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张杨芝/不老的“步老”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不老的“步老”

 作者:张杨芝

大家都称他为“步老”。我不太明白。按称呼习惯,人在上了年纪,有了一定岁月后,人们就在姓后缀一“老”字,对其称呼,以表尊称。步老不姓“步”,他姓“张”,名“步真”。张步真系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著名作家。曾任岳阳市文化局局长,湖南省文联副主席。那时,人们见到他,张局长、张主席喊得脑壳起“包”。退休后,不知从哪时哪刻起,也不知谁最早唤这名字,版权属谁,“步老”就这样叫起来了。步老笑:名字是自己的,别人叫得多,真不合理。管他呢,他叫我就应,又不吃亏。
我与步老相识于二十年前。那时,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举行报告文学《共产党员颂》征文。我采写了报告文学《何桂兰全方位摄影》,讴歌一位献身边远贫困山区的女教师。步老不吝多次当面赐教,最后,该文获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自此我一直对步老执弟子之礼,奉步老为恩师。 

步老退休后,受邀在岳阳老年大学开办“文学写作班”,执教近二十年。后又担纲组织岳阳市老年文学协会,任会长。并经常组织这些爱好文学的“老文青”,采风、讲座。我退休后有幸成为协会一员,多次随同步老外出采风,聆听步老教诲。
前不久,步老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给我们讲“旅游与游记写作”。课后,我捧杯热茶与步老,开玩笑道:说您八十多了?谁信!您面色红润,目若朗星,神清气爽,步履稳健,嗓若铜钟,我看您“包浆”不足,尚未“到代”;怕是“赝品”,需要“打假”呢!步老听后,摸摸锅铲似的前额,朗声大笑,自皮夹隔层里揪出身份证,往我眼前一戳:哦!铁证!此时,围拥者都笑。哦,不假:张步真,湖南湘潭韶山人,确实是一九三七年出生,掐指一算,八十有余。现在,轮到步老在我们面前“讲古”了:“同志们哪!”——这是他的口头禅,哪怕只俩个人闲聊,也是这样开腔——“要是再早出生点,我就跟润芝老表长征闹革命去了!”
这话我信。步老出生于韶山美竹冲一贫困家庭,离毛主席故居不远。步老回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乡里举行庆祝大会。会场设在离伟人故居不远的一块荒地里,台子是由学校的几位教书匠搭的。当时,步老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摇着三角红旗,参加了大会。四邻八舍的村民都来了,有几百人,仿佛荒野里突然长出一片森林。大家相互交流,喜气洋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就是我们韶山冲人?!是啊!是上屋场毛顺生阿公的儿子毛润芝啊!哦,是润芝表叔啊,那就好!那是中国最大的官呢!……步老记得清楚:广播里传来那位伟人熟悉的声音时,大家精神亢奋,挥舞旗帜,跳起来呼口号,那荒地,一下子矮下几寸。“银(人)民万岁~~~!”我们平时“打港(讲话)”就是这音调啊!当时尚为小小少年的步老,发出这样的感叹:哎,润芝表叔啊,我出生晚了点啊!……
步老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勤于笔耕,作品甚丰。至今,已出版《追花夺蜜》《老猎人的梦》《突围》《魂系青山》《红墙里的桑梓情》《亲家》《如坐春风》《永远的歌》《江湖之远》等小说、纪实、报告文学、评论、散文集十五部,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有些作品还被译介到国外。长篇报告文学《魂系青山》获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然而,步老却总是谦虚地说,他是“误入文途”。
论写作,步老不是“科班”出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步老毕业于中南兵工学校,本应与枪炮机械打交道,却阴差阳错地分配到湖南岳阳市平江县花纱布公司做了一名统计员。不久迎来农村合作化高潮。他被这“高潮”卷到乡下,成了一名乡干事。平江是湖南的贫困山区,走出过一百多位共和国的将军。电影《怒潮》就是反映彭德怀在平江发动起义的故事。步老奔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与农民老乡攀亲结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呼吸共命运,无话不谈,无闲不聊,同苦同乐。加之他热爱阅读,喜爱文学,乐于动动笔,舞文弄墨。于是便有了最早见诸报端的短篇小说《追花夺蜜》。自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于是便步入文坛。于是便有了中篇小说《老猎人的梦》……于是便有了长篇报告文学《突围》……于是便有了散文集《永远的歌》……于是有了“著作等身”!步老常打趣:我若干学的枪械本行,刻苦钻研,奋力拼搏,说不定会成为机械制造的“大国工匠”……
步老步入文坛后,也曾经历过一些风雨。那是“非常年代”,他的《追花夺蜜》差点被作为“毒草”批判。在某次省作协座谈会上,一位“左哥”,说《追花夺蜜》是写风花雪月,是“拈花惹草”。其实,《追花夺蜜》写的是平江山区的一位供销社的收购员,帮助山区农民开展养蜂副业,不辞劳苦,在山峦峭壁寻找蜜源野花的故事。步老是个率直人,独不信邪,会上怒目圆睁,硬梆梆怼过去:《追花夺蜜》可能有许多不足,就是没有你讲的那些问题。至于有人说“拈花惹草”,“寻花问柳”,我没你想得这么低俗!……这位“左哥”,支支吾吾,无言以对,不再点火。步老这一“硬扛”,竟扛过来了。不久后,《追花夺蜜》被改编为连环画、戏剧、电影,影响甚广。
 步老阅历丰富,深谙文艺创作路上有冷有暖,如同冬夏的更替。什么都可以丢,手中的笔却不能丢。殊不知,这一坚守便是数十年,且还在不断延续。这条路上,人声鼎沸,有奔跑者,亦有踟躇者;有强壮者,亦有羸弱者;有勤奋者,亦有懈怠者。文学之路也因此而变得多彩。步老的行走,稳健有力,不为明所惑,不为暗所囿。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因为他心里有谱,心里有爱。正因如此,他才取得那样骄人的成就。

岳阳文艺界,将张步真等三位年岁相仿,文学成就相当,具有“标杆性” 影响,引领年轻人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文学前辈,喻为“三驾马车” 。令人遗憾的是另两驾马车早已驾车“西去。”大家都说,要保护好步老这驾马车!步老笑笑:同志们哪!我这驾马车呢,车身旧了些,车轱辘还行。……哎呀呀,岂止还行,是结实得很呢!
二零一八年五月,步老带领我们老年文学协会的一干人,出外采风。这一天,我们来到南太行山深处的河南省辉县沙窑乡,要去的是郭亮村。村子在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要想进村,一是徒步攀爬势如悬梯的绝壁长廊,全程1250米,二是坐旅游观光中巴,惬意舒适。我们力劝步老坐车,然步老执意“走”上去。我有痛风毛病,未能陪同步老攀缘。那天还下了毛毛雨,路湿滑。步老踏双旧皮鞋。我不知道他历经了怎样的艰难。只是苦了我们:到了傍晚时分,暮色已经浓厚起来。在集合地,我们左等右等,不见步老影子。信号弱,电话无法联系。我们真怕步老成为“失足男”,只好导游带着,开车四处呼唤寻人。步老倒不急,他在郭亮村湾边上一民居前,找到了绝壁长廊的开路英雄申明凯老人。老人九十整。步老与其聊天,对其采访;事了,正在合影留念。
后来,我读到步老写的游记散文《我决定徒步上郭亮村》,才知道步老历经了怎样的艰难,领略了怎样的风光。他在散文结尾写道:“我徒步上来,收获满满”。步老说他写文章:不做研究不动笔,不到现场不动笔。难怪步老文章这么真切,这么灵动!文章一经在报刊网络平台刊出,立即引来一片喝彩。
在河南辉县郭亮村采风回来的车上,我与步老坐一起。步老告诉我,他一年有四、五次出省市采风,有累计近两个月的时间,轮流在平江、华容等几个市属县区跑,吃住在一些农民朋友家里。步老的农民朋友很多,那是他在农村基层工作时结下的,一直有联系。在农民朋友那,可以吃些绿色农家菜,可呼吸农村新鲜空气,可与他们傾心交谈,了解民情,积累创作素材。那是诗意的生活。难怪步老八十有余,仍创作精力旺盛,佳作连连不断。
有人问步老的养生经验,步老打起了哈哈:同志们哪!其实,养老保健,延年益寿,没有定论。我的感悟是:一乐三勤。老人切忌倚老卖老!保持乐观心态。乐观对社会,乐观对生活,乐观对自己,乐观对他人。做到勤动腿,能跑能走,就要去跑去走,不要坐以待毙。做到脑勤。多动脑,多思考,多研究,新生事物不排斥,多接触。多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活动筋骨。爱好写作的,多动手写写…… 步老说话的声音浑厚有力,“同志们哪”的口头禅与他的笑容很是合拍。无论会上报告,随性聊天,旅游散步,他都侃侃而谈,让我切实感受到先生的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
啊!步老,步老,祝您永远不老!

作者简介

张杨芝,原行政执法单位工作。现为岳阳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爱好悦读写作。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数篇,在省市刊物发表。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