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哪儿说哪儿 ---《围城》让我想到的

 马教授的店 2020-08-07

  曾经以《私奔》为题写过几篇文章。

    关心我的朋友立马“惊诧”,短信无数,电话若干,“斥责”我:“不能如此堕落”!还有少数“知己”,悄悄问我:“那mm是谁?,得手了?"!很吃醋的样子。怎么说呢?很为难。

    钱钟书先生写过一部小说,叫《围城》。《围城》火爆之前,钱先生早已“泰山北斗”了,他“之所以泰山北斗”的理由,我不甚了了,倒是这部“雕虫小技”杂耍式的“玩意儿”,才让我知道了钱钟书其人。

    我读《围城》的时候,很多朋友还不知道有这书。个别知道有这书的,其中的90%,又以为是讲围棋的专著,建议朋友“没事翻翻,或可陶冶性情呢”!不是笑话谁,实在想说的意思,是这世界大了,至于“哪块儿云彩能下雨”,聪明如钱钟书,也未必就能说得清。

    《围城》的好,我只记住了三点。尽管有位朋友见我“说三”就烦,但没办法,关于《围城》,我实实在在就记住了三点。开篇杨绛先生一句话,算是对这部书的诠释,讲得好。谁想知道,自己去翻,恕不引用了。此其一;书中男一号叫方鸿渐,语言幽默,行为乖张,恰恰又有“恋爱企图”,让我记忆深刻。此其二;至于女一号,叫什么,想不起来了。但是漂亮,至少在方鸿渐眼里漂亮。此其三。实在往深里抠,第三点印象也了了,顶多算一半稍强。也就是说,著名非常的《围城》,在咱眼里,也就两点半“精彩”。

    钱钟书“百忙之中”而有闲心写这“闲书”,又取了这么稀奇古怪的书名,其深意何在?想这问题时,突然为杨绛先生感到些许“不平”:钱钟书走了,夫人操持出书,还满怀深情写了扉页那句话,我隐隐约约有一丝担忧:钱讲“围城”,难道全是讲的别人?这心思挺吓人,不讲也罢。

    “突围”的欲望,钱钟书写得很“艺术”:反复咀嚼---索然无味---设法突围!这是不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者说,保持渴望,保持神秘,保持新鲜,是预防“索然无味”的关键?“突围”的想法做法,很普遍,谁也别自认清高,扪心自问,你不想“突围”?

    胡乱想“围城”的时候,又想到了收藏。我觉得,长期的“雷同收藏”,最终会导致藏家的“甩卖”:不刺激了,没意思了,还留着干啥?基于此,建议三点:第一,艺术家要时刻保持创新欲望!第二,收藏家要及时更换所藏作品!第三,评论家要不断推出名家新作!

    《围城》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写出了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你是哪个阶层哪种职务,只要读它,就会产生联想,就会心醉神迷。建议搞收藏的朋友,尤其正在进货上架的朋友,抓紧读读《围城》,读明白这部书,对收藏,对交友,对事业,都有帮助。

   2012-7-26 21:39 于镂月裁云轩

精品文章

想哪儿说哪儿---水平全在细节

想哪儿说哪儿---哈哈,人都这样?

想哪儿说哪儿---喜欢那种“远离尘嚣的空旷 

想哪儿说哪儿---找准进步的路径

想哪儿说哪儿---用道教精神提升艺术层次

想哪儿说哪儿---几句“简笔和穷款”

想哪儿说哪儿---藏就藏能变现的画

想哪儿说哪儿---留点沉思的时间

想哪儿说哪儿---老五的纳凉法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