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志》 打卡集锦01丨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三国志》 原著:陈寿(晋)

注:裴松之(南朝宋)

领读者

姬叔小白

06 -09

第一周 · 魏武挥鞭

晓亮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三国之始,始于曹魏。曹魏建立,功在曹操。曹操,这样一位当时的枭雄,历来是三国迷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今,得以和悦读读书会的一众书友共读《三国志·曹操本纪》,我感到十分荣幸。学习只有在交流中才会更加深刻。借此机会,特意将曹操的事迹做一次梳理,我相信是大有裨益的。

前事不述。单从曹操起兵之时说起,189年冬,操起兵于己吾(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可以算是公开拉起了征讨董卓、匡扶汉室的大旗。

“散家财,合义兵”,可谓轰轰烈烈、大义凛然!对当时的曹操来说,起“义兵”,或许就是他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也不可能想到自己将来能够代汉建国。

迎汉献帝都许昌后,在最初的日子里,曹操还是颇懂得谦让和低调的。

天子拜曹操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不成想袁绍因太尉的官职没有大将军的级别高,不肯就职。

这一来,曹操自然不能那么心安理得地接受“大将军”的职位了。这时的曹操倒是豁达了一回,竟然上表“固辞”,你不是觉得耻于班在我下吗?好!把“大将军”让给你做便是。天子或许是作为补偿,拜了曹操做司空。

在军事方面,曹操多谋而善断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曹操在与吕布对战时曾使用了“空城计”——“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

操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

后来的小说家罗贯中先生则把它转嫁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将诸葛亮塑造得更加完美、智慧。

曹操军功卓著。起义兵,讨董卓;战官渡,败袁绍;讨刘备;征乌丸;战孙权;虽经赤壁之败,然而并没有令其气馁、不振,反而在此后屡征孙权,也取得了一些小胜(建安十八年、二十二年)。

最终逐步实现了定河北、辽东,平关中、凉州的军事目的,奠定了曹操在东汉朝廷中不可撼动的政治地位,为他后来建立魏国及他儿子代汉自立确立了基础。

曹操上台后颁布的法令也是一大看点。建安八年,曹操颁布新的法令,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魏书中记载有他颁布的庚申令:“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此外,还有“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这些充分体现了曹操是一个法令严明的领导者。

重视教育。“令郡国各修文学…,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

读曹操本纪,我的一个感觉就是:最多的看点和可圈可点之处都在建安二十一年之前。建安二十一夏,曹操被封魏王之后的记载则乏善可陈。在此之后,大多是在介绍曹操获得的日益隆重的待遇,在军事上并未再有大的成果。

裴松之注曾经提到:“史之记言,多所润色。”“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后之学者将何取信哉?”可谓是点出了历来历史记载的共性和缺陷。

这也告诉我们并不是写在史书上的就都可信。因此需要我们加以甄别,有所取舍。

本纪最后,作者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见评价之高。记得在本纪正文中,曹公曾说:“刘备,人杰也!”。

刘备和曹操,一个是“人杰”,一个是超世之杰,哪一个获得的评价更高?

如此之人生,曹操满意乎?遗憾乎?

王超

读曹操传,一直在思考何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领导人。他又该怎么样展现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领导力。

曹操是合格的领导人么?我想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人才众多。他谋士如云,猛将众多,并能统而用之。不像袁绍本初,有人才而不用,好谋寡断。

其次建立规则。他先后从教育,军队,官府建立规则,重视教育,屯田以及军队的纪律。

最后价值观建设。有人说曹操没死的话,一定会称帝。我认为不是的,纵观他一生努力,不过是驱逐军阀,统一国家。所以才有没有孤,不知几人称王称帝。

另外,到了那个位置,不向前走,部下也会推动向前。但是曹操做拒绝,只是做到了人臣极致。他倡导的屯田,教育,移风易俗从根本上统一了思想。这比刘备仅靠大义强的多。

曹操是如何发挥领导力的呢?

首先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错必罚。这点非常重要。

其次以身作则。站在今天回溯过往,认为曹操的一些做法,虚伪。可是站在当时,比如曹操割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曹操这么做已经厉害了。

最后大爱不爱。他屠过城,杀过人。比如借粮秣官人头安抚暴动的人心。但是这一切均是为了他的目标。

他爱世人么,是的,不然无法拥有这么美得诗句。他为何下手这么黑,是因为大爱不爱,为了目标,有时不得不做。

泽然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汉贼”,京剧舞台上的白脸,人们对他的印象多来自文学、曲艺或者影视作品。在读《三国志》之前,我也并不例外,然而初窥陈寿的巨作之后,便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

他不是脸谱化的人物,他也有过棒杀蹇硕叔父、孤军挑战董卓的青春热血,有过奉迎天子、官渡破袁的高光时刻,更有赤壁铩羽而归和沦为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背景的人生低谷,他是个沉浮与乱世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人。

抛开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单说陈寿的《三国志》,又难免有“为尊者诲”的粉饰,例如对于曹操徐州屠城一事仅寥寥数字。

老师解释说这叫春秋笔法,即在曹操的传记中将其恶性劣迹一笔带过,再在其他人的传记中透露一些蛛丝马迹、只言片语,从而补全事情的真相。

读毕武帝纪对曹操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多为“术”层面,例如与杨修的二三事、借粮秣官人头定军心之事、好梦中杀人等等,仿佛曹操就是个御下有术的爱耍小聪明的人。

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曹操有理想、有抱负,为国兴兵、收拾山河便是他的初心;他有胸襟、能包容,对于有实才的人,即便是唾骂和背叛,他亦能笑而置之,可谓有容乃大。

最后,希望在后面其他人的传记中挖掘出更多关于曹操的故事,让这一代奸雄更加丰满起来。

Jane 

1、看了裴注,才意识到,曹腾是不是唯一一个被追为皇帝的宦官…曹操说白了是夏侯家的政治投资,曹家也因为夏侯家的孩子而到达了家族权利的巅峰。曹节送了汉室一个宦官儿子,汉室还了他一个皇帝。

2、董卓要和曹操计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外戚何进和世家袁绍要灭宦官,何进卒,董卓杀了太后,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看宦官之后的曹操,像是朋友。问题来了,董卓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要叫他来清君侧而不是别人。

3、初平元年群雄伐董,公元190,曹操45岁。

4、黄巾军这种,都是为他人做嫁衣。以鲜血和尸骨铺成权贵洗牌的阶梯。

5、“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具被杀害,阖门皆死”。历史告诉我们真的不能太胖了…不然逃命的时候都会被卡住………于我心有戚戚焉…

6、夏侯家原来也那么早就开始各方下注了吗?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居然就有夏侯博这样的将领了,还是谯郡的…难道不是曹家亲戚吗。

7、汝南王儁厉害。乱世里如果不能掐会算,就谁也不要得罪,不出山,默默当名士就好。

8、铜雀台成,阿瞒心事多了。

9、献帝太可怜了。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群凶觊觎,分裂诸夏…

10、建安十八年,公元214年,还能打下来的江山有限了,人生巅峰的阿瞒进魏王,年59。

11、王粲这诗可以抵100个郭沫若。

12、超世之杰。

编辑:晓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