然要考验他,既然知道佛派的想法为什么不在这个巡游团最薄弱的时候除掉他呢?

你不懂

看了这三章,不禁要感叹一声: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唐僧!


遇到危难,只是害怕,孙悟空解了围,又埋怨其乱杀人,吃喝伸手要不说,还需要有人陪着。情商低不说,还胆小柔弱。

明明一出场的唐僧不是这样的啊,怎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在极度恐惧中才展现出了真实的自我性格:


唐僧从小便长在寺院,环境单一,无多见识,而且在大唐国内,因为奉旨取经,自然受到百般礼遇和照顾,一路上豺狼虎豹没多见,杀人抢劫亦未闻,没有见识过世间的险恶,自然对取经的困难程度预估不足。

出了国界,所有的优待没有了,完全换了另一番景象,自己的随从在其眼前被生生吃掉,自己的坐骑连马鞍都不剩就不见了踪影,这时的唐僧,犹如吊在悬崖,不吓破胆才怪。

孙悟空的出现犹如那根救命的稻草,唐僧此时应该是万万不想离开孙悟空的,谁知正好这紧箍咒正好送到手上,能有不用之理?!


孙悟空内心肯定是无比崩溃,想发作又无奈于这紧箍咒:嘿!我老孙这暴脾气!可是一旦戴了这箍又能有什么办法?

何况想他被压在那五指山下五百年,竟无一人前来看望,脑袋上长得那些草,耳朵里积得那些泥,都记录着这五百年的辛酸。五百年,有足够的时间去回顾过去,思考猴生,足以让悟空明白来去自由的珍贵。


最后,我有个疑问,孙悟空赌气弃唐玄奘而去,为何不去花果山,要去东海龙宫?!

娜娜

唐僧在这几回从一个大唐御弟高僧的形象,变成逐渐变的面目可憎啰嗦懦弱,很多读者看了为悟空鸣不平。但如果代入唐僧的处境去想呢?


陈江流,一个自幼在寺庙中长大的孤儿,虽然命运多舛,却也凭真本领,年纪轻轻在大唐佛教僧届坐到头把交椅。

背负着唐王的重托踏上西行取经的艰难旅途,前一刻还是鸡血满满,被皇帝认为御弟,以为三五年就可以功德圆满取经回国的高光时刻,下一秒就是出了国门第一难,随从两人被妖怪当面剖心挖胆当众吃掉。

取经难,难于上青天,天真的幻想此刻全被打灭。唐僧本是凡人中的学霸,学术界大牛,现在却要让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刻慌不慌?


到了五行山下,莫名收了一个等候多时的徒弟。虽然言语中很是恭谨,但相貌丑陋似妖怪,本领高强性格乖戾,随时可以动手杀人。

唐僧作为领导,在悟空面前毫无优越感,想要给悟空设限,奈何无下手之处,对方随时可以看心情不告而别。有一个和自己目标不一致的有能力手下,又没有钳制能力,怕不怕?


此刻的唐僧需要悟空,但悟空不一定需要唐僧。所以冷眼观,碎碎念,金箍套,在一个小团队初创的磨合期,唐僧在努力找到领导人的感觉。

不过,若不是观音助攻,帮忙送了若干金手指开挂,悟空定不会安心留下来。换了是我们,人生绝境处会怎么做?

七月

世界这么大,玄奘法师终于要去看看了。这一看,不得了,尽看得,西行风景旖丽而奇骏,妖魔虎狼趋步亦成群!把个不经世事,一心只念圣经的唐长老,惊得是七魂出窍!

原来一直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经历过血雨腥风,荒凉蚀骨,或许才能更加体察世人之苦,处境之无奈,更能真正参透性空之无常。又岂是一卷经咒可以消解了得。


悟空八戒一一归于正途,俯首底垂耳,遵照着佛祖意图,保着取经人西行,为弘扬佛法尽职尽责。

纵你是齐天之大圣,年少之张狂肆意终是不能持久,终究要纳入这有着诸多规则的世界,在时而收紧的箍中,试探和了解了各自的边界。

杜柳颖

唐僧取经之路终于开始了,悟空压了五百年还是老实多了点,也是想保唐僧的,不过还得磨合啊,哈哈,唐僧确实显得软弱无能,胆小怕事,不过大部分人其实也都是这样,不是么。

悟空打死了强盗,他最怕的是官府找他,杀生倒在其次,不过唐僧也不亏是见过世面,懂得些御人手腕的,他知道猴子贪恋新鲜东西,看见好的就想拿,之前穿了他的衣服,于是就故意把袈裟筋骨摆出来让他自己穿上。

悟空虽然本事大,脾气也不小,但是玩起心眼来还是不行啊,属于有才却不善权术阴谋的,故而也只能被人拿捏,当做工具了。

李瑛

这三回的故事我仍然是深受83版西游记电视剧的影响,文弱不禁风的唐僧踏上西行之路。电视剧里仅表现一只老虎惊吓唐僧,猎人相救后就收得悟空。

书里这13回的情节着实惊悚,那两个随从竟然是被生吞活吃,唐三藏该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受得住这些惊吓,继续西行之路,可见要成大事的人确实不是一般的心性。

第14回哄骗悟空戴紧箍咒的情节,我也觉得确实不好(虽然电视剧也是这样),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演绎的很好,悟空是心甘情愿戴上紧箍咒保护唐僧取经的。

原著里唐僧总是提到他是解救悟空的恩人,悟空却一直表现他对保护唐僧西行的真心,这点上原著不好,电视剧的演绎要温情很多。第15回收白龙马这段没什么感想,电视剧里演白龙马的那个演员至今想起来都很帅!

竞奚

刘伯钦打虎收用悟空一节非常亲切,小时候有一套西游记的连环画小人书,这似乎是第一本里的内容。

悟空那件由白色直裰和虎皮缝在一起的衣服,放到今天也是能走红毯的时尚,那顶嵌金花帽,如果不是暗藏了紧箍咒,也是很有型的款。我仍然记得书里野猴子穿衣戴帽开始做“人”的场景,很动人。

三观的严重分歧让师徒二人很快就彼此对立,师徒之间毫无信任可言,观音教做师父的设计将紧箍咒戴在了徒弟头上,徒弟无奈地受制于人了,才开始无奈地走上被动教化被驯服的过程。

这个情节作为隐喻,可以套用在各种强制的关系上,某种程度上,因为无奈或被要挟而受制于人,转而逐渐接受对方那一套,直至成为急先锋和坚定不移的践行者,这算不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呢。

灵玉

本回开始,唐僧正式出发,踏上取经的未知路途。然而,仅仅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一难,唐僧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僧取经从大唐出发时并非像电视剧上是独自上路的,而是有两个从人。三人山间行路跌入陷阱,被“五六十个妖邪”直接绑了带回洞府。而山大王是个凶恶的妖魔,单单看一眼就“三藏魂飞魄散,二从者骨软筋麻”。

更不幸的是,妖魔的二个朋友此时前来拜访,然后为了待客,“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给各妖”。

可怜的唐僧在旁边看到,内心想必已经完全崩溃了吧。唐僧自小在寺庙中生活成长,虽然清苦,但是顺风顺水哪曾经历过危险,也没接触过坏人。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为父报仇,觉得冒名顶替的强盗已经是天下最坏的恶人。后来,唐僧能主动揽下取经的活儿,在其内心中也不过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千辛万苦而已,完全是无知者无畏。

哪想到还有妖魔吃人这等惊世骇俗之事。内心的世界观估计直接被摧毁了。从此,在后来的取经路上,无论是撒谎骗人也好,还是虐待悟空也好,完全和取经前的唐僧判若两人。


唐僧很迂腐又不讲理,悟空解决了强盗,反而嫌弃悟空杀人。他愚昧无知,完全不了解法术神通和外面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是不知道此时的唐僧,是否知道他自己其实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凡人。

历史爱好者

第十三回开头说玄奘离开长安是在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望”是月圆之日,也就是九月十五,所以玄奘是九月十二离开长安。

再回看第十二回,玄奘从九月甲戌初三日开始讲经,七日后,也就是初十那天菩萨化身说让人去雷音寺取经。再收拾行李(书上没说,但去那么远的地方要准备东西是人之常情),九月十二出发差不多。

“九月甲戌初三”这个说法又引起了我考据的兴趣,新旧唐书都说八月朔日(初一)是辛未,经过计算甲戌日是八月初四,再到甲戌日是60天以后,就是说九月没有甲戌日。

一种可能是作者把正史看差了一个月,另一种可能就是作者随意编了个日子,不过这种细节不会有人注意,也不影响故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玄奘出长安后遇到的灾难:和两个随从及马跌落坑中,被熊山君,寅将军,特处士绑了,又被太白金星搭救(两个随从被妖怪吃了)。

到双叉岭遇到了猛虎,猛虎被猎户刘伯钦杀死,住在刘伯钦家,到两界山遇到孙悟空。

在第九十九回,八十一难的记录是这么个顺序:

出城逢虎,落坑折从(指跌落坑中,被妖怪抓走,随从死了),双叉岭上(指遇到猛虎,被刘伯钦杀死),两界山头(遇到孙悟空),出城逢虎在落坑折从之前,这个顺序是有问题的。

第十四回:刘伯钦和玄奘介绍两界山原名五行山,是唐王(不知道是李渊还是李世民)改的,“听老人家说”是王莽篡汉时从天而降,压了个神猴。孙悟空和玄奘说自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王莽篡汉距离贞观十三年有六百多年,贞观十三年的五百年前是东汉顺帝在位,但我认为这不应该算是历史错误,因为是刘伯钦听老人讲的,而不是作者在行文中所写,这种错误可以理解成老人记错了。

五行山从天而降的时间从东汉提前到王莽篡汉的可能原因:

东汉的皇帝除了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昏庸的桓帝,灵帝(还是借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才出的名),与三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汉献帝,其他皇帝知名度都很低,而王莽篡汉的知名度比较高,所以就改了。

当然三国在民间的知名度也很高,但改成三国时期就把孙悟空的刑期减了至少50年,大闹天宫属于扰乱政府机关的秩序,这种罪行可以增加刑期,绝不可能减刑。

回到《西游记》,需要注意的是在救出孙悟空后就已经离开大唐了,后文中如果出现任何不合理的事件,习俗等,“不在大唐境内”是个万能的解释。

玄奘和孙悟空住在百姓家中,孙悟空杀死了几个强盗,被玄奘赶走,去龙宫时看到“圯桥三进履”(张良给黄石公拾鞋,故事比较有名,不再介绍)的画像,龙王的“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句话让人很难理解。

就在孙悟空去龙宫时,观音菩萨教给玄奘紧箍咒,用来管束孙悟空,孙悟空由于有了管束才能修成正果,否则很可能在路上就跑了或者把唐僧打死。

现实意义:在生活中也有自认为能力很强,谁也不服的人,这种人也是要受到管束才能有大的贡献,否则或是一事无成,或是闯下大祸。

第十五回标题中的“鹰愁涧”,乍一看会让人联想的《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句(唐僧取经时《蜀道难》还没创作),“鸟道”指只有鸟能飞过的道。蜀道比较险,李白用“鸟道”来比喻。

鹰属于飞行能力比较强的鸟,能让“鹰愁”的“涧”肯定要比蜀道更险。可是看了山神土地的介绍才知道“鹰愁”的原因不是路险,而是水清(多情的鹰)。

在这回还有一个信息,保护唐三藏的不只有几个徒弟,还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这些神仙,他们在后文还会经常出现。

这回还能看出来孙悟空对各路神仙都是极不尊重的,所以大闹天宫后,被压五行山下没有神仙给他求情,而天蓬元帅调戏嫦娥,卷帘大将打碎琉璃盏本来都是要被杀的,由于有神仙给求情,才没死,而是被贬下界。

孙悟空不仅没有神仙给求情,连作者都把刑期增加了大约一百年。

估计孙悟空如果见人谦卑,就算仍然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作者可能会让刘伯钦会这么和玄奘介绍:“听老人们讲,三国混战时,天降此山,压个神猴。”

Canon  Forever

十三回唐僧在取经路上遇到了第一个困难,太白金星解救及时,感觉像是神仙给唐僧的下马威,以让他知晓前路的艰险,也为后面遇到悟空渴望护佑奠定了心理基础。

十四回,师徒终相遇,孙悟空此时外貌的描写让人心酸,想他曾经孤胆英雄,孤寂五百年,吃铁喝铜,好不狼狈。出山后的大圣仿佛礼貌了许多,但是傲气凌神依然如故。

唐僧是个奇怪的矛盾体,孙悟空一棒杀虎剥皮,唐僧只是惊叹好本事,出于自身安危却没有责怪悟空杀生,待到六贼拦路悟空尽皆打死时,又以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斥责气走悟空。

观音授以紧箍咒,悟空听劝归来后,作为出家人守戒律的唐僧又撒谎打妄语,骗悟空戴上了帽子,有点渣啊。

十五回中,唐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马被吃掉后,想到自己得腿儿着走了,说哭就哭。

孙悟空要去教训白龙,唐僧又怕打上门去连累自己。白龙斗时怯走,唐僧又抛弃了不杀生的念头,嗔怪悟空无能。大哥,你是有分裂症吗?

嘻嘻

唐三藏在这三回里收了孙悟空做徒弟,有了玉龙三太子当坐骑。有几个点琢磨琢磨挺有意思。

唐僧去取经,却不知佛在哪里,于是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一路向西。这真是找个方向,定个过程中的措施就开始行动了。

出河州卫界时,起早了,被魔王绑去,眼见随从被吃,几乎被吓死。但是应证了不按常规办事,就会遇上突发状况这一条。

后面又见识了刘伯钦打虎,又逛逛刘家的院子。凶险的情况才刚刚开始。九九八十一难,让唐僧得见识见识各种凶险。历经磨难才能取得真经。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

唐僧是佛门弟子。孙悟空杀人,他就絮絮叨叨。杀虎他就暗喜。不杀生敢情也是看情况啊!

李嘉欣

众僧灯下讨论佛门定旨那段,玄奘让我想到三个字“装x犯”。玄奘这一路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禁不得苦 禁不得累 禁不住怕 出行需要俩侍从 虽然一出门就被吃了。

真是毁形象,虽然小时候看电视时也是这种感觉,毕竟也是美化好多了。

怎么佛教这么奢靡呢,那个贪心的老和尚都几百件袈裟,现在的寺院更是金光闪闪。佛家那几戒,从神仙那就做不全。人家别人看书都看内涵 我就是忍不住吐槽。

看书之后觉得西游记拍的是真好啊!对那些主创团队无比的尊敬。

安然

终于踏上取经路,刚出家门就遇到妖怪吃人,偏偏吃了两个徒弟,师傅稀里糊涂的毫发无损,不得不想到,这是安排好的,这是第一难。后来救出悟空,没有电视剧中感恩戴德、师徒情深的画面,这种感情更像是利用。

悟空在山下五百年,野性未消,紧箍咒是唯一能控制他的东西。与菩萨对峙也是他自幼就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使然,但取经路上,是皈依之路,也是修炼之路,棱角是要打磨的。

张元元

取经故事正式开始,陈玄奘摇身一变御弟唐三藏,本以为三五年光景的取经之路在最初便折了创始人,但唐僧依然意志坚定地往前走,着实令人敬佩。

五指山下,唐僧收获了最得力的助手孙悟空,此时的悟空,少了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的张狂,也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爱恣意。

悟空还是瞻前顾后,开始服软,开始撒娇,开始为自己瞧不上的老板奔走,找熟人,走后门……(虽然是被紧箍咒束缚)

细想,很多人的成长不也如此吗?被生活打磨掉外在的棱角,和悟空一样,这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吧!

李颜竹

终于看到唐僧上路了,感觉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唐僧在路上的过程才是西游记的全部,而前后那些竟然都已经忘记了,如果不是拿起这本书,我都想不起来了。

再遇上孙悟空之前,也是很坎坷的,一出门两个徒弟就被吃掉了,太可怕了,来救的就非得等到这两个人都死掉了才来,估计是不是就想着。

如果唐僧身边还有人,就不会特别迫切的依赖孙悟空这样的人,如果遇到孙悟空之前没有遇上这些险阻,他可能还觉得就是路途遥远而已了。

这几集里,不止收了孙悟空还收了白龙马,观音想的真是周全啊,这样的路途,普通的马怎么能坚持的了,其实没有马也可以走啊,所以观音其实还是想快点完活吧。

孙悟空的“师傅莫要这等脓包形嘛!”可把我笑死了,确实唐僧也太。。。古代的僧人身体不都很强健嘛,还有习武很有见地的了啊,他怎么就这么弱不禁风呢。

感觉一路只要不遇上路上下拌的强敌,山神水神什么的要是保唐僧走完,应该也可以了。所以其实观音已经想到了吧,一路上不止有野兽等自然抗力。

lij

第十三回唐玄奘师徒三人西天取经,路遇魔王,食其二,留其一,不解为什么唐玄奘没被吃了?实属偶然吗?太白星将其救下,此为第一难。

第十四回,悟空虽然做了和尚但是野性难改,观音菩萨送给唐三藏棉衣花帽骗悟空穿上,感觉天真的悟空好可怜。

第十五回,这个唐玄奘真是胆小懦弱,马没了的时候,只会说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说着话泪如雨流,遇上事情不去想怎样解决。

连悟空都说他脓包。马没了他哭,悟空去寻马,他又怕自己被龙吃了,难怪悟空叫喊如雷。

小鱼儿

唐僧的两个随从在第一站就被魔王“剖腹剜心、剁碎其尸”,按照这本书里的观点这两个随从上辈子应该是犯过什么罪孽,这辈子才会是这种下场的吧。


刘伯钦这一段对他全家吃各种蟑螂虎豹的描写还有专门到后院看他圈养的黄獐,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什么用意,想表达些什么。也是在这里看到唐僧的经文是可以超度亡灵的。

就像秦老师说的“恐吓可能吓不退你,欺骗却最让人心伤”。观音菩萨骗唐僧说他学习的经文不能超度亡灵和后面骗孙悟空戴紧箍咒的做法我都不喜欢。虽然这是他成大事的谋虑。


孙大圣还是之前无拘无束的性情,在这几回里和唐僧两人并没有什么感情。唐僧一心想着怎么去取经,悟空一直觉得不自由还觉得唐僧有点唠叨。


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 看来菩萨是知道悟空学艺的事情的,难道菩提老祖也在这个局里边,当年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只是一个幌子还是不得已为之。

难道从孙悟空出世到唐僧取经都是大咖联手下的一盘有针对性的大棋?好烧脑

踏雪无痕

第十三至十五回,唐僧终于开始西行了,他这磨磨唧唧,絮絮叨叨的毛病原来还真是真的!

悟空活灵活现,洒脱跳跃的性格与电视剧中的形象甚是吻合!唐僧还真没有给悟空做衣服,不如电视剧里的温情感动!悟空可能才出山,有500年没好好打架了,连小白龙都打不过了还是不想好好打?

2一

唐三藏第一难开始,被老虎精给抓住了,虽然用两个随从替他死了,他也吓破了胆。金星解厄,轻轻松松就把他给救了,似梦非梦。可怜又遇见了更多野兽,幸好被猎户救了,但他也超度了伯钦的父亲。

原著在电视剧里确实被改了好多。孙悟空出山,又打死一只老虎,然后唐僧觉得自己的徒弟好厉害。

但是,孙悟空杀了六个拦路贼,师父却不行了,杀兽可以,杀人太血腥,唐僧表示出家人接受无能,把孙悟空给气走了。

龙王劝着,菩萨再送个帽子,悟空回来就被收拾了,唐僧念紧箍咒又不念紧箍咒的描写真的挺生动的,比电视剧里的丰满好多。

而原著里的唐僧有诸神保佑,还有轮值,确实是幸福太多。白龙马现身,吃了凡马,神坐骑自然加入取经小队。

上官婉儿

唐僧的标准也很奇怪,悟空杀人,他嗔怪,悟空杀虎,他暗叹,所以西游记里唐僧的不杀生只是针对人是吗?

出家人不诓人,但我看他跟菩萨配合的挺好,骗这个难得的徒弟带金箍做的十分自然,心安理得,还一而再再而三测试紧箍咒,念得孙悟空乖乖听话。

一下子想到疯狂的外星人那部电影,任你是齐天大圣,也是能被驯化的啊,师傅你真是不懂爱。

反而是孙悟空,反思五百年了还是毫无进展,一副简单粗暴的老实人模样,遇虎遇贼人遇白龙,统统一个方法,冲鸭,打死他!看他跟菩萨互怼,真是太爽了,菩萨也不吃亏,骂他也毫不注意形象。

银角大王

唐三藏出了长安城,算是开始了“西游”。其实不管是从目的,还是从言行上看,唐僧取经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儒生考取功名,而不是佛家修行。

路上遇到的第一批妖怪,不管是给唐僧还是给读者,都像是开胃菜,“你们注意了,降妖除魔要开始了”,在文中唐僧吓得不轻,之后也是各种担心,央求猎户陪他,要求孙悟空守着他。


观音用手段降伏孙悟空这段还是有点硬,甚至说手段有点毒辣,难怪有人说《西游记》诽僧谤佛。

前面出家人不打诳语,后面连哄带骗让孙悟空带上紧箍咒,唐僧出了吃斋念佛不杀生(也没能力杀),好像真的很少有佛教修行的影子。


另外一个前文都在暗示孙悟空的师傅是佛教一脉的,法号的巧合是一个,刚才观音又说“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似乎她是知道孙悟空底细的。

qiaoqiao

经过一番铺陈终于等来了取经的主线剧情。玄奘是一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好青年,有一种90年代第一波互联网大佬的感觉。

相信取得真经是最对的选择,明知也许血本无归搭上小命,也要做如此又前瞻性的决定,也侧面体现了佛祖的理论体系还是具有一定先进性、实操性的,是有用的系统操作。

类似于现在的XXX管理体系,能吸引一波青年人走上创业之路。当然创业路上槽点、坑点十足,终于喜迎妖怪打架桥段啦。


第一波妖怪被太白金星轻易化解,顺路帮了伯钦他爹超生,得到猎户帮助顺利到达边界。

学一章里真触动到我的是,猎户猎虎剥皮吃肉,玄奘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猎户的残忍 只是守住本心坚持素斋而已,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这也是成功者特有的品质之一,有容乃大。


终于喜迎大徒弟孙悟空,等了500年盼了500年,朝思暮想的僧哥哥,来到了山门前,得以解放的悟空迫不及待的展示着自己的实力,从侧面反应出悟空希望对玄奘有用,希望被重视,真是有点儿小可爱呢。

悟空与玄奘共同经历的第一个事件是除六根(喜怒爱思欲忧),借事喻理,两人第一次的磨合,以悟空出走告终。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咋办,且看菩萨教子十八法:

先给唐僧制裁工具、再有龙王软言相劝、最后南海菩萨一吓唬,直接让孙悟空自觉自愿回归,话说出家人不打诳语,那也分事儿吧。

对于唐僧最欣赏的是不迂腐,对孙悟空那瞎话张嘴就来,给熊孩子加了个紧箍咒,再皮就打,还皮再打,打完就哄。教化、教化,先教训才能感化(不知为啥有种斯德哥尔摩既视感)。


其实吧从一开始就觉得玄奘腹黑,唱念做打样样行,思想过硬、意志坚定、为达目的没脸没皮,骗得、哭得、骂得、激得、爱得、哄得、教得、打得,难怪上能通天下能驭徒呢。


第二个坑爹熊孩子一出场就把师傅坐骑吃了,果真熊的天怒人怨,打了半天都没反应过来自己机会到了,负隅顽抗冥顽不灵。

要不是上头有人,加上出身不错,在不知道死几回了,难怪只能当坐骑,不能说话也好省的招祸而不自知。


要不说猴精、猴精呢,被坑戴了紧箍咒,撒泼无赖讨来三根救命毫毛外加紧急救援承诺,不亏 不亏。不过闷声发大财,玄奘称二,无人称一,摸摸哒哒又得赠鞍辔。


西安到新疆哈密1960公里,现在坐飞机无直飞经转乌鲁木齐,大概12小时能到,玄奘靠腿儿走过去,讲真确实有些佩服了。

阿赞

1 西游记说熟悉也熟悉,毕竟从小看大的电视剧,说陌生也陌生,原来唐僧第一次遇到妖怪是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这哥仨,这一节都不记得了


2 原来大师兄也是挑过行李的,后来这活二师兄是不是也干过,三师兄来了成专门挑行李的了


3  "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为了让猴子穿上紧箍咒,出家人不打诳语的唐僧也学会骗人了


4  眼看喜 耳听怒 鼻嗅爱 舌尝思 意见欲 身本忧,人有七情六欲,唐僧解了这六欲,才能干干净净的上取经路


5  我记得猴子不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嘛,不能下水打白龙马?

高高兴兴

唐僧开始了他的西行。历史上的唐僧,唐玄奘,到天竺是真的不容易。但是西游记里,则首先配备了一流的打手孙悟空。孙悟空不受管教,但孙悟空感念唐玄奘的救赎之恩。

这几个徒弟都是有原罪的,包括唐僧的前世金蝉子。但这种极有政治意义的西行,被恐吓,被绑票则是常有的事。妖魔鬼怪神通广大,前途未卜。也告诉我们人生其实也潜在很多未知数的。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青棠

出了国境,便给了唐僧一个下马威,唐僧自幼长于寺庙,经书是不少读,也已有超度的功力,只是在遇到凶险的时候太不淡定,也许是为了突显孙猴儿的勇气与本事,特地写的如此胆小懦弱?

或许,当初他在应下太宗之时并没有想清楚一路上会如此坎坷,此时也没了回头路。

收了第一个徒弟,由于性格上的天壤之别,需要很多次的磨合。只是没想到原著里唐僧的性格竟是如此胆小懦弱,而电视剧里更侧重表现慈悲,角色更容易让人接受,还是更喜欢放荡不羁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儿。

或许差异越大,碰撞便越激烈,故事情节才更多彩吧。

天涯凌希

第十三回


两界山就是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唐僧撕了压贴,放出孙悟空,又给他起了个混名,叫做孙行者。孙悟空在唐僧面前一棍子打死一只猛虎,又打死了六个小茅贼,观世音菩萨就教唐僧如何骗孙悟空戴紧箍咒。


孙悟空去找龙王,龙王给孙悟空讲了张良孺子可教的典故,告诉悟空,你如果不保唐僧,就只不过是个妖仙,永远也不能修成正果。于是孙悟空就回去找唐僧了。


等到悟空见到唐僧,唐僧给他戴上紧箍咒,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这一回说的是,在官场之中,纵使你会七十二变,没有权限,还得受紧箍咒的约束。


另一点就是,佛教讲究不杀生,这世上并没有紧箍咒,有的只是善的约束。放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小茅贼罪不致死,他把贼杀死,也是犯法之人,防卫过当也是违法的。不光是佛法,就是律法也会约束他的。


第十四回


小白龙吃了唐僧的马,孙悟空便与他相斗。斗着斗着,才知道小白龙是犯了天,受观音菩萨点化,在此等候取经人。孙悟空便去求观音菩萨,菩萨便将小白龙变成了唐僧的坐骑白龙马,保唐僧一路西行。


第十五回


唐僧带领孙悟空来到一座寺院,老和尚看上了唐僧的袈裟,便打算把唐僧一行人连人带马一并烧了,把袈裟居为己有。


孙悟空于是找广目天王借来了避火罩,并且掐诀念咒,让那火势越来越旺,把老和尚烧死了。就在这时,他们发现,袈裟真的丢了。


其一,这里说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价值观。


第二,这一章回中,孙悟空确实做得有些过头了。对于贪婪之人,未加教化,直接烧死,甚至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正义,不惜伤害无辜,不计后果。

姜素素

可以肯定了,《西游记》是丑化佛教来的,至少目前是。


观音说谎——小乘不能度亡者,编故事骗悟空

陈玄奘为父报仇活挖仇人心肝,作为唐僧,胆小怕事怂包,随喜杀人,啰哩巴嗦

观音大仙各路人等要送个东西吧还得搞个情景剧,不明说明送,最终还得显出申通让人知道是自己干的。

紧箍咒事件提醒我们,要做事,必须得有得力的人,但纯靠得力之人的理想信念自觉性不行,必得拿捏的住他,按住死穴,才能把你的愿景变成他的理想。

沙沙

1.越看觉得没意思了。唐僧的一身家伙事,个个出自神仙之手。危难之时准有帮手。这样一定会把唐僧惯坏的!唉,各种暗示,如果没看过结尾,这到这就知道一定能取得真经啦。

另外,我觉得唐僧是替观音菩萨取的真经,这一切的都是策划好的,就是打怪练级嘛。

2.孙悟空的成长其实是一种被训化的过程。他不懂经,其实也不愿意保护一个如此弱小的人一路西行,只是为了要个名分而已。

我觉得其实和当下的教育真的类似啊。我就是好奇,即便真的度过了九九八十一难,那孙悟空就愿意皈依佛门了么?就有佛性了么?


3.期待唐僧和悟空的蜕变。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