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作家||【忆丁老师】◆邓晓燕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邓晓燕,江苏如皋人,教育工作者,喜爱阅读、写作、跑步、旅行。有多篇散文随笔发表于报刊。

忆丁老师【原创】

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教我一年级数学。丁老师是我工作第一年的搭档,我教一年级语文,她还是教一年级数学。那一年之后,她退休了。

提起丁老师,小镇上没有哪家不知。随便点上几户,这家里总有某个辈份的人曾是丁老师学生。丁老师退休时,已在教育一线奋斗了近40年,如此一算,她十几岁便开始了教师生涯。那个年代,师范生少之又少,丁老师直到退休也只是小学学历,可40年来一直任教低年级数学,让她成了小镇交口称赞的好老师。谁家有孩子入学,若是能和学校打上一声招呼,都希望把孩子分到丁老师班上。

我记事晚,小学里大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却一直记得丁老师教我数学时一个有趣的情景:学退位减时,十位向个位退一化十,平时一向严厉的丁老师居然在课堂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妹妹,哭着去找十位哥哥帮忙,她一人分饰两角,摇身一变又成了哥哥,这大哥哥非常豪气,送给小妹妹的是大钱,一要变十慢慢用,这小妹妹就开心了。我们呢,听得开心记得深刻。上了师范我才懂得,非专科出身的丁老师若干年前就使用了后来全国闻名的情境教学法,可是在她心里,也许根本没有想过这是多么前沿的理论,只是讲起来孩子们爱听、好懂罢了。

我回到小学开始做老师,丁老师依然是十多年前的模样,短头发,瘦削的身材,人很精神。我不再是学生,身份的突然转变让我有些不适应,一向在学校里做惯了“乖孩子”,现在面对的是母校很多曾经的师长,他们对我们这些师范生的信任和期待,让我一时很难对自己重新定位,我想继续按老师的要求不费心神地去做事,但生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开始独自面对、独自承担社会责任了。丁老师觉得我们这些专科出身的人,思想新点子新,跟不上教育时代变化的是她。学校领导还有父母一再叮嘱我,丁老师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要珍惜这一年时间,好好向她学习,她这一辈子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实在太宝贵了!

做丁老师搭档是幸福的,感受最多的是她对我周到的爱护与指导。从教导处领回新生名单,如何排课桌椅、填写点名册、迎接孩子报名、发放新书、第一次集合整队、第一次跟孩子讲秩序……在一年级种种琐碎的班务管理中,丁老师一直在我身边,当我有任何紧张慌乱,或无法应对突发情况时,她总会极自然地接过种种麻烦,无形中将之淡然化解。如今我终于越来越明了,那是一位老教师对曾经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对一个新手老师的示范与指导。可惜当时,我多半时间被紧张与焦灼包围,不懂得也没有细想对此该怀有怎样的感恩之心。直到自己做了二十年教师,才知道尽心尽力去帮助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还带着孩子气的小老师,需要一颗多么温暖的宽容与爱护之心。

印象最深的是丁老师面对黑板的背影。那时我们中午都回家吃饭,轮流值班。在下午正式上课前,学校安排了近一个小时的自习时间。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基本不识字,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有趣的课外书可读,自习便一定要老师来管来带。除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aoe”“123”,他们最紧要的是学会做题,学会认识题目中出现的字,这需要不断地操练。二十年前没有现成的多款练习书,更没有投影仪和电脑,丁老师每次值班时,便在黑板上抄写她精心挑选的典型题目。我自然跟她学,两人便每天语数轮流抄写。为了让后面的孩子看得清楚,题目都是从黑板最上面开始写起,这便需要先站到凳子上去。我们用的是长凳,刚开始写时,头向上仰着,伸直手臂,挺直腰杆,随写字慢慢地从凳子左边移向右边。这是要很小心的,长凳很窄不宽,一仰头便要注意保持好身体重心与凳子前后一致,左右移动时,便要注意保持身体重心与凳子左右一致。有时跨得急了,便会觉得人猛然一闪,那感觉与梦中惊醒倒也有些相似。渐渐往下,双眼便可平视前方,手臂无需用力伸得笔直,人是平衡了不少,但一直举着的右手开始发酸。再往下,有那么一两行极为费事,站在凳子上写嫌高,腰得弯着,站在地上写嫌低,脚得踮着。我们往往是站在凳子上弓着腰慢慢移动,尽量把字写得整齐清楚。等到不需再用凳子时,便是再重复一遍从抬头挺胸到低头弯腰的过程。每次写完,我都会用力甩甩手臂解解酸。那丁老师呢,她已经50多岁了,可我那时根本不懂得去想她的辛苦,对于18岁的我来说,手臂酸上一会儿便没事儿了,腰是几乎不疼的。年轻的心啊,只知勇往直前,哪有一丝成熟的体谅与关切。

丁老师的粉笔字极好看,小镇上的人夸她的字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像刻在书上的,二是说像男人写的,都是表示她的字有力、耐看。与她相比,我写的粉笔字便轻浮了许多,力道也欠缺不少。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心中依然向往也努力向她学习着,在黑板上把字写得大一点,清楚一点,有力一点。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在黑板上忙乎抄写了几十分钟,但需要孩子们在本子上写下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或汉字答案,短短几分钟便可完成。老师每天满满一黑板的抄写,只是用自己的辛劳让孩子更快地学会读题,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后来我怀孕那年教六年级,6个月份的身子仍算灵活地上下折腾给孩子们抄写。那时丁老师已退休多年,我不会再刻意想起她瘦削的身影,但她留给我的已经是刻在骨子里的某种执着了。

我们除了在黑板上抄写题目,还自己手工刻写蜡纸,做成蜡板用墨辊滚动印刷试卷。丁老师手把手教会我制版、施墨、加压、印制整套程序,我也在这手把手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如她一般严谨、细致。看着自己印刷出来的飘着油墨清香的试卷,心中会有小小的满足,更羡慕的则是丁老师制作的美观、工整的数学试卷。现在各种各样的习题到处可见,再也不觉珍贵,但孩子的负担却随之成倍增长。20年过去了,丁老师的话犹在耳边,“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要让孩子轻松一些,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老师的本份。”

寒假前期末测试,我们班语数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对于丁老师来说,这么多年的不败战绩早已是小镇教育的传奇,这传奇断不会因年龄老去、体力渐减被打破。对于我来说,这是初步实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期待。这时候,丁老师对我说:“丫头,你要试着学写论文,你看在你前面两年毕业的陈老师,很能写的。”在丁老师眼里,能写论文的才是真正厉害的专业教师。彼时论文对我而言是一点都不懂的新玩意,她告诉我,你多去看看人家书上是怎么写的,把你平时怎么做的再写下来,试试看!于是,这“试试看”一陪便陪我走过了二十年。丁老师虽然自己没有写过什么论文,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用心去做了,记录下来的就是最真实的论文。任社会如何浮躁,用心去做教育,用笔认真记录,我那一方小小的论文天地就是朴素、纯净的。

也许丁老师面对我们师范生,多少是有些自卑的。她说自己学历不够,理论不强,写不出教学论文,充其量只能称“教书匠”。但是,当这“匠”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专注于将一件事越做越好时,还有谁会去在意她最初的起点,不赞叹这修炼一生所得的高超的“艺”!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