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会林,六十年代出生,现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卫生健康局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河北省杂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前已申报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法制日报》《农民日报》《瞭望》《人民论坛》《中国干部教育》、浙江《时代先锋》、天津《党课》、河北《大众文艺》《党史博采》《共产党员》《探索与求是》《干部党员人才》《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教育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法制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各级几十家报刊。2014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故事《连氏五进士》。 茶香氤氲诗意人生【原创】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有道是“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广东人早上见面打招呼就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喝茶有饮茶和品茶之分,饮茶,讲的是一个动作,品茶,讲的则是一种心境。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感情的陶冶,与茶为伴,以茶入诗,在细细品啜中体会佳茗的滋味,感悟人生际遇,茶语清香氤氲诗意人生。 大约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当时隐居在少室山的唐代诗人卢仝,收到时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谏议(孟简)寄送的新茶,品饮之后诗兴大发,留下了传诵千载的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因为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品茶从一碗到七碗时的传神感受,这首诗同时也被称作“七碗茶诗”,在日本也极受推崇,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赵朴初深悟禅理,又精茶道,自称茶蒌子,还经常以茶禅入诗,深得茶禅真谛。朴老化用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写出一首五言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自然贴切,生动活泼。 怡情于茶。闲茶闷酒无聊烟,饮茶是一种闲情逸致,茶中有性情,茶味有书味,清幽的茶香沁人心脾,芬芳着生活,愉悦着人生。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是一对佳人才子绝配。婚后二人感情和谐,以收集金石字画作趣。后因政治因素被迫隐居老家青州。虽然生活清贫,但不乏乐趣。李清照命其室曰“归来堂”,二人饭后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互考背书,胜者便能喝茶。李清照记忆力超强,经常胜出,却每每因为太欢愉将茶碗打翻,最后反而一口都喝不到,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赌书泼茶故事”。清代初年词人纳兰容若写诗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以茶消“酒病”,视饮茶如远方故友重逢,灯下促膝,其心中的愉悦竟在不言中。其《品令》词云:“风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香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寄情于茶。把心情置于茶里,把生活放进茶中,禅让人脱俗,茶使人高雅,品味茶的苦涩,享受茶的甜香。宋代晏殊当地方官时,用惠山泉水煮稽山新茶,并“从容置酒”,作了一首《煮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蓝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稽山新茗,即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绍兴会稽山日铸岭。该茶历史悠久,自唐朝起,已被列为贡品,极负盛名。欧阳修曾誉之为“两浙第一”。都篮,陆羽《茶经》中讲:“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是装放各种茶具的东西,竹篾所制。惠泉,即江苏无锡的惠山泉,陆羽和张又新皆品评其为“天下第二泉”。唐代李商隐在《义山杂纂》中提到十六种属于大杀风景、令人败兴的事,如清泉濯足、花上晒裤、背山起楼、焚琴煮鹤、对花啜茗、松下喝道等。而在晏殊看来,饮酒赏花和对花啜茗同属文人雅兴。陆龟蒙与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两人不仅是诗友,更是茶友,每日以诗歌唱和,评茶鉴水。陆龟蒙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下置有茶园一处,亲自进行茶叶生产实践和经营。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宛如一幅古代茶文化的动态画卷。 融情于茶。人的心情在茶里,煮茶煮的是人心,喝茶喝的是情愫,茶味的甘苦切合人生的喜愁乐悲,让人浸润在诗的意境中,痴迷于茶的滋味里。宋代苏轼《试院煎茶》诗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诗人于试院中煎茶,谛听银瓶中沸腾的水声,凝视茶瓯中飞雪般的茶末,浮想联翩。想到往昔李生(李约)好客亲自煎茶,讲究活火发新泉;又想到如今潞公(文彦博)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而自己却处在贫病不得意之时,以砖为炉,石铫煎汤,“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表现出诗人一副清简孤寂之状,将万千愁绪一饮而尽,在味蕾中化为淡淡馨香的茶汤,与李生、潞公二人形成鲜明对比。宋代陆游写过一首《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陆游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晚年退居家乡山阴。虽宦海浮沉,但忧国忧民,积极用世,表现出坚韧执着的个性。临终之际,留下绝笔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有首《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词:“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这首词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忘情于茶。不少文人与茶相伴一生,至死也不忘佳茗。清人丁敬“常年爱饮黄梅雨,垂死犹思紫梗茶”,丁敬以黄梅雨烹紫梗茶,对于茶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古时茶价很高,某些贡茶乃至价比黄金,但也有一些文人为饮茶不惜倾家荡产。夏茂卿《茶董》云:黄鲁直以小龙团半铤题诗赠姚无咎,有云:“曲几蒲团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鸡苏胡麻留渴羌,不应乱我官焙香。”东坡见之曰:“黄九恁地怎得不穷!”蔡襄一生爱茶,实可谓如痴如醉。老年得病后的蔡襄虽不能再饮茶了,但他每日仍烹茶玩耍,甚至是茶不离手。苏轼说:“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蔡襄对于茶的迷恋,正所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白居易是一位品茶高手,一生写了二千多首诗,提及茶事的有六十三首之多,居唐朝诗人之冠。他一年四季香茗在手,“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是春天喝春茶;“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写的是夏天喝茶;“夜茶一两勺,秋吟三数声”,写的是秋天喝茶。白居易将一日分为五时,“檐前新叶复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说的是日出饮早茶;《睡后茶兴,忆杨同舟》,说的是日高品茗;“鼻香茶热后,腰暖日阳中”,说的是日间喝茶;《偶作二首》,说的是日西饮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则说的是日入饮晚茶了。食罢也有诗如:“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瓯茶”。一边品茶,一边读诗书,使白居易得到许多乐趣,“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闷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邻远到茶”,具为雅事。更有趣的是身边有茶童侍茶:“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茶教纤手侍儿煎”。白居易老来多病,茶又和药一起入诗:“茶药赠多因病久”,“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病来肺渴觉茶香”,“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茶真是伴随了白居易一生。每每精读白居易茶诗,伴着一丝半缕茶香,不禁遥想大唐之茶韵,领悟香山居士之茶魂。 自古以来,文士雅士嗜茶一以贯之,且不止于口腹之欲,而成为一种灵魂的需求、精神的抚慰。诗意透着茶味,茶味氤氲着生活,诗茶相伴人生,人生升华灵性,相得益彰。人生不长,注一弯水,取一瓢茶,快意一生。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