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耿永君|雕山书院记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雕山书院记


在陕北榆林这块土地上,从唐代到元代,以绥德为中心的诸县逐步兴立学宫办儒学,明清开始创办书院。当时,榆林地区有书院11所,几乎县县有书院,但有些书院不过是地方官绅为沽名钓誉而设,时兴时衰,办的最好的当数绥德雕山书院和榆阳书院。

绥德教育早兴。从秦汉开始,就兴办私塾,唐设儒学,明初建试院,清朝设书院。民国年间创建师范学校,建国后设立院校,一路领先,开陕北教育之先河。

创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雕山书院,位于绥德城东北疏属山腰(现实验中学院内)。山顶为秦长子扶苏墓,山脚为县城街道。书院办在山上,避开闹市,高天厚土,气脉沉绵,可见其创办者的独具匠心,它包含着学术文化传递和研究所必须的某种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书院命名亦含意深远,雕山取县城西雕阴山之名。

最让我动心的,是古绥州历任官员,“廉干有为,勤于政事”,多次捐款办学,几经更换书院名称,倾心教育,造福百姓。在中国,许多有名气的书院,比如湖南岳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都是“民办官助”,而我们的雕山书院却是“官办民助”。据县志记载,乾隆36年(1771),知州舒元琅,这位来自浙江杭州的进士,积极在州绅中捐银扩建书院,更名为文屏书院。乾隆49年(1784),临潼人吴忠浩到绥赴任,再次捐银购田扩建书院,改名重文书院。道光4年(1824),知州陈元煦倡捐廉奉给师生作伙食补助,又恢复旧名雕山书院……
  当江士松出任知州时,已是道光22年(1842)。时光如流,岁月匆匆,绥德人可以忘却许多碌碌无为的州官县令,但万万不可忘了知州江士松。江公以其宽阔胸怀,将满腔热忱倾注笔端,在雕山书院下面的摩崖石壁上大书镌刻“天下名州”四个隶体大字,苍劲挺拔,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这位顺天大兴人对绥德的赞美和一往深情,大大提升了绥德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同时,江士松以其书法家的大手笔,大气势,把雕山书院里里外外重新打理了一遍:改建大门、修筑斋房、讲堂,新建文昌阁,使雕山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江知州不仅注重书院的外在美观大气,更关注书院内在的文化品位和环境对人的熏陶。比如在讲堂正中悬匾书“乐育英才”,下置楹联:“学问务高深秀发文山理水,科名期显达祥呈凤岭龙湾。” 在书院的布局和绿化上,江士松在《重修雕山书院碑记》中写道:“大门内隙地,树以文杏,望及第也;二门内树以桃李,受春风也。讲堂下莳以牡丹、芍药,将离此者尽富贵也;内宅门内,旧有玫瑰培植之,存其固有,荫自芳也;而广种桐、枣、柏杂木于其后,亦然而深秀,群然而竞起之意也!”作为知州如此伤神费脑建书院办教育,令人敬佩。

那时负责书院工作的叫山长,直接由知州任免。教师由山长聘请,多由当地有识有望的绅士充任。书院第一任山长是本州举人柳基昌。特别是名儒张瑚树执教主讲期间。书院声望极高,吸引周围各县才子入院攻读,“一时间属县诸生均附雕山会课,故门下多名士”(《绥德州乡土志》),培养出一大批饱学之士。雕山书院成为陕北书院中办得最好的书院。光绪2年(1876),书院开设诗赋课,书院教学方法比较自由,一般由山长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余时间由学生自学。遇到疑难问题互相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书院充满一种令人醉心的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而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时可能比课程本身更能熏陶人和感染人。据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绥德就考取进士55人,举人157人,贡生547人,留学生1人。城内围窑“一门三进士,父子二翰林”的张璨父子便是当时绥德精英的突出代表。
  光绪24年(1898),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变法主张,诏谕全国书院改为学堂,吸收西学教育内容。光绪28年(1902),榆林各地书院除雕山书院和楡阳书院改为中学堂外,其余均改为小学堂。书院的使命随着光绪30年(1904)科举制度废除而结束。知州孔繁朴将雕山书院改建为中学堂后,办学更加规范,课程业已齐全,成为绥德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期间,陕北知名人士李鼎铭受聘于此任教,杜斌丞先生曾在此就读。
  民国12年(1923)春,在陕北旅京学生李子洲等人倡议下,于雕山书院成立了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李子洲出任校长,聘任进步知识分子任教,改革教育制度,推行民主办学,开展党建工作,使雕山书院掀开崭新一页。绥德师范创建以来,为国家特别是陕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革命堡垒,人才摇篮”。1940年和1941年暑期,绥师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校长栾醒民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78年,孙秉悦校长当选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在绥师建校八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潞题词曰:  “自古惊心无定河,艰难苦恨英雄多。
  春风唤醒花千树,旧圃育出树万棵。
  回首丰碑已耸立,遥瞻前路需爬坡。
  阳光正好群情奋,廿载来吟百岁歌。”
  我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绥师一游。那时雕山书院旧址保留基本完好,现在还依稀记得江士松所修建的大门、讲堂和文昌阁,我被眼前的古建筑惊呆了,没想到在绥德还有这么一处古色古香、气势不凡的书院,看着校园里里学子们读书与生活的愉快情景,我竟羡慕不已……
  雕山书院旧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拆除的,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新世纪伊始,绥师迁址于县城东门滩,原校址又办起绥德实验中学。当我走进实验中学时,书院旧址已荡然无存,只留后面山上几斋旧窑洞。我在校园里久久驻足,不禁感慨:偌大一个县城,却容不下延续了近三百年的一块老祖宗用血汗筑起的教育高地,一方独具特色的文化堡垒。我不禁想起几年前在汉中见到的“汉南书院”,那是清代以来汉中最著名的学府,现在虽然改为“汉中中学”,但完好地保留了古朴、苍老却又威严的大门、二门、孔子雕像、礼堂、教员院、莲花池遗址以及许多石刻遗存,汉中中学则在书院旁另建新校区。步入其中,历史沧桑与古代书香扑面而来,让你感到历史文化从未走远。汉中中学的一些讲座、报告、演出、展览依然在书院礼堂和学堂举行,据说,周围小学生的入队仪式,中学生毕业照相等活动都选在中院孔子雕像前举行。倘若我们的雕山书院仍然屹立于疏属山腰,该是品读绥德乃至陕北教育文化发展的一本多么生动而形象的教材。




耿永君,陕西绥德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教育学会理事。其文学作品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延河》《延安文学》等报刊发表。主编《绥德文库.散文卷》,散文集《守望校园》均公开出版发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