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助人者自助,乐己者乐人】◆王静静

 白云之边 2020-08-05

《齐鲁文学》作品展台



【作者简介】               

      王静静,女,笔名璧合,山东烟台人,现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 爱好写作,书法,绘画,摄影,旅游,崇尚真善美,目前正参与老家村志的编著,希望能把散落在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下来,传承经典,接力爱!


作者:王静静
 【助人者自助,乐己者乐人】

20世纪80年代,农村盖房子流行上梁仪式,且十分隆重。所谓的上梁,通俗地讲,就是房屋盖到屋脊,宴请亲朋好友及泥瓦木匠等帮工庆贺一番。而开宴前的祭梁、接包、抛梁等仪式,大有讲究,马虎不得。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兴旺发达。按习俗,上梁前的祭梁是首道且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1982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我家上房梁。天刚朦朦亮,亲朋好友便齐聚新屋,贴红对联的、挂红绸布的、摆鞭炮的、准备碗筷碟杯的,屋里屋外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母亲急步穿梭于人群中,难掩内心的紧张,一遍又一遍地盘点上梁所用的物品:祭梁用的大枣饽饽、鸡、肉、豆腐、酒、香烛;接包抛梁用的斗篓、小饽饽、糖果、花生、板栗、硬币……反复盘点几遍,母亲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唤来亲朋一合计,这可如何是好?少了祭梁用的大鲤鱼(鲤鱼:利余的谐音,寓意“连年有余之意”)

父亲接过母亲慌忙递来的一沓钱,抓起自行车赶往镇上。那天适逢赶集,但卖鱼的只有一家,一个七旬老大爷正猫着腰摆弄着木盆里的一条大活鲤,父亲拨开人群,气喘吁吁地说:“大爷,这鱼帮我称称吧!”

大爷不紧不慢地捉鱼、过称,父亲眼瞅着大爷一前一后拨弄着称秆子,早已急出一身汗,捏着那一叠一毛、两毛、五毛捋顺整齐的钱,心急如焚。

“十一斤八两,两块三毛六吧!”大爷终于冒出了声。父亲心头一惊,“大爷,您看,我只带了两块二……”

“不行,不行,少一分也不卖。”还未等父亲说完,大爷一个转身,背对着父亲,语气很是强硬。

“大爷,我不是存心少您这一毛六,今天家里上房梁,急等这鱼祭梁,您看,差这一毛六明天我就捎给您,好吗?”父亲半弯着腰,额头上渗出密密的汗珠。

“你还是回家拿足钱再出来买吧!”大爷摆摆手,把鱼放回了木盆,坐回了木凳上。

“大爷,我是佐定山城村的,这来回折腾最少得一个小时,今天实在赶时间,您看,我就在这镇上上班,是个驾驶员,以后能用得上我的,您尽管开口啊?麻烦您就行个方便吧!”父亲声音嘶哑,近乎哀求。

大爷圆目一瞪:“我一个老头子和你个开车的能有什么交集啊?”

鱼摊前不知何时围满了路人,一位大伯掏出两毛钱递给了父亲:“兄弟,赶紧回家上梁吧,耽误了吉时可不好啊”

父亲千恩万谢与大伯作别,在鞭炮齐鸣声中顺利完成了上梁祈福仪式,待宴席结束后,才猛然想起,居然没有那位大伯任何信息,只记得他推着一辆金鹿自行车,车钥匙上挂着一团用红毛线头扎成的绒线球。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父亲出差回家的路上,途径牟平时,竟奇迹般地遇到了那位大伯,一路畅谈得知,大伯家住乳山,父亲买鱼那天,大伯是来海阳走亲戚的,这一次,大伯是去牟平办事情,回家路上巧遇了父亲(牟平距乳山约60公里)

戏剧般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三年后的一天,父亲和卖鱼的那个大爷相遇了,这一次是大爷的儿子盖房子,需要父亲开车运石块,四目相对那一瞬间,大爷错愕了,抖落了一地记忆的尘烟。

故事结束了,父亲、大伯、大爷再也没有遇见过。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盖房子的人家越来越少了,上梁仪式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或经历,经岁月洗礼也慢慢淡出我们的记忆,而沉淀下来的人生哲理足以用一生细品回味。

善待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个人,敞开真诚的心拥抱人之初的善良,因果循环,善行自有轮回,唯有尽力而为之,才不至于被动接受生命中那错愕不已的尴尬。

助人者自助,乐己者乐人,人在旅途,携善同行,让爱在岁月中修行!


情系齐鲁★文学先行

    《齐鲁文学》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发表原创,繁荣文学”的办刊路线,发掘和推出了一大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本刊既欢迎材料扎实的考据之作,也欢迎思辨深刻的理论文章。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