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设 ▏ 读《周卫军散文》有感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读  你

——— 读《周卫军散文》有感

文  / 王建设

(上海静安区 )

      “读你”来自老同学周卫军寄来的《周卫军散文》(简称:《散文》)书中的一篇文章标题。看完书,按捺不住要写读后感,不料,却被标题难住了,怪只怪笔者肚里墨水少,左思右想,觉得“读你”用于读后感标题再好不过的了。原因有二:一是与周卫军高中同窗二年,毕业后失去联系,几十年后在网络上相遇,然而,却对他几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却一无所知,此书正好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二是也是学习的机会,学习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在恢复高考后被铜陵师范学校录取,毕业参加工作,他仍不放弃,不骄不躁,通过努力,先后取得大专、大学文凭,可喜可贺。
       前不久,笔者有幸收到周卫军寄来的《散文》,顿感激动,便如饥如渴地读着。全书有四个部分,即:抒情、感悟、回忆、生活。每个部分收集了二十多篇文章,在这本书里,作者将过去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的文章整理出一百篇结集出版,且千字文占去百分之八十以上,对于我这个不爱读书的懒人来说,非常适合的。
      以后的日子,不论在何种场合,我都要捧着书阅读。老同学的《散文》不同于《围城》《临水照花人》此类的书,它是我身边人出的书,就有了阅读的冲动和欲望。该书出版于2013年12月,今天到了我手中,可谓姗姗姗来迟。书中详细讲述了作者青少年、中年不同时期发生的事情,篇篇短小精悍,耐人寻味。通过《散文》,我更加了解作者,他仿佛就是一本书摆在了我的面前。
      《拔牙》讲述了作者拔牙经历,写法上运用城市笔记的构架,让读者读着读着,读到结尾,忽地明白,哦,原来这么回事。作者善于抖包袱,使得文章简单明了,让人既心疼又捧腹大笑。这是一篇写得很好的城市笔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此文的大意:那年,周卫军犯牙痛,属于那种磨牙,他便找到爱人单位的一位口腔科女医生,经医生检查后,问他哪颗牙疼,周卫军说不知道哪颗,好像是那颗,在没有完全弄清楚情况下,以为找到了坏牙,医生仓促上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拔不动,因时间己久,麻醉药力己过,作者痛疼难忍,提出配合医生共同拔牙,得到允许,俩人奋力拔呀拔,终于将牙齿拔下。回家后,牙仍然痛,妻子安尉他说,刚拔的牙,哪有不疼的。不久,周卫军到省城开会,牙还是疼得要命,他立即到当地医院看医生,经医生检查,说:坏牙还在上面。听罢,周卫军非常气愤,没再拔牙,谢过医生后,离开了医院,将坏牙一直留着。     
      读到《飞虹,你在哪里?》一文时,我的心在隐隐作痛,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路读完,有些伤感。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叙述对己故妻子的深深怀念和赞美。嫂子是一名护士长,长期不要命地把自己放在护士岗位上,还要照顾他们父子,忙里忙外不辞辛苦,没想到,嫂子走的那么早。作者的一字一句深深地打动着我。近十年来,想必周卫军的日子过的也不容易,令人欣慰的是,他有儿子儿媳妇、还有他疼爱的孙女陪伴着。
      《怀念我的老师——刘文友》更加详细地讲述了作者与班主任刘文友从初中到高中的师生情意。通读全文,刘老师曾经对我们循循教导、絮絮的叨谓,仿佛将我们带到了课堂上。没有想到,作者是一位将情意看的很重的人,而且付诸行动中。他无论走到哪儿都与刘老师保持着联系,非常难能可贵。下放农村,忘不了刘老师,回到城里便上门看望刘老师,参加高考复习遇到难题,向刘老师请教,与刘老师一道挑灯夜战到天明。
      当他从妻子那儿得知刘老师生病住院,即便他在外地上大学,他心急如焚,因为刚入学不能请假,就让作为护士长的妻子替他照顾刘老师,直至刘老师去世,他和同学们到殡仪馆送刘老师。其实,对于刘老师的身体状况,我2012年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拜访王姓同学,老同学把刘老师到上海治病以及去世的消息都告诉了我。在这方面,周卫军要比我强多了,师生情意在他的心目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不的不让人敬畏有加。
      有志者事意成。《我的大学》则详细地讲述了作者自铜陵师范学校毕业后,深感知识不足,竭力为自己充电,不管走到哪学到哪,先后参加电大学习取得大专文凭,他还不知足,又参加西南财经大学入学考试被录取。报考西南财经大学的有90人,只录取30人,这对周卫军来说,压为非常大,他克服诸多困难,收到录取通知书,在大学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他克服年龄偏大、功课多、时间短等因素,学习成绩优秀,期间还被校方邀请给金融系的大学生做专题讲座,受到师生们好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奖。

(前排中间为周卫军
      《有父母的儿子真幸福》道出了作为儿子,失去妻子之后,便成了父母的牵挂,儿子永远都是父母的儿子。老人家时刻挂念着儿子,给儿子做衣做鞋子,鞋子里还要塞进一双袜子,逢年过节还要儿子带上孙子一家上门过年,此乃有爸妈的孩子像块宝。
      在《从寻石到品石》《品石》《收藏杂志创刊号》等文中可以看到,他爱收藏石头,杂志创刊号,不光为了收藏,常常挑灯把玩。前者,早些年,《铜陵日报》以大篇幅介绍过他收藏石头的经历,并配发他与石头宝贝们的合影,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石迷。后者,笔者曾在他博客上读到过,收藏杂志创刊号,这回,通过《散文》更加了解。周卫军收藏杂志创刊号也不易。一次,他在北京路地摊上看到一本1950年创刊的《新建设》杂志,品相很好,只因价格太高,没买下,周卫军回家后上网一搜,才知道《新建设》是创刊号,次日,他又来到地摊上,要买《新建设》,被告知己出售,情急之下,周卫军向摊主打听,谁买的?正在了解当中,巧的是买下《新建设》的张先生又来了,周卫军与他讨价还价,不得不再增加20元钱买回《新建设》,一旁的摊主都被周卫军的执着精神看懵了。买到《新建设》,他高兴的一晚上没入睡。
      多年的收藏,他有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收藏杂志创刊上有他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收藏杂志创刊号,首先看品相,其次看年代,三是看级别,四是知名度。
     《学工学医活动》这篇文章,最初在他的博客上看到的。上高中时,我也被派到二冶参加学工,早已忘了与哪些同学在一起,读了周卫军的文章,勾起了我的回忆。像《捉知了》《挖防空洞》《买年货》等童年时期的回忆文字,不仅发生在他身上,我们都经历过,这些短文也勾起了我深深回忆。
      读完《散文》,我有了两个新发现,一是书的前后勒口上,作者充分利用前后勒口方寸之地,前勒口详细介绍作者。后勒口上写着策划人为周卫军,令人佩服。《散文》做的图文并茂,吸人眼球,特别精制,捧在手上暖在心里。二是作者不论是在中学时代,还下放做知青,还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再教育,到哪都是当官。他高中担任班长,知青时担任大组长,参加工作后先在第九中学担任团委书记,到人行分行主持人教科工作,就连电大也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官帽”一直戴着,直至退休,可谓是做了一辈子“芝麻官”!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写到这里,还是借用老同学在《周卫军散文》封底上的一句话结束此文,即“你把爱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我把爱的温馨送到你心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