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总第 616 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文  /  摄影  金忠

2019.12.20 


层层叠叠的梯田,层层叠叠的梯地茶园,镌刻着一个时代的痕迹,也镌刻着奋斗者的辉煌。

蜈蚣岭村,本名“仙源”村。上世纪60年代初,地方政府考虑到与“仙源”附近长标乡的“贤源”村,在发音上容易混淆,于是依据地形山势而改名“蜈蚣岭村”。“街口进街源,只见高山不见田,蓑衣当被盖,辣椒当咸盐”。这句流传很久的顺口溜,反映的是旧时歙南高山险岭之中街源百姓贫穷落后生活状态。蜈蚣岭村就坐落在这里。不到村里来,不亲眼看到青菜是怎样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情景,你很难想象出这里的土地是怎样的稀缺与贫瘠。

蜈蚣岭村的老支书,八十六岁的方摇林老人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自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这方水土养不活这里的人,老百姓要么背井离乡、逃荒要饭;要么就地奋起、改山治水。当年我们村在党支部带领下发起了“向荒山要粮,向秃岭要茶”的造田大战。我们的做法后来被称为“愚公精神”、“大寨精神”。


这场大战从1968年正式开始一直干到1981年。整整十三年,村民们采取专业队伍与群策群力相结合的办法,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总共投工121.6万个,凿石70万立方米,填土50多万立方米,砌成梯地石磅120余条。其中最高的达7.7米,最长的达976米,建成了连绵成片的梯田和梯地茶园,其中最大的是里四坞石梯茶园,有约一千多亩,据说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石磅梯地茶园,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大面积种植茶树和经济作物初步解决了这一带山里人的温饱,《人民日报》记者曾前来体验生活、做过专门报道。

老人告诉我:“1968年开始治山治水治穷的时候,方佛先是大队支部书记,我是大队长。我是后来接任他做村支书的。”

那天早上我看到蜈蚣岭茶园复地有几位老人在修整溃塌的石磅,便走过去跟他们攀谈。他们名字分别叫胡武荣、胡武寿和钱叶旺,年龄最大的七十三岁,最小的六十四岁,都是当年整治山河的参与者,垒石砌磅的技术都是当年的老石匠方玉竹传授的。钱叶旺老人告诉我,那时山里穷啊,一天挣一个工分,一个工只能折算几毛钱。

现在好了,一天干下来,能挣一百多快呢。说到这里,三位老人很开心,说钱少一点我们也干,茶园是我们建的,我们对它有感情喂!老人们告诉我,村里正在大力发展观赏农业,一到春天,山岭上到处是油菜花、桃树花和绿油油的茶树林映衬着蓝天白云,有时候山坳里还有云海,许多人来游玩拍照片呢。他们说村里好多人家开了“民宿”,为游人提供方便。老人问我住在哪一家,嘱咐我临走时不要忘了买一包本地白茶带回去。


说蜈蚣岭白茶属于当地特有的名贵茶种,村里白茶母树有18棵,有一株白茶母树龄已经生长了一百多年。说这里的白茶好,可以养生治病,市面上价格也好、特别畅销。我相信他们的感情是淳朴的、说的是真心话。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沿用的是极为简单的劳动工具。他们平凡的劳动,奋斗的身影就像石头一样永久的镶进了梯地茶园,前来观光的人们心里都很清楚,这里自然风光固然很美,而勤劳的山民和他们改山治水的奋斗精神更有震撼力更让人钦敬。

我们住宿的农家乐有一位八十六岁的老人,名字叫胡水娣,她说她当年就是妇女突击队的队员。谈到当年,老人神采飞扬。她说男人凿石砌田,我们妇女也不甘落后,起先由十几名妇女组成突击队,后来女子突击队发展到一百多人。我们跟男人一样甩大锤砸钢钎,打眼放炮挑石头上山,但是,我们只能挣到八分工、九分工,不到一个工。我们比男人累哦,除了上工地,还要带孩子洗衣服做饭。可以看得出来,老人讲这些时,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回忆。


胡水娣老人感慨道:我年轻时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今年八十几岁了还能下地做农活。

从村民的脸上、从这些老人深深的皱纹里我真切的的感受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有美好的回忆;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幸福。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

金鸽子文艺是面向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携手发展。
      热忱欢迎全国志向于文学、书画创作和摄影爱好的广大微友,不吝赐稿。
       来稿强调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文责自负。同时附上作者简介和本人近照,并发送至364393068@qq.com电子邮箱。稿件投出后半月之内请勿他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