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保姆”和“摄影师”,馆长想大家都会想到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这不是第一次推荐薇薇安的书,每一次读她的生平看她的作品,馆长内心都是有涟漪的,她平凡到几近平庸的人生与她背后的光辉形成对比,让人心生怜悯和尊敬。 故事开始于1926年的纽约,薇薇安出生。她在法国长大,长大后回到纽约,话里带法国口音。 薇薇安父母双亡,她靠在中产阶级家庭里做保姆为生,大半辈子在这些家庭之间游走,业余的时候拿着一台禄来相机出场。 出场地是美国城市的各大街头,薇薇安是街头摄影的老前辈。她的作品黑白摄影居多,彩色的也有,成千上万的底片,将上世纪中叶前后的美国收入其中,可称当时“ 美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高高在上的贵妇之姿,席地而坐的落魄乞丐,焦虑的,快乐的,哭泣悲愤的......物质经济飞驰下,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显露被薇薇安闲庭信步,似乎漫不经心的相机捡拾无遗。 她没有什么亲人朋友,没有结婚,更无子女,这样一份“背景资料”,仿佛带人回到生命之初宇宙之源的原始状态,她是从海上漂来的还是外太空来的。她每天就这样在大街上“咔擦咔擦”,有时带着被照顾的小孩,有时自己。在她大量留存的底片中,有不少“自拍照”:高高瘦瘦,利落短发,帅气的裤装,手持禄来,酷酷的。 且还有一些薇薇安和小女孩的照片,通过这类景象,像是当时的薇薇安在与年轻时对比:如今的小女孩将来也会长成我这样的年纪,生命自然更新,一切的变化中唯有更新似乎是不变的,或者这不变也是相对的,于这变化中参悟真谛。就如薇薇安临终前的录音:“我们得为他人腾出地方来。就像个转盘,你登场,你走到终点,而别人也有机会走到终点,如此反复,另一拨人再登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以上关于薇薇安的信息来自于一位叫约翰.马鲁夫的年轻人,他在拍卖会上买到薇薇安用以典当的作品,然后他发现这些作品绝非泛泛之作,他在网上丝毫搜不到关于这位摄影师的信息,好东西当然要分享,于是他将薇薇安的作品分享在网上,引发众人关注。不久他搜到了薇薇安去世的一则讣闻。 是薇薇安生前照顾的小孩发布的,约翰根据这些线索找到薇薇安从前的雇主家庭,向他们了解更多关于薇薇安的事,过去的熟人见此感到惊讶:她只是个保姆呀。薇薇安生前买底片的老板说,她虽态度平和,但总有距离感。她常看电影,在大街上游荡,好像什么都不怕地在芝加哥治安不太好的地区到处走,和无业游民说话,教他们去庇护所。 约翰发现的是一堆底片,因为薇薇安没钱付房租将它们卖掉,感觉她好像知道这些东西会得到欣赏但大部分照片却都没被洗出来,她自己也没看过。 有人觉得薇薇安的照片:张张都感人。 这种去世后作品被发掘引起轰动、震撼和追忆的场景,不时地发生着,像是时间沉淀后,这个世界间断诉说的情话,抚慰失落失意、怀才不遇者的心灵。即便一生潦倒又如何,追寻心中的东西就是了,谁敢保证不会造出曹雪芹、梵高、薇薇安.梅耶的传奇。 说真的,如果拿穷困潦倒,对这个世界不适应的一生换取他们带给人的好以及后世的轰动,你还怕不怕呢,还是依旧对自己对一切抱有怀疑。而他们大概有了为其献身的东西,精神上足够丰富,便在所不计了,这也许就是所谓奇迹的原因。 不知世上还有多少薇薇安这样的人,大胆地想一想,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的一面呢,只是是否得到坚持云云,而如果你刚好同样坚信自己的才华,just do it. 小说《斯通纳》蒙尘50年回归大众视野。对于写出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汀,马克吐温如是说:没有简奥斯汀的图书馆是好图书馆。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胡适先生等人认为其囿于作者的自我遭遇。 本书由著名美国策展人以及作家Marvin Heiferman编写,包含薇薇安250幅之前没有公开的作品,这样的天才摄影师,让我们再多看一次吧。 重要广播: 画册团购交流群,加馆长微信:mepaibook,馆长拉你入群。 目前快递已经停止收件,购买的所有书年后第一时间发出(初八),祝各位书友新年快了,少长肉多看书哟。 ——爱你的馆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