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秀瑛||散文||崇文塔的回忆

 乡音陇风 2020-08-07

纸刊电子版投稿邮箱:Lql15193676218@qq.com

主编微信:WSLQL123456789

欢迎投稿(诗歌,散文,诗词,小说,摄影,绘画,剪纸,刺绣,器乐等艺术作品)附个人简历一份,生活照一张

散文天地

崇文塔的回忆

文|| 陈秀瑛

崇文塔巍巍然矗立于泾河的北岸,她拔地而起,横空出世;数百年岁月风雨,数百年红尘变迁,崇文塔始终是泾阳文化地标性的建筑,是家乡世事兴衰,朝代更迭的见证。

崇文塔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年,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由南京镇江工匠施工建造的,一六零八年竣工。是中国最高的砖塔,87.2米,十三层,是我国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塔呈八角形,南向的塔门上,镌刻着"崇文宝塔"四个字。她的巍峨壮观能与慈恩寺大雁塔媲美。

崇文塔位于关中平原泾阳,高陵,三原的中心位置,是关中平原的"白菜心",国家重要的粮仓。在明代,崇文尚学之风盛行,为了使其恒盛不衰,源远流长,建塔者命名曰:"崇文宝塔"。当时,对佛教尊崇至极,每一层都建造设置了佛龛,登塔口西南的一尊佛像是建塔时居士请的,登塔先拜佛,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巨变,这里的大部分佛象已不知所踪。

崇文村(宋村)距塔寺近在咫尺,我们在这里出生,我们在这里成长。崇文村的芸芸众生从呱呱坠地至老迈龙钟,或外出谋生,或衣锦还乡,无论身在何处,地处何方,在人们的心里,始终耸立着一座崇文塔,她是家乡的牵肠挂肚,是尘世历炼平安吉祥的护身符,人们始终深信:佛恩浩荡。

 与塔寺近在咫尺,我却只登攀过一次。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有一年的秋天,天朗气清,能见度很高。二哥说:"咱们去爬崇文塔吧?""登塔?行吗?你说过好多次了,这次能……?"还没等我说完,二哥说:“你看我的鞋?"我凝眸打量,二哥穿上了他最喜欢的新买的回力牌白球鞋,精神了许多,看来登塔的愿望要付诸行动了。

 我们来到佛塔的南门,穿过学校至塔下,仔细欣赏“崇文宝塔"四个大字,古朴沧凉的宝塔有种仿佛能触摸到的亲切感。围绕着栅栏转了一圈,高耸入云的崇文塔,在阳光和时光的隧道里,披着土黄色的外衣风尘仆仆,愈显得雄浑古朴。岁月的雕蚀使其斑斑驳驳,沧沧凉凉,宛若一尊历史的浓缩,又是一绝红尘圣境,令人刻骨铭心。层层廊檐沟沟豁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杳缈的传说,土黄色的塔砖凹凹突突,似在叙写着日月时空轮转的故事。凝眸细瞧,每一层佛龛大多空空如也,佛象不知所踪,仅有数尊佛象保存完好。

进入塔内,光线甚暗,我们沿着青砖台阶拾级而上。每上一层,围着一米多宽的廊檐转圈眺望,田野,泾河,渭河,尽收眼底,莽莽苍苍。

攀登的兴致很高,我们继续向上,台阶沿主轴旋转而上,墙面出奇地光滑。据说,古人做墙面时,里面掺有糯米,至使其又结实又光滑。古往今来,多少攀登者的手印烙在上面,重重叠叠,绵延至今,令人感慨岁月的悠悠,时光的迢迢。往上走,光线明亮起来,层层眺望,景致不断抬升,视野不断扩大,视物渐渐缩小。看看已经上到了第九层了,我已气喘吁吁,二哥却面不改色。"还上吗?"“当然上!再有四层就到顶了。"令人没料到的是,愈向上,脚下的砖阶磨损愈厉害,年久失修,几乎成了光滑的斜坡,使人站立不住。没有了台阶,坡度陡,脚下愈滑,人只能"爬行",手没有攀抓之处,身子直向下坠滑:"不行了,我要滑下去了……!"这时,二哥的回力球鞋真发挥了作用,只见他定定地站着,一手扶墙,一手拽住我,我才又站了起来……。我们终于艰难地爬上了最高的十三层,亲身体验了“爬"塔的滋味!

古往今来,过客匆匆,有多少人登临宝塔,俯瞰关中!先贤们涅槃的脚印磨砺着岁月的年轮,描画下了历史艰难爬行的足痕!

登上了崇文塔,站在廊檐边的垛墙前,凭眺远方,河流纵横,叫不出名目(后方知是八水绕长安),河水波光鳞鳞,山峰呈墨黛色,连绵逶迤(后方知是秦岭,是骊山)。咸铜铁路能见度很小,隐隐约约,似见还无。我急于找崇文村的家,二哥说,离塔太近,是看不到的……

遥远的记忆里,塔顶上似乎有几尊铜佛像,据说是释加牟尼佛祖和弥勒佛祖的像,还有天王和菩萨的塑像(当时年幼,并不辨识),形态逼真生动,很是珍贵。

后来听闻,塔顶原有铜盆一口,铜佛象数尊,可惜1929年关中大旱时被盗。文革时,崇文塔遭到严重破坏,现存的塔身底层的佛像多有残缺。几尊铜佛像也于1979年被当地人挖出卖铜,幸被县文化单位发现赎回,现存于县博物舘。

诗经里有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为芦苇披上一层大自然浪漫的原始色彩。泾河之水孕育着大片大片的芦苇,一直绵延至家门口,绵延至塔寺前。开门即见,朝夕相伴,熟悉它们就象熟稔自己的手足,芦苇如碧云,荻花白如雪。

我四五岁时,总喜欢到塔寺旁的芦苇塘里洗衣服。天蓝水净,水鸟啾鸣,苇绿花白,石板青青。搓呀,洗呀;叭叭叭,嘭嘭嘭,棒槌响声此起彼伏,似在比赛。洗净一件搭在草丛上晒着,再洗第二件。我真羡慕旁边的姐姐,她每每拿出几只皂角,砸开,砸碎,放在衣服上一起揉,搓呀,搓呀,那泡沫愈搓愈多,竟至搓成个大雪团,让人好生羡慕!那时肥皂很贵,叫"洋碱",一般人家用不起。路过的那家高房大院,门口种着几棵皂角树,欲到树下捡几只皂角,那只大黑狗虎视眈眈,让人望而却步。于是,只能对着皂角树遥遥眺望:青绿的皂角象条条碧玉,挂在枝叶间摇摇曳曳,幼小的心灵里:它真神奇,为什么能将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爹爹什么时侯也栽一棵皂角树多好……。后来,那位小姐姐真豪爽,竟然送了我两只,我当成宝贝,舍不得很快就用掉……

 整日泡在芦苇塘,听青蛙呱呱叫,看水鸟自由飞,嗅着青草的芳香,倾听大自然的万籁之音,享受着天人合一的安宁详和,童年的丹青画卷多么清纯稚真。其时,小小的我人生辞典里只有三个字"洗呀洗",这个爱洗的习惯终于沿袭了下来,终身受用,终难改变。

在雄伟高大的佛塔身旁,每天洗呀洗,惬意,宁静,踏实。七八岁时,我的小妹刚满两岁,一次,我带着妹妹去苇子塘洗衣裳,岁月雕刻下一件终生难忘的细节:我让她坐在一块青石上,两只小脚放在水里,我忙忙碌碌地洗呀搓呀。忽然妹妹哇哇大哭,我感到惊诧,抱起妹妹让她站在石板上:啊!天哪!只见一只蚂蝗钻进妹妹的脚趾缝里,滑溜溜黑觑觑的,好可怕!已经钻进去大半,眼看就要全部进去了!我没有犹豫,来不及害怕,拽住蚂蝗的尾巴,一使猛劲拽了出来,叭地一下甩出好远:"恨死你了,坏蛋!"妹的小胖脚丫鲜血直流,好可怕啊,我真惊出一身冷汗,好险!蚂鳖进入人的身体是会危及生命的,幸亏……

岁月杳缈,每每忆起童年的陈谷子烂芝麻,忆及彼时的果敢,常常说,“幸亏"!然而,是谁带给我们的侥幸呢?是佛塔里的佛还是自己呢?结论是:佛在人间的许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


作者简介:陈秀瑛,网名,芳菲秀瑛。中学语文教师,喜欢写作,习作散见于《乡音陇风》和《蓝天文苑》等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