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有人走的路》 02 |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作者:M·斯科特·派克(美国)

于海生 译 

领读者

秦悦家

07 -14

第二部分——爱

彬彬

融合,还是独立!

闲坐在医院的病床上,默诵纪伯伦《寂寞的智慧》,思考与爱人整整20年的婚姻,每天24时在一起是我们的骄傲,同进同出,同吃同睡,是我们标配。

每每与人谈到我们的婚姻,我们都会说我们很“幸福”。当然在别人看来我们是“幸福”的,呵呵要不然怎能是大家有口皆碑的“神仙眷侣”呢!

可事实呢?在给朋友回微信时,他时不时的会让我看他发的文字对不对。我不耐烦给他看,他就有些懊恼的说:“让你看就看下呗,我不是怕说错话吗!”

而我总是在街上走路时与老人或儿童撞在一起,惹的他发脾气。他发脾气,我就生气的心里嘀咕:“有你呢,我看不到你咋不拉我呢”。

以前,姐觉得这不是事,俺家哥也觉得我们好着呢!可当读到《爱与独立》这篇时,我震撼了,我急吼吼的喊哥一起读: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一起审视我们的“合而为一”,审视这二十年我们的成长。依赖,过度依赖,20年里仅有的几次分离让我们痛不欲生,每次分离后都增加我们不想再分离的决心。

20年后今天,他发现不知道自己究竟爱好什么,他所有时间都在按照我的规划陪着我,陪我练瑜伽,陪我旅行。而我发现他说喜欢我素颜,居然家里没任何化妆品。

 “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丧偶的风险。”可我们敢吗?不敢。“成功的婚姻,能够为心灵提供更好的滋养,并且成就辉煌的人生旅程。”滋养了吗?这个貌似有,可刚满足温饱。

 咋办?可咋整!离100岁还有50多年的我们可咋活!还好书中说“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而不是“合而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为美满。”

 融合,还是独立?向左思考,再向右思考,思考了22小时后……

我们的选择是!!是…是…是…是融合+独立。融合我们的爱心,独立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好吧!既然想明白了,那就从此以后,赛过“神仙眷侣”的我们,一边融合爱心,一边实践各自梦想,一边一起大声朗诵纪伯伦的“寂寞的智慧”吧: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

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

但不可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

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

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陰影中成长。

  1. 爱的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真正的爱是一种由意愿产生的行动,是自律的原动力。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爱是什么,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为别人好的事情,可能觉得这就是一种爱的体现,但往往会存在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因为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别人不领情,自己还很委屈。读完爱的定义,我知道了也许很多方式并不叫爱。

2. 爱的误区

坠入情网、浪漫的爱情神话、对一个人的依赖、自我牺牲,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对爱的认识,但通过作者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不完全对,这些都是爱的误区,似是而非的误导。

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例,首先是坠入情网,持续投入更多的精神贯注,逐步走入自我界限消失的程度,这样真爱才会悄悄出现,我们彼此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成长。

3.爱的艺术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这是我看过最全面的爱的艺术指南,能化解我们在生活中和亲人、爱人间很多矛盾和冲突。

我想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吝于赞美,总是很难为情,其实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被亲近的人认可。有句话不是说“我喜欢你不光是因为我喜欢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学会拒接,这是我最近一直修炼的重要方面。say no,对我来说,有时间感到很窘迫和羞愧,很多时候,总是毫不犹豫的答应别人,而自己做起来又很困难的事情,给自己造成困扰,也不一定能有效的帮别人解决问题,真是既没有善待自己,也没有为别人分忧。

家和万事兴,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习惯忍耐。因为不太会掌握好批评和争论的度,忍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矛盾就会一股脑儿的大爆发。所以批评和争论也是一种有效沟通,只要掌握好分寸和火候是安定团结的必备良选。

中国的家长缺乏鼓励的智慧,中国的夫妻缺少细腻的温柔,我们的灵魂里好像被另外的东西所代替,但那种是我们人性中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呢,我们应该是顺势而为还是逆天性而为呢?

张玲

读了本章爱的定义,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作为一名家长,我不禁反思,我是真正地爱孩子吗?只能说我正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家长的路上。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能够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记得在孩子求学成长的路上,我曾一味的提要求,认为孩子能够做到、应该做到。

而忽视了他是独立的个体,有自身成长的轨迹,这应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就像我们漂亮的衣服、昂贵的首饰。

往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身上。那时,我们正在做的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我们看似在爱别人,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

我目前在工作之余,努力读书、学习,就是希望自己的心灵获得成长,努力成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

温栩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这个概念,我看到的时候想了很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照了一下,最近几天根据老师的解读,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爱是付出。导致自己无休止的付出,最终得到的都是情感的失败,自己也找不到原因。

最近的一年多,我把很多时间都放在了自己身上,自己感到快乐的时候,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对自己的欣赏,逐步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原来是没有多少爱的能力的,只不过错把付出当成了爱。

自从我女儿出生以后,我愿意为了我女儿学习很多很多东西,这都源于想把她带好,让她拥有健康和快乐。这不就是书里讲的概念吗?

爱就是给对方自由,这些说起来太宽泛,也不容易自由的界限。如果按照这个概念去做,那么,如果可以把很多时间放在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么就不会有太多的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

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成长,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别人身上,认为这种牺牲可以带来更多的爱和安全感。但是却忘了,自我完善其实更是一种利他行为。

tataly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很喜欢这本书中关于爱的诠释,我觉得爱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困惑。

我也曾无数次想弄明白究竟什么是爱情,当我看到书中对真爱的定义,和对爱情(坠入情网)的理性剖析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自己终于搞明白了真爱的意义。

而对所谓爱情有了一种轻视的态度,觉得那不过是源自人类内在的性需求,那些爱情所带来的美好感觉,都不过是性需求的反应,幻觉,爱情一旦与性相提评论,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对感情非常的理性。

第二次读它,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坠入情网不代表错误的爱,如书中所说,它可能是真爱的开始,爱情带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美妙,就像音乐,艺术,如果用绝对的理性去分析这种感觉,那就会失去很多美好的感受。

但是当你了解了它的本质,知道令人头晕目眩的恋爱感觉,终有一天会消失,那你可能就能坦然的面对爱情将走向下一阶段,而不是认为爱情消失了,然后又去寻找另一段头晕目眩的爱情。

而书中关于真爱的剖析,就如它的书名一样,是个心智成熟的旅程:包括了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这也说明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学会真正的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