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文坛 | 常文选:漫话读书

 渭南文坛 2020-08-06

漫话读书

作者 / 常文选

现在关于读书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中一篇影响比较大,是说中国人读书少,不及世界读书国家人均读书量的百分之几,读了让人汗颜。这种说法无法核实,但从国人每天工作生活的状态看,人均读书确实不多。这是由信息网络传播广泛和社会风气浮躁造成的。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不但新闻时政实时播报,而且随着网站微信等传播工具的日益发达,一些原本在书本中才有的知识内容,也出现在了网络信息传播中。无论是文学历史知识,还是专业研究理论,鼠标手指轻点,需要的内容立马可见。在电脑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又多了几条学习的渠道。这是当下人们读书少的一个直接原因。同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整个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发展经济,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轻读书而重创业的思想观念,认为读书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是多挣钱实惠,因而就不那么热捧读书了。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后果是中老年静不下心来读书,青少年缺乏读书氛围引导,读书被边缘化了。你看,现在大街上商场超市办公楼宇林立,但真正可供读书的书店和阅读场所有几家?

看来,读书环境的改变和阅读氛围的形成,尚需时日。但笔者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提倡和引导,一个良好的读书的社会风气必然会形成。

几十年来,不管社会生活发生什么变化,我静心读书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读书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无论工作多累,临睡前手捧书卷,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常常到了忘我的境地。 

我的读书生涯是从两本小册子开始的,一本叫《饮马河边》,一本叫《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一本书是记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儿童团的故事的,后一本书是记述红军长征故事的。那时候我只有10岁左右,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大了解,但故事情节却牢牢吸引了我,以至于多少年过去,那故事中的人物还时时浮现在脑海中。记得是上小学四五年级吧,一次放学回家,母亲让我给羊割草,我却坐在房子门槛上看《水浒后传》,坐累了就半躺在地上看,一看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婆(渭北人称奶奶为婆)发现了,让我赶紧去割草,说割不到草羊就要挨饿,我这才匆匆忙忙地挎笼出门去。上初高中,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文化课程不多,这倒给我提供了读书的好机会。学校读书馆的管理员老师原本是一名报社记者,下放到我们学校教书,文革期间受冲击做了读书管理员。那时学校读书馆尚不对外开放,我便有意识同他接触,每天缠着他要借书,老师被缠不过,就将读书馆的窗户打开一道缝,从里边塞出一本书来。我一看,竟是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末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从那以后,我每次都能借到书,鲁迅先生的许多著作,就是在那时读到的。期间我还读了几本评介鲁迅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许多人给读书赋予了太多的说辞,而我认为,读书其实完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身修为,没有那么多功利色彩,正如人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读书固然可以增长知识、学到本领,但读书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爱读书的人,并不是出于想当作家、科学家的目的,而是一种本能、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并长此以往,人的谈吐、行为将会大不一样。我有一位农民朋友,每次同他见面交谈,他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甚至说起国际大事也头头是道。问他咋知道那么多,他说出了一连串书名,令我肃然起敬。

可见,读书与家庭出身、从事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没有直接联系。即便你处于社会最底层,只要肯读书、勤读书、多读书,一样可以丰富自己,一样能找到做人的尊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崇尚知识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使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让读书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让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惯,融入我们的血脉,使文明古国的厚重养分,润泽我们的子孙后代!

作者简介

常文选,男,1954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陕西省蒲城县人,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现已退休。曾任地方党委综合秘书,长期在政府部门任职,工作之余,热爱读书与写作,退休后笔耕不辍,常有文字见诸报端。《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打造渭南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平台

扩散!渭南公安公开通缉36名涉黑涉恶犯罪在逃人员

高考刚结束就发生了一起悲剧!

渭南老城墙的前世今生

穿越大半个渭南去找你

您阅读此文用了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