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象级的《流浪地球》,背后是中国科幻电影近百年的踯躅前行

 四味毒叔 2020-08-04

《流浪地球》的官微@电影流浪地球 制作的票房海报,貌似美工的水平已经无法跟上票房增长的速度了....

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我曾经写了一篇展望去“吹爆小破球”。说实话,虽然当时我对《流浪地球》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也万万没想到它竟然能火爆至此(当我敲下这行字时它的票房已经逼近39亿)。中国第一部重工业科幻实至名归,2019年确乎已经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了,我此时的心情,不亚于几个月前看到iG夺冠。

虽然《流浪地球》注定是一部开启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一如大家所知,它并不是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而且,中国科幻电影的历程之长久,发展之跌宕,或许还要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

因此,在《流浪地球》成功之后,我们也不应忘记那些前赴后继的先行者们。在此,我且做一个盘点,为大家展现一下那些或经典、或奇葩的中国早期科幻电影。

启蒙时代 1902~1939

1902年,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诞生了。同年,梁启超、鲁迅等文化领袖将儒勒凡尔纳的原著小说引进了国内。其后一年,署名为“荒江钓叟”的一位清朝文人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当时被称为理想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至此,科幻的种子正式在中国生根发芽。

1927年,德国导演Fritz Lang执导的科幻电影《大都会》宣告了世界科幻的成熟;次年,有史料可考的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庄子梦蝶》(或名《庄公梦蝶》)问世。但是,这段时间的中国电影多数还是以现实题材或奇幻题材为主,且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沧桑,有关史料大多散佚。我目前只考据到两部电影,可喜的是,它们质量都相当不错。

《六十年后上海滩》,1938

《六十年后上海滩》,1938年由杨小仲导演执导。杨小仲是第一代导演之一,但在其中并不出挑——这或许是因为今人评价那时的电影,往往关注于《渔光曲》等现实主义的电影,而对“让眼睛吃冰淇淋,让心灵坐沙发椅”的幻想电影不太感冒。

《六十年代上海滩》主要讲述了两位“公司白领”梦游未来的故事,影片对“未来”的上海颇做了一些有趣的设想。可惜的是,现在其完整拷贝已不可考。

《化身人猿》,1939

《化身人猿》,公映于1939年,同样由杨小仲导演执导,杨小仲或许是第一代导演中最重视科幻(理想科学)题材的导演了。这部电影更不得了,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开发出了能让人变成人猿的药物,并由此与各方势力展开了一段斗智斗勇、爱恨情仇的故事——这不就是好莱坞的爆米花科幻片的常见套路吗!但是能在那个年代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是相当超前的了。

沉默时代 1940~1977

启蒙时代之后,中国陷入了长时间的动荡之中。二战、国共内战与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让科幻电影几无生存的土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沉默时代。在沉默时代里,我国仍然拍摄了一些科幻电影,但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科幻电影,科幻性反而在其次,并且充斥着一定的政治色彩。

《小太阳》,1963

《小太阳》是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摄制于1963年,出品方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小太阳》这部电影讲述了孩子们设想通过“原子核爆”制作人工太阳,控制天气的故事。这部电影虽然带着对“人定胜天”的政治性呼应,但也无意中对可控核聚变技术进行了预言,甚至刘慈欣都坦言《中国太阳》受了这部电影的影响。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王敏生,也算是新中国电影的元老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很难说王敏生导演对整部电影的整体影响有多么大。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这部电影,1958年上映,时间上还要早于《小太阳》。但我之所以称《小太阳》为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是因为《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这部电影改编自田汉的同名话剧,讲述了工人们整修十三陵水库二十年后的景象。在这部电影中,1978年的世界里,人们已经消灭了三大差别(工农、城乡、文体),甚至上月球旅行都习以为常(而在历史上,1969年阿姆斯特朗才登上月球)。观看本片,颇有一种阅读《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趣味。

探索时代 1978~1999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幻电影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许多作品现在拿出来看,仍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这段时间的佳片太多而我们的篇幅有限,所以我只能选取其中一些概念超前的进行介绍。(在我未能介绍的影片中,《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表》等,我也推荐读者自行了解)

《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

《珊瑚岛上的死光》是我国第一部彩色科幻电影,1980年上映,由张鸿眉执导。本片讲述了科学家与大财团、恐怖组织围绕先进技术斗智斗勇、维护世界和平的故事——同样非常好莱坞,制作水平也并不差。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张鸿眉,按进行导演工作的时间来看,张鸿眉导演更接近中国的第四代导演,但是张鸿眉导演在成为一名导演之前,首先是一位演员,早在1948年就出演过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可以说是一名与第二、三代导演一同成长的电影工作者。

《错位》,1986

《错位》,1986年上映,由黄建新导演执导。喜爱电影的朋友应该对黄建新并不陌生,经典的讽刺电影《黑炮事件》便是黄建新的作品。在中国早期科幻电影中,或者黄建新导演的作品里,我最喜爱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错位》了。《错位》讲述了一位工程师开发了一个机器人替自己上班,机器人却失控甚至想取代本尊的故事。

《男人的世界》,1987

《男人的世界》,1987年上映,由王为一导演执导,侯耀文、郭冬临等主演。这部电影是一部相当经典的社会科幻类电影,讲述了在女性数量锐减的近未来里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这部电影虽然整体调性轻松诙谐,但在对社会矛盾的讨论上却又出奇深刻,足以与近年的大热剧《使女的故事》相映成趣。之所以能有如此优秀的内核,本片导演王为一功不可没。

王为一老先生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中国影史,甚至不能用“第几代”导演来定义他——他在第一代导演的电影中成长,1937年以一部《过关》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直到1999年完成《五福临门》后才停止电影拍摄工作;其后,他仍然进行相关的著述工作,笔耕不辍。2012年,已过百岁高龄的王为一导演获颁金鸡百花电影节终生成就奖,老先生亲至现场发表感言。次年,老先生病逝于广州,享年102岁。

《毒吻》,1992

《毒吻》,1992年上映,由陈兴中执导。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因环境污染而出生便身带剧毒的男孩的悲剧故事。他就如一位天煞孤星,身边的人、甚至无辜之人都会因他身上的剧毒而死,而他本人也因此痛苦不堪。这其实很类似于美漫中常见的超级反派的故事,但是本片却通过科幻方式,在环保主题之上,更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人在悲剧命运下何去何从进行了细腻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调性相当cult,这在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科幻电影中,并不多见。

消费时代 2000~2018

进入新千禧,消费主义开始席卷全世界。中国的电影市场更加成熟,同时也更加商业化了。因此,一部部或好或烂的电影被搬上了大银幕。这一时期的电影,相信读者们都有所接触,因此我只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近年大火的多部科幻片(如《美人鱼》、《超时空同居》等等)我就不过多赘述了。(顺便吐一个槽: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大陆最科幻的主流影视作品,是《快乐星球》。)

《卫斯理之蓝血人》,2002

《卫斯理之蓝血人》,2002年上映,由刘伟强执导。这部电影应该是大陆观众们比较早接触到的国产科幻电影了。虽然香港的电影圈很小,但像这部电影一样的“神仙阵容”却还是属于比较少见的:IP来自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匡的《卫斯理系列》,自1985年起就开始制作影视作品了;导演刘伟强,《无间道》就是他的作品;编剧王晶,担起了星爷电影的半壁江山;主演刘德华、舒淇、关之琳,更是不需要过多介绍。至于观影感受嘛....我只能说,这很港片。

《长江七号》,2008

《长江七号》,2008年上映,由周星驰自导自演。这应该是星爷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出演的电影了,也是《流浪地球》之前,同比最卖座的国产科幻电影,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长江七号》可以说是一部好电影,但是,从科幻片的角度来看,我却并不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无它——《长江七号》实在太不科幻了。假如七仔并不是一只太空生物,而是什么奇幻生物——那这就是一部奇幻片。

结语:工业时代 2019~?

《流浪地球》火了,作为中国第一部重工业科幻电影,它当之无愧得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曾说过,这个元年,并不是说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科幻电影;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在此之前,中国科幻电影没有优质的市场环境,也没有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更没有成熟的制作体系与技术规范——但现在我们有了。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的科幻电影正式走上了工业化,实现了能够自稳定的良性发展。今年,另外两部重工业科幻《上海堡垒》与《拓星者》已经接近定档,中国科幻电影将如何走下去,让我们拭目以待。

《拓星者》,可能是中国第一部原创IP的重工业科幻电影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