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外国游戏中的中国元素?丨问爆触乐

 触乐 2020-08-05


问爆触乐是我们的问答互动栏目,每周日推出。每期提出一个问题邀请大家来回答互动,如果你有什么希望看到大家看法的好问题,也可以在后台告诉我们。

各位尊贵的读者们好!

在上一期问爆触乐你怎么看待大家对不同平台上游戏价格的反应?》,获得点赞数最多的评论是:

Rose

许多人对游戏的定价根本就没有形成合理的看法。比如要是我给你一堆精美画面,每段都加过场cg,硬生生堆一个3A游戏出来,有的人就觉得它值三百块。要是“4399”卖三百块,不管它多好玩,只要没有所谓的电影质感,就要有一堆所谓的鉴赏家生气了。

请这位读者Rose给触乐公众号发消息“问爆触乐领奖”找我们领奖吧(工作日上班时我们就会联系您),也谢谢各位读者朋友们踊跃的发言。

欢迎各位读者在本期问爆触乐下方留言,我们会为获得点赞数最多的评论者送出50元以内的iOS或Steam游戏任选一款。中奖结果将在下期(5月26日)问爆触乐栏目中公布。

最近《全面战争:三国》发售,引起国内玩家热议。尽管是英国人制作的古代中国题材游戏,也不能说特别忠实还原三国时代,但好像中国玩家还挺买账的。当然,也有的外国游戏里中国元素就争议性比较大了,因此,本周的问爆是:

如何看待外国游戏中的中国元素?

窦宇萌

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4个大字“文化输出”……

我在国外待过一小段时间,有一些外籍朋友。普遍来说,其他国家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人不会对“中国”有什么恶意(至少不会在我面前表现出来!),但刻板印象的确是有的。例如,有的人会问“中国人是不是擅长功夫!”或者“中国有很多熊猫吗?”,还有人拿李小龙的照片过来问我,让我帮他介绍一个会功夫的强者。

做游戏可能也是这样,换位思考,假如我们要做一款讲美国的游戏,而团队中的大部分人从没在美国生活过,我们当然也只能以“想象中的美国”为蓝本构建世界,而关于美国的想象又只能来源于文字或影像描述,其中必然有颇多失真之处……哪怕是省份之间,有时都会出现“蒙古人上学骑马”“云南同学养蛊”这样奇怪的误解,更不要提国与国之间了。

“外国游戏中的中国元素”在我看来其实是“外国人是如何对中国进行想象的”,这事儿就好比外火爆的“左宗棠鸡”——中国人都知道中餐不是那个味儿,左宗棠也大概从没尝过这道菜,但这并不妨碍它顶着中国菜的名头大卖。

熊宇

中国网络小说中,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其实都有许多西方的元素,而这些作品的作者往往对“海外”都没有一个切身的体会——这并不影响他们进行创作,也很少看到有人追着他们说“你的作品‘失真’了”。

外国游戏中的中国元素也是如此,他们不了解中国,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也不那么中国,但要问评价如何,我更愿意用作品本身的质量来评价。

中国元素像不像,这根本就不重要,要知道,在艺术、建筑、思想史等多个领域中,异域要素大多都不是原本的样子,但这并不影响优秀文化的产生。

所以,我希望游戏是好的,有没有中国要素,中国要素是否真实,这些我并不算太在意。

牛旭

不少外国游戏里的中国元素都显得有点不正宗,这也许不全是因为不尊重我们的文化和传统,而是这些元素在他们看来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也不需要做太多功课。

就拿《看门狗2》举例。育碧给游戏中不同派系的帮派人员做了固定形象的模板,黑人都喜欢戴大金链子、穿运动服;拉丁裔则钟爱格子衬衫和头巾;华人则总是穿着白色背心,并且活动范围里一定会有餐馆后厨……不同种族的刻画都是靠明显的刻板印象组成,他们的形象能让玩家一眼分辨出特性就够了。

所以,如果主题不在中国,要讲的也不是个中国故事,没把中国元素做好倒也没什么。反正,我们还有许多优秀的国人开发者,自己也能做出正经的中国元素,那些别扭的元素糅杂,当个乐子看就好。

谭一尘

“刻板印象”也许并不总是弊端,换一个角度看,它也可以被称为“文化符号”。

在流行文化里,一种文化光靠底蕴深厚和历史悠久这些特性是很难被市场所接受的。欧美市场中,日本文化相较于中国文化元素,其普及程度无疑要高得多。而它建立这种影响力的关键,就是“符号化”。日本在进行文化输出时,靠的并不是《万叶集》或能剧这些传统文化,而是动漫游戏和剑戟片等。当人们在自己喜欢上“忍者”“武士”这些文化符号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尝试着去深入了解日本文化。

所以,了解一种文化,需要一个切入点。比起带欧美朋友看两场京剧、读几遍《论语》,看一场武侠电影可能是更快让他们爱上中国文化的方式。

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里,欧美人也会觉得日本人全是忍者和武士,就和认为中国人全是功夫高手一样。现在这种误解少了很多,但“功夫”这个以前的刻板印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所以,对比有地道中国元素的《全面战争:三国》,或是充满了“邵氏武侠”刻板印象的“真人快打”系列,可能欧美玩家还是更容易接受后者。毕竟《全面战争:三国》预告片刚放出的时候,国内玩家也很难接受里面的一些人物形象。连我们自己都会带着刻板印象,更何况外国朋友呢,所以顺势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也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拖泥钱

我对外国游戏里的中国元素包容度很高,甚至非常好奇。从游戏里中国元素的呈现方式中,你能窥探出一点点他们对中国、中国人的印象。因为游戏不被大众和官方当作意识形态表达的媒介,所以游戏制作人呈现出来了的“刻板印象”我觉得更真实一些。

陈静

这大概是个“环球同此凉热”的问题,外国游戏中的中国元素,中国人看着总觉得怪怪的;其实中国游戏中的外国元素,外国人看着估计也是怪怪的——当然外国和外国还不一样,人和人也不一样,让R星、育碧的大牌制作人和柬埔寨独立游戏开发者同样做一个包含中国元素的游戏,成果肯定天差地别。

不过游戏本身并不需要完全反映现实,所以外国游戏里的中国越五花八门、天马行空,我反而越喜欢看(玩不玩则要看它好不好玩)。即使要论现实,某种意义上外国游戏也现实得多,至少那些游戏里中国角色受了伤,流出的血都是红色的。

李应初

只要不带有侮辱性,外国游戏中的中国元素就算有些刻板或是有不合理之处,我想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游戏在这个层面上和艺术作品类似——人们通常能够接受艺术家对本国文化片面的表达。

从历史的维度上看,研究者们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往往要阅读大量文献里的描写,外国人眼中的“元素”和我们所知的“符号”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希望多年以后的学者在研究我国文化时不要打开《刺客信条:编年史》之类的游戏就好。


如何看待外国游戏中的中国元素?欢迎各位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我们会为获得点赞数最多的评论者送出50元以下的iOS或Steam游戏任选一款。中奖结果将在下期(5月26日)的问爆触乐栏目中公布。

P.S.:除了段子,我们更希望看到您真实的想法。

以上回答均为编辑或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触乐官方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