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故事之春分|皇帝祭日、老牛过节,这是一个饱含期待的节日(附音频)

 文话童心 2020-08-08

 小童/播讲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一个“分”字,把春天从上半场的冰雪初消、春风料峭一下子带到了下半场的草长莺飞、热热闹闹。

小朋友们都知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则是在四季的中间。

春分,古代又叫“日中”“日夜分”。顾名思义,因为这一天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所以白天和晚上的长短几乎相等。而且,这一天差不多正好在春季的正中间,所以称之为“春分”。过了春分,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比夜晚长啦。

祭祀“大明神”

农家的谚语说: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上自皇帝、下到老百姓都把春分看作一个重要的节日。北京朝阳门外有一个著名的日坛公园,大家都知道。而日坛,就是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也就是祭祀太阳的地方。

清朝有一个叫潘荣陛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帝京岁时纪胜》,专门记载北京的各种风土人情、典制习俗。里面就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意思是说,春分节气祭祀太阳和秋分节气祭祀月亮,都是国家的隆重祭典,一般的士族百姓都不可以擅自进行。

可能去过日坛公园的小朋友会觉得,里面没有什么嘛!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带台阶的石头方台,外面一圈围墙而已啊!

日坛公园

图片来源:百度

但在明朝、清朝的时候,这里的祭日大典可是很隆重的。祭祀的时间很是讲究,要在春分这一天的卯时,也就是早上5点到7点。为什么呢?小朋友想想,这个时间,是不正是太阳升起的时候?尤其明朝的时候,祭坛用的是红色的琉璃瓦,象征“大明神”,太阳照上去灿烂又辉煌,与祭日的主题很是呼应,可惜清代以后就改成了灰砖。

早起的皇帝来到日坛,要站在西方,面向东方行礼。这也是因为太阳要从东方升起的缘故。虽然比不上祭天、祭地的典礼规格那么高,但祭日的仪式也是很隆重的。明朝时,要献玉帛、献礼物,奏乐、献舞,皇帝还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清朝皇帝的祭日礼仪也有九项之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祈求当年能有个好收成。

老牛过节、皇帝亲耕

皇帝代表一国子民祭大明神,民间的百姓则忙着给牛过节。

杨家埠年画:大春牛(清)

图片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网

要知道,古时候的生产力很低下,根本没有现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种机器设备。农民犁地,牛就成了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很多穷得买不起牛的农家,只能自己靠人去拉犁。

春分过后,耕地播种插秧等各种农活就都要开始忙起来了,老牛到了最辛苦、最派用场的时候。于是春分这一天,农家都会犒劳春牛,多给牛喂些好吃的,也算一项小小的仪式,希望牛儿吃饱了之后多多出力、好好干活。

有趣的是,根据历史的记载,古代的皇帝还会在春分前后“亲耕”,简单地说,就是皇帝会亲自下田耕种,作为全国最大的“明星”,给老百姓带个头、做个示范,意思是:贵为天子的我都亲自耕田了,大伙儿可千万不要偷懒呀!一起为了今年的好收成努力吧!

皇帝亲耕的这项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莫高窟第296窟一幅“春耕”主题的壁画,就记载了周朝时周天子率领诸侯亲自春耕的事情,寓意“敬天保民”。

莫高窟第296窟《善事太子故事之春耕-北周》

图片来源:中新网

到了明清时候,留下来的资料更丰富更详细,于是,我们可以从当时人们的书中读到皇帝亲耕的生动场景。

明代有一位叫沈榜的人写了一本《宛署杂记》,其中就有对皇帝亲耕仪式的生动描述。要知道,皇帝耕田,可不像普通农民一样。皇帝亲耕是在每年仲春时节,一般提前一个月,下面的相关部门就要开始准备了。要找人给皇帝搭耕棚、提前“培训”礼仪,还要准备农具,甚至连皇帝耕田用的土都要细细过好几遍筛。

到正式庆典那天,还会有专门的人装扮成风、云、雷、雨、土地等各种神仙,还有扮成农夫农妇专门唱太平词“烘托气氛”的。其他的百姓则手执农具分列两旁,恭候圣驾。皇帝呢,左手执鞭,右手执金龙犁,前面有两名“导驾官”牵牛,两旁有两名老农帮着扶犁,象征性地来回耕三趟,就算完成。与其说真正劳作,不如说象征的意味更浓一些。

皇帝亲耕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皇帝之后,公卿大臣们也要按照等级次序轮流耕作,再由顺天府官员播撒种子,老农牵牛盖土,整个“圣驾躬耕”仪式才算是真正结束。根据书里的记载,协助皇帝完成亲耕工作的那些百姓,每人还会得到两个馒头和二斤肉的赏赐。

从这种种春天的典礼、仪式中不难看出,在农业作为根本的古代社会,对耕种这件事情是多么在乎。“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春分是一个饱含期待的节日,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如今,虽然这些旧俗都已经消失了,但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却永远不会变。

传送门

立春|啃春、打春与鞭春

惊蛰 | 动物有没有起床气?

芒种|青梅煮酒与黛玉葬花

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的清明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