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散文||【奶奶与花生】◆秋歌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秋歌,本名张秋格,女,80后,山东单县人,现居西安,文学硕士,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入选《爱的絮言--“关爱女孩”手机文学作品集》等书;曾在《散文诗》《中国公路》《中国交通报》《新疆日报》《阿勒泰日报》《鲁西诗人》等媒体刊发文章多篇;曾获得“青年与科学——纪念彭加木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等多个文学大赛奖项。


奶奶与花生【原创】

朋友从家乡带来一包花生,是鲁系的,个个大而饱满,这是我所喜欢的。

闲来无事,坐在电视机前看起来娱乐节目,忽然想起躺在茶几角落里的那包花生。于是,我拿了个小板凳坐下来认真地剥了起来,那一个个“白房子”在我双手的夹击下像极了一个母亲分娩的过程,一个个红胖子哒哒地从里面蹦了出来。伴着这噼里啪啦声,奶奶的影像再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此刻,她正佝偻着腰坐在那破旧的藤椅上,手里端着一个笨重的簸箕,里面放了满满的花生。只见她用那双皲裂的、历经沧桑的手在簸箕里认真的筛选,剥开一粒粒红红的种子,那张慈爱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与微笑。我懂得了,她肯定是看到了花生被埋在地里,此刻正在开花,结果,而后一茬茬地分娩……
奶奶与花生总是形影不离的。在我们鲁西南平原上,花生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记得小时候,每家都种上几亩,而后奶奶便整日地往大南边的地里探视,仿佛照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她依旧带着她的小板凳坐在田畦间将每一株花生跟前的杂草一一拔除掉,那双眼神里充满着期待与欢喜。看着满地的花生地里开满了橘红的小花,奶奶笑开了花。她每日地叮嘱我们这些孩子们千万不要往花生地里乱跑,更不要乱拔,因为她们现在正在孕育她们的小宝宝。我们那时候通常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而时不时还会去搞点小破坏,气得奶奶拿着拐杖在后面追。
不觉间,秋收的时候到了。奶奶更是闲不住了,她总爱吃完饭就拿起她的小抓口(一种刨花生的工具)在花生地里一株株地刨。儿女们总劝她:“娘,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别再去干了,有我们呢!”可她总是闲不住的。奶奶刨花生是极其认真的,她舍不得一颗落在地里。通常,我们这些儿孙在前面刨,她总是佝偻着腰跟在后面,拿着她的小粪篓,在我们挖过的花生坑里继续刨,有时候把指甲都挖破了,她也舍不得停下来。她总是这样,一辈子节俭得要命,从不乱丢任何一件东西。晚上,她又要加班帮助几个儿子家摔花生秧上的花生,孩子们劝她不住,只能由着她。她总爱说:“听着这噼里啪啦的声音,俺心里踏实着哩!”
奶奶老了,有“烧心”的毛病,花生成了治愈它的灵丹妙药。于是,她每日里往口袋里放几颗花生,“烧心”的时候取出几颗吃下去就踏实了许多。奶奶逢人便炫耀她自己发明的秘方。现在想来,我们这些儿孙那时候真是愚蠢到了极点!那时候的我们竟然没有一个把“烧心”放在心上,一直觉得奶奶的身体向来很好,耳不聋眼不花的,85岁还能干这干那。试想,如果那时候我们都能上点心,多带她去医院瞧瞧,或许她就不会在86岁高龄又患上可怕的脑溢血,就不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被剥夺了行走和说话的权力……
秋日的夜晚,天高气爽,大地一片静寂,蛐蛐在不远处唧唧地叫着,我们总爱陪着奶奶在离家不远的地里看花生。那时候的我们总会搭建一个简易的帐篷,里面铺上麦秸,我们一帮孩子围着它捉迷藏,累了就一起挤在里面睡觉。奶奶总会变魔术一样给我们做各种味道的花生,蒸的,煮的,烧的,每一种有饱含着奶奶疼爱我们的味道。那些静寂的夜晚因为有了奶奶的陪伴,有了花生的犒劳,幼小的我们从没有感觉到害怕。
还记得奶奶那时候教我们烧花生的情景:在地上挖一个不太深的小坑,用随处捡来的一些干树枝撑在上面,然后取来干一点的花生放在坑里,点燃干树枝,而后便能听到花生在火里跳跃发出的噼里啪啦声,随之而来是花生的香味弥漫田野。我们几个小馋虫总会在这个时候流着口水央求着奶奶尽快“开锅”,可她总是笑眯眯地说:“不要急,不要急,等差不多熟的时候,我们往上面盖一些沙土捂一下才会更好吃哩!”偶尔,几个大一点的哥哥经常趁奶奶不注意就偷偷跑去扒花生了,奶奶看到后并没有阻止,更没有打骂,她只是笑眯眯地站在不远处喊着:你们小心别烫着手咯!
如今,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已经将近七年的时间了。现在的她日日与那片花生地相伴,想必她在那个世界也不会闲着,太阳升起的时候她准会拿着她的小铲子蹲在地里拔草、施肥,等待一季又一季的花生开花、结果,等待儿孙们在这片花生地里刨出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未来。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