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志忠:80年代渭北生活图景

 渭南文坛 2020-08-06


· 80年代的渭北乡间暮秋 ·

作者 李志忠

暮秋正是渭北庄户人家最繁忙的日子。

一大早,天刚麻麻亮,雾气还很重,东方仅有一溜淡淡的红晕,各家各户已经有勤快干净的村妇们,在打发完孩子上学后,将自家门前屋后的空地,用条埽打扫的干干净净。村道上已经不时有几个年轻壮汉,前后有序的,肩挑两只盛满清澈冰凉井水的大铁桶,往来于各家与村东头的甜水井之间了。

这时,那带着一根粗长辘轳的甜水井旁,是全村子最热闹的场所之一。往往是,一、两个在井口旁割草的老汉,神气悠闲,嘴里噙根旱烟,一边割草,一边给在井口边等候排队打水的年轻壮汉们,讲一些陈谷烂麻的故事。也或者是年轻壮汉们,一边排队等候搅水,一边跟同龄人闲谈自己订婚对象的长长短短。又或者是已婚壮汉,一边戏谑年轻后生没见过媳妇,一边悠闲地叼根最廉价的“羊群”牌纸烟。

远处的庄稼地里,几声撕破喉咙的秦腔吼声不时随风飘来。显然,唱者并非仅仅是在吊嗓子,更想让这边人知道自己的存在。

这时候,阡陌交横的乡间道路上,不时有一个,一手提着个小竹笼,一手掮个铁锨的捡粪老农经过。这些拾粪老农可不能像挑水壮汉们的锈堆(锈堆:渭北方言,扎堆的意思。),如果他们也那样锈堆拾粪,若一块遇到一堆牛粪,该怎么平分呀?!又或者在捡拾的过程中难道要你推我让?因此,他们注定是孤独者,至少拾粪时是一位位孤独者。从这些老农竹笼里所捡拾的牛粪来看,应该有不少勤快的老农,已经将牲口赶到地里开始干活了。当然,能犁地的秦川老黄牛并不是每个庄户人家能够拥有的。

要养牛减轻劳动负担,首先家里得要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头,不仅要求他能够起早贪黑的侍候老黄牛,而且还要有能够驾驭老黄牛进行犁、耙、播、拉的水平。其次,家里还要有壮劳力来定期清理牛棚的牛粪。,每天的后半晌,孩子们该放学了,一旦在村口让孩子们遇到赶牛车的老人,孩子们会一窝蜂的抢坐这悠闲缓慢行走的牛车,赶车老人一般会一边大声“吁”地吆喝牲口停住,一边呼喊小孩子慢点上车。

村子边,一般是农户人家的麦谷场。往日空旷的场里,这时往往都堆积摆放着挂着不少棉花桃的棉花杆。棉花杆旁,经常可见一两个头带或红或绿或蓝大方巾的农妇,她们要么在摆放棉花杆,要么在采摘已经开花的棉花桃。等棉花杆上的棉桃都被捋净,棉花杆也就晒干了,这时叫做花柴杆,那将是农户们近半年的最好烧火柴。

等甜水井旁已经没了什么担水人,红日也就已经露出了头。这时的晨光,在乡道两旁梧桐树叶那或疏或稀的阻挡之下,平整的土面道路上显露出暗一道、亮一道的纷乱光影。

往远处望去,雾气明显在衰退,树叶上的露珠,在晨阳的照耀下,有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煞是可爱。

乡道旁边的田地里,是一片清冷的迹象。深秋的田地里,除了地垄界和地头那已经或变红、或变黄的荒草外,光秃秃的,偶尔可见几畦地里冒出嫩黄色的尖尖麦芽,那是勤劳农户一年的希望。由于渭河下游几乎每年都会在八月份泛滥,河滩地里的庄稼往往得不到收获,但倔强的农户们还是在每年收完麦子后抢播秋苗,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们也不放弃。

沿着小道向南,上了防洪大梁,放眼向南望去,虽然远处仍然有些薄雾,但大梁下远处星星点点的耕牛与手扶拖拉机依稀可辨。再远处有一道隐约可见的白光,白光是渭河水,远看是白色的,近看则是一片黄泥沙水。 

作者简介

李志忠:出生于1975年8月,渭南龙背任李人,电力工人。自小喜欢散文、随笔及传统文化,工作之余常写写身边的人、物、景。《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那时候,流行同学之间送贺卡

那时的童年,可能单调,但很快乐

老人有4个孩子,为何还选择独自生活?

张扬:我爱家乡渭南

毛 蕊:爸爸,我好想您

杨发兴:心悦同州湖

温馨提醒

凡原创首发作品,将同步发布《今日头条

评论20条以上,将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

投稿请加编辑微信号:xiaolong52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