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动手打过我们的老师||作者:流年

 乡音陇风 2020-08-07

散 文 天 地

那些年,动手打过我们的老师


作者:流年

韩愈曾在《师说》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由此可见老师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不可小觑!

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学生毕业20年后殴打老师,说白了是报复,看来仇恨已经刻在他内心深处很久,不是一朝一夕。老师当场没有反应,其实也无能力还手的,毕竟日月无情。事后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维权,出于面子,更多的也许是内疚。学生用学生时代的同学来做人证,且有乡村150多人口联保,给予学生很大的助力,同时也说明老师的辩解此时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老师的一句是适当的赞许或许能成就一个学生的整个未来,一句侮辱也就有可能毁了一个学生的所有梦想,这种例子举不胜举。所以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案中师生关系的爆发,源于那个时代造就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们从发帖中可以看出,所有跟帖者大都是站在学生立场,充满对殴打学生的老师的一种愤慨。如何正确看待上个世纪80、90的师生关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毕竟历史是要靠后人来评说的。

小时候我很调皮,应该也是很聪明的那种,那个时代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烦,一部分人爱。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很喜欢我的聪明,非要认我做义子,父母知道后,这“好事”当然没有成。不过后来我的聪明也就变成了另一种方式来跟老师“捉迷藏”:斗智斗勇。结果可想而知,被老师打的脖子片片红紫!本想回家告诉父母会有什么安慰,结果他们是一笑而过,当做什么也没发生。同样我也是第二天若无其事地去了学校,又被老师当众戏耍了一遍,这事也就过去了。多年后我遇到他,依然很尊敬,想来老师早已经忘却了此事,而我虽然没有忘记,却从没当做仇恨。五年级,我的成绩依然遥遥领先,可终归架不住班主任的殴打,在外面罚站听课属于太正常不过的事了。读了初中,见到他后我仍然主动问好,且是毕恭毕敬的那种。初中几年,无论代课老师还是班主任,没打过我的很少,有一个数学老师(其实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教体育最好,他爱打武术)当时就是心理变态,打我们班所有男学生,都是往死里打。大家那会真的没有记恨他,据说他晚年过得很凄惨。屡次想去看望,又怕他神经病复发,至此没有他的任何音信,或许他真的客死他乡,不得而知。这个老师的打法都是先打然后罚跪,现在简直都不敢回想!只是那会没有听说过什么教育监督体制,或者有了只是形同虚设。班主任打过我几次,也是挺狠的,事后必须让父母来谈话。而我始终就是没有让父母来,弄得学校没有不认识我的。但是他们在知道我调皮的同时,我的聪明也是被全校师生认可的。不过由于没有老师正确引导,我还是被老师们言中了我是现代版的“方仲永”。

不过有一个地理老师,虽然没有打过我,却让我对他印象极差!一次上课,他在上面讲课,我在下面咳嗽了一下,他对我不屑一顾的说:“你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从此我把他的话刻在了心里,他的那一刻与教师不相匹配的面孔也一起塞进了我的脑海!大学期间,我很想去看望他一下,说白了也是证明他的预言失灵了,细思量,不忍。搁着数年后,得知他已经离开人世数年。说实话,我没有半点哀痛,那一刻,我对他的恨也就随着他的离去变得烟消云散。至于其他老师的偶尔敲打一下,我一笑了之,把这份打变成了爱。那个时代,几乎都是这样的,看不到家长去学校讨公道的。幸亏初中时代英语老师(都是女性)挽救了,她们对我说不出的疼爱,后来我也去拜谢了几番。

母亲有时候一生气就说:也该让你挨老师揍,就是不学习,聪明有什么用。我深知母亲说的气话,她自己都舍不得打,更况让别人打她的小儿子?如今想来,我要是放在现在教育体制内读书,没有老师会打我,抛开监督系统,哪个老师不想让有点灵气的孩子脱颖而出呢!不过我从来没有恨过任何打过我的老师,包括那个神经兮兮的数学老师。罚站、停课、拳打脚踢、开除等教育方式已经成了习惯,没有谁去质疑,更没人去找上级反映情况。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老师教育方式除了先进行说教,剩下的只有打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最后解决的方式,大都是学生家长去老师那里接受教育,其实也就是勾通,不过家长都是带着忏悔去的。

到了高中,没有几个老师会打学生,倒是会出现个别学生偶尔会与老师进行肢体决斗。所以打孩子也就是一个时间段而已,大部分老师还真是为了孩子着想才动手的,这点不容置疑。

话题回到那个学生20年后对老师进行殴打一闹剧,只能说学生的气量太不行了,如果人人都学他,现在有多人退休后的老师被学生上门讨还公道?连老师数年前的惩罚都会记忆犹新,甚至不择手段去报复,且是带有侮辱性的(发视频到网上),想来此人心胸狭窄的程度只能令人敬而远之!

原谅过去的一切,原谅老师曾经的一些小过失,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德体现呢。

作者简介:流年,77年生于皖北平原,研究生学历,公务员,中共党员,在职博士。信奉随性,崇尚自由。文章散见于《党建》、《共产党员》、《安徽文学》及其它网络公众号,2017年逐渐喜欢上文学。爱好:文学、法学、旅行、品茶、交友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