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降辨证

 昵称1Z7nN02j 2020-08-07

一、升降辨证

  《黄帝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插图]胀。”

   又:“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又:“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又:“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黄帝内经》的论述表明:升降是阴阳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体现,升降失调,即阴阳失常。升降也表明人体内脏腑关系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升降体现人体脏腑功能和关系,如心火下济与肾水上奉,是水火相济的升降。又如与脾胃相关联的脾升胃降,肺的宣肃,肝胆的疏泄,大小肠的传化,膀胱的气化,三焦的传输,等等,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体现,即脏腑在升降中运行和相谐调。

   在致病因素的干扰和侵害下,人体脏腑的升降功能失常,因而发生病患,就有了人体疾病证候的显现,所以对疾病的认证,也是对脏腑升降功能及其变化的辨识。 

  中医学的诊断,如问诊、望诊、脉诊、闻诊,都和人体升降的病机相关联。诊断的过程,多是升降病机的辨识过程,对升降病机的审视过程。 

  中医学的治疗是“理、法、方、药”紧密连贯的过程。 [插图]

  中医所用的中药,也以具有“升降沉浮”为特性,以完成方剂升降沉浮的走向,以实现治法对升降的调谐,达到对病机升降的调谐,进行施治。

   若没有升降病机的辨证,则无法确立治则,无法设定方剂,更无法选择应用的药物。

   所以,升降辨证的实质,是辨病机的核心,也是认病识证的核心。

三、《伤寒论》的升降辨证

  1. 脾胃升降

      中焦。脾胃肝胆。

    太阳病

      (32)里气不和,脾气不升而自下利。此自下利,非邪气入里致病,也非误下。

      (33)胃气不降而上逆,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67)心脾两虚,水气上冲。

      (131)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痞塞,心下痞。

      (158)胃气虚弱,升降失常,气机滞塞,上热下寒,邪气上逆,甘草泻心汤证。

      (159)中焦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心下痞硬。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161)胃气上逆,噫气不止;土虚木乘,肝气上逆。旋覆代赭汤证。

    阳明病

      (195)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头目失养、眩晕;浊阴不降,水湿不去,腹满小便难。

    少阳病

      (263)胆气上逆,口苦、头晕目眩。

    太阴病  

      (273)脾胃虚寒,升降紊乱,浊气上逆则吐,清气下陷则利。阴寒之邪上逆,胸下痞满结硬。

    少阴病

      (309)中焦升降逆乱,吐利交作。

    厥阴病

      (358)上热则胃气不降,呕吐;下寒则脾气不升,下利。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芩连苦寒清热,胃气得降;干姜辛温祛下寒,脾气得升,寒格可解。

    2.肾肺心升降

      下焦、上焦。肾肺心。

    太阳病

      (43)表邪内陷,肺气上逆而为微喘。

      (63)肺气上逆而喘,用杏仁苦降。

      (65)下焦水寒之气欲上冲。

      (67)心脾两虚,水气上冲。

      (74)水蓄下焦,津不上承而渴欲饮水。下窍不利,水邪上逆,胃失和降,水入则吐。

      (76)升降紊乱,吐泻不止,用栀子豉汤调理气机升降。

      (127)水停中焦不降,心下悸;水停下焦不降,少腹里急。

      (150)清气下陷,下利不止。

      (160)下焦浊阴之气上逆,心下痞硬,有气上冲咽感,清阳之气不升,头目失养,眩冒。 

    阳明病

      (242)肺气不降,气喘息促;清阳不升,头晕目眩,既喘且冒,大承气汤证。

    少阴病

      (303)阴虚而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无水以制则上亢,心中烦,不得卧。

    3.概言

      《伤寒论》所记述的升降:

      (1)升降的生理:

         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循环运化。

      (2)升降的病理:

         人体生理功能循环运化的异常。

          升降是脏腑气机运化平衡的概括:

            心贤水火相济------心火下济与贤水上奉:升降传化;

            脾胃相谐------脾升清,胃降浊:升降传化;

            肝脾相和------肝胆疏泻脾胃:升降传化;

            肺心与大小肠相因------升降传化;

            ​肺与膀胱三焦相因------升降传化。

      升降是人体脏腑五行相生、相克、相制化的运动,其常态则为生养;其异常则为疾病。 

    四、历代医家的“升降”观

      历代医家皆以“升降”作为中医证治的纲要,并有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中医学的“升降学说”,并已经超出了“八纲辨证”的范畴。

      顾清远云:“升降者,病机之要也。”

      周学海云:“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篇,百病之纲领,生之枢机也。”

      上述观点认为“升降”是病机之要,百病之纲领,生命的枢机。而诸义之要旨,即“升降”是人体生命“环转——运动——平衡”的核心,其实质又是“阴阳”的环转、运动、平衡。

    1.宋金医家李杲

      指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

      升降沉浮是宇宙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运动形态,即“天地阴阳生杀之理”。

     “《经》言岁半已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已后地气主之,在乎沉降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

      升降是自然、宇宙的运动规律。

      在人体则以脾胃在精气的升降运动过程中具有枢纽作用。以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

      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入浊阴为地。

      脾胃伤,有两种不同之病机转化:或下泄久而降不能升,或上逆久而不降。

      李杲重视升降的升发,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阴火才能潜降。相反,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元气即亏乏消沉,生机受到影响,阴火可随之上冲。因此,他临证立法治则重视升发脾胃之阳,治方喜用升柴以遂其升生之性。

       即此,其以气火升降是辨证核心。

      脾胃居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脾胃健运,方能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化。

      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皆可为病。内伤病皆气虚,故升降失常是内伤病机的关键。

      如内障眼病,为元气不行,胃气下流,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于肺,上入脑,灼髓。火主散溢,瞳孔开大。内伤目病之病机,也在升降失常。

  九窍之痰,皆可因升降失常而发。

   外伤发热症,也与升降失常相关。荣气不升而反下流,其心肺无所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外护,阳分皮毛间虚弱,但见风寒便恶。

   内伤发热,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其热蒸蒸,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 

  李杲论外感内伤诸证,以气火升降的病机为辨证核心。 

2.肺气升降失常,清浊逆行

  明代医家戴思恭认为,气行周流全身,循环不已,外则护卫体表,内则温养脏腑百节,皆由气之升降运行。而气之所以周流不息,无微不至,实赖于肺气之不断敷布,即肺主气而主治节。 

  然气动太过,乖戾失常,使清者变浊,行者留止,或一反顺降之势而变生冲逆,如喘躁、惊骇、狂越、疮疹随之而起,此皆气机火化,实与气行失节,升降逆行有关。 

3.升降病机,为用药之纲 

  清代张志聪指出,《伤寒论》确立了辨证的基础:“其间分析表里、阴阳、寒热、气血、邪正、虚实,靡不齐备,明乎伤寒之道,千般病难,不出其范围焉。”

   张志聪认为《伤寒论》本于运气学说:“人之阳气,应天气之在外;五脏五行,应五运之在中。升降出入,环转无端。” 

  可见,五脏五行,以升降出入为运,而环转无端。即升降出入是五脏相生、相克、生化、制约的环转运动。五脏的功能以升降为循行道路。 

  又用药必遵升降之道,以与病机、自然升降相应。用药当明顺逆之道,升降沉浮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春宜用升以助生气,夏宜用浮以助长气,秋宜用降以顺收令,冬宜用沉以顺封藏。

   药性宜顺四时,四时之气即五脏之气。如肝主生长不能抑而郁,肺主肃降不能逆而扬。

 4.升降病机辨证是温病三焦辨证纲领 

  吴瑭认为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是太阳;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始手太阴,先上焦而后中焦与下焦,故诊治不依六经而用三焦辨证。 

  六经与三焦,一为横观,一为纵观。

   三焦辨证的实质,即在于升降的病机辨证。 

  六经辨证以六经循行看,是循环的。《伤寒论》虽立六经之名,而不在经络上立说。

   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伤寒论》中,无所不备。故六经提纲,不为经络所拘又不离经络,故其病机,有表里的横向,更有上下的纵向升降。

 5.升降(阴阳气血)  

  唐宗海认为人体的正常活动,必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血气才能正常地循行不息。而主宰清浊升降的枢纽在脾。

   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血则上溢或下渗,故止血之法虽多,总莫先于降气。

   治法立则:上而抑之,必使气不上奔。降肺气,顺胃气,纳肾气,气下则血下。凡属气逆,必以降逆为主。

   若元气下陷,当升举元气为主。 临证必辨升降病机,方识阴阳气血之变。

 6.脾胃为升降的总枢

   金子久认为人身为一小天地,呼吸升降,效象天地。

  脾主升,胃主降,饮食入胃,精气输脾归肺以滋养全身,升已而降,下输膀胱。

   肺主治节,通调水道,此天气之降。

   气主呼吸,关乎肺肾;肺主呼气,肾主吸气。 

  肺气清肃则升降无碍而呼吸自如,一有逆乱便生乖违。

   呼吸不利为逆,升降不顺为乱。清阳之气不通,则升降流行为之窒阻,津液敷布失常。

   然,上升之清,下降之浊,全赖中脘之运用。中脘通则清浊升降不混,六脏九窍流行,故脾胃之盛衰,关乎一身之气机。中焦无砥柱之权,则升降不调,故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总枢纽。

 7.升降(肝胃相调)

   张锡纯认为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

   肝气郁又胃气不降之证,其因即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临证必辨其升降病机。

五、结语

  升降是对人体功能“环转—运动—平衡”运化的概括。 

  “环转—运动—平衡”是《黄帝内经》对天人相应、人体阴阳消长的概括。

   “环转—运动—平衡”是《黄帝内经》大要。

   升降辨证是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态势的“正”、“邪”辨识。

   升降辨证不属于“八纲”,但涉足“八纲”。

   升降辨证非“脏腑辨证”,但已具其实质。

   升降辨证非“气血辨证”,但也寓其中,等等。

   升降辨证似应有其“归属”,或应“自立门户”?

   因为有“病机之要”、“百病之纲领”、“生之枢机”诸说,也可见这“升降辨证”的分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