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黎洁|隆德古巷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隆德古巷

走进红崖村老巷子的门楼,一种茶马古道风迎面扑来。老巷子的门楼,是典型的二层设计,下面是城楼的模样,由砖头砌成,上面是一个挂着红灯的四角木亭。远看,像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钓翁,提着灯笼,静默地守护在那里。进了门楼,便是书画一条街,脚踏着舒服的青砖,水墨丹青的味道是那么醒目。往前走,右侧有一家叫做老巷子油画的二层木屋,顶楼的墙面是由许多桦木桩子围成,七长八短,像是到了丛林,底楼由各种灰色的圆石砌成,再用水泥统一钩了接缝,乍一看,就像迷彩的积木玩具。接下来,是怡情画室,里边全是篆刻作品。

穿过半圆形的旅游纪念品购买区,就来到瞭望台脚下。远看瞭望台,像一个站岗的哨兵,屹立在老巷中间,足足有五层楼房那么高。其主体是方形的巨柱,为了保持稳固,这柱子下大上小。那么高,人要上去,得先爬上左端最底层的石阶,再经过一条横穿古巷的木桥,然后,爬上四层木扶梯才能到达顶端,顶端是一间小木屋。站在顶端,风吹过的一种萧杀感,不远处湖心的清冷感,脚底的一阵颤栗感,真有一种登危楼之忧。等适应了这种震荡,恐惧感随之消失,便只剩穷千里目,揽众屋小的快感了。极目远望,整个红崖村傍北山而依,其建筑多以明清民居为主。呈阶梯形的四层。第一层是老巷子书画一条街,第二层主要是家庭客栈,第三层是碑林,第四层是典型的民居。

古巷子是最南面的一层,其建筑以瞭望台为中心,随心而遇。四合院带楼的停云美术馆、半圆形的老巷子养生馆、扇形的拐角处古屋、二层的小土楼等,风格不一,就连窗户和门的朝向、形状都是丰富多变,你绝对找不到重复对称的建筑。但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统一在一个古色古香里,却又显得那么和谐。

停云美术馆靠右侧是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再靠右是一个包裹着广场的湖心公园。湖上建起了两个木条长廊,蜿蜒曲折,一直到湖心。沿着湖往西走,经过饮食一条街,规模最大的禾园就在那里。你可以进去,点个燕麦面揉揉、浆水鱼鱼、香酥麻麸饼、荞面搅团、暖锅子等,尽享隆德美食的独特。

小心翼翼地下了瞭望台,再往前走,经过尚德轩茶楼、怡情小院等,就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沿着旅游景点的标识往南,就来到了小吃广场。进入小吃广场,左右各六个拴马柱, 在不到一尺见方的石桩上,雕着各种复杂的小动物形象,透过它,依稀有丝绸茶马在其中衍生,依稀可以窥见一个大文化的背景,甚至窥见了自己的根。

小吃广场的门最顶层是品字结构的木架子,左右又是石头和土垒起来的半截墙,墙下又有石水槽。进得广场,四周全是小吃店。

从小吃广场出来,径直往东,来到乡情剪纸。正好遇上一群孩子们学剪纸,他们全部迷彩武装,正在参加夏令营活动。四周墙上挂满各式剪纸作品:有十二生肖、伟人像、福禄寿喜、传统花卉和巨型江山多娇等。孩子们分作四小组,围着四个小圆桌。剪纸师傅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他先示范折纸,再挨个地指导他们剪。最后,每个孩子都剪出了自己的作品,打开后,我才知道是五角星。老师边剪边讲:

“我们时刻都记得,每个人都是一颗小红星,这是来自于五星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的星星之火!”

回味着老师说的话,我移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师遗址处,看来只是北山脚下的一个小院落而已。遗址很隐蔽,应该是当年的指挥部,在村子的正中间,离北山只有一条幽深曲径,进可出,退可守于北山深林。红军团部驻扎过的房子院落已经全部塌落。只剩一面土北墙。墙上中间隐约可见大红五角星,部分文字已经斑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师”几个字依稀可见。

当地人在右边树碑做纪念,碑的外形是一个竖立的丰碑,左边嵌着一个大五角星,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先遣团团部遗址”。手扶着残垣断壁,抬头仰望隐在树荫的太阳,想着革命先烈们,在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仍然为自己的信仰奋斗着,突然就觉得身上很暖,而这热量就来自这轮骄阳,它会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

原路返回,又来到十字路口,向北沿着去戏台的路走,就来到红崖村村门口。也进入完全的纯石阶路,说是石阶,并不是整块的,而是由形状颜色各异的平板石铺就,走在上面,感受不同的石子给你的不同错觉,再久都不觉得累。红崖村的村门,也是由小石头和土垒成的。是最简单的一横两竖,只不过在横和竖的连接部分,完全用厚实的木板连接,顶上的石头,又变换纹理,先圈一层,再用扁石垒出麦穗一样的花纹,中间用红色书写“红崖村”三个字。左右各挂四串红灯,进了红崖村门,左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鱼形的铡草刀,后面是牲口棚,虽然没有一只牛马,但是用来饲草饮水的槽,平躺在那里,牲口栅栏立在那里,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多么的热闹非凡,再往前走,是很旧的明清院落。右边是滴水崖,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水,滴水崖左边有口枯井,辘轳和井绳有动感的缠绕在一处。方形、圆形的洗菜水槽静默地等待,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听说红军战士曾帮助乡亲们挖井,因此滴水崖的旁边刻着“饮甘泉·念故人”六个字。继续往戏园子的方向走,是“大门神·雕砖艺”的照壁,它展示的是当地的雕砖技艺,从脊兽到浮雕,整个照壁的全部砖头都是雕刻而成。接下来是“青铜印·百家姓”的砖雕,每个姓氏都是参差突出的印章。然后是“旧标语·念红军”的照壁,照壁下朱红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字依稀可见。接下来是“老房子·热炕头”,只是一个侧窗,有一个长两米,宽六十公分的土炕,上面铺着竹席,妥妥地安放着北方人的乡愁,大抵好多人都要上去坐一坐,所以,炕上的竹席很光滑。

继续走上去,就来到了红崖村的第三层,西边是戏园子,往东是碑林。当地的一些文昌团队在这里立碑,依次有: 老巷子写生基地、塞上农民新居旧村改造示范街、中国乡村商业街、宁夏乡村旅游示范街、宁夏画报摄影俱乐部、宁郊农民书画艺术创作基地、宁夏标准草树研究所等,它们站成一个斜方队,整齐的罗列在那里。

穿过碑林,是一个叫做野宴的院子,很有趣,围墙是奇怪的不规则的形状,透过短墙,可以看到水池,门前有两个石狮子和一条小路,三十个大小形状不一的碌碡,完全毫无章法地竖立在那里,张着圆圆的小眼睛望着天空,其中有一个碌碡上面有颗五角星,很独特。

转过野宴就来到一号院,当地人说一号院的油炸馒头特别好吃,上过电视。二到三号院是全家汉餐居,推门进来,典型四合院的结构,中间是方形的水池,水池四周有茂盛的古树,池边有花草,你可以去“账房”,点一些暖锅、洋芋叉叉、炒煎饼等地道的风味小吃。二三十年代的一部手摇电话就在这个账房的窗口。真想走过去,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摇个电话,告诉朋友我穿越了。

坐在小院里吃个饭,你会被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吸引,穿过中门,后院的厨房也无一例外的干净,厕所旁边的短篱笆、长得茂密的无名植物、喝过的啤酒瓶,整整齐齐地码在那儿。

从二、三号院出来就是“梨园春秋”主题一条街,全是戏曲有关的院落,再往后走到头就又到红二十五团遗址。沿着台阶上去就是第四层,第四层是典型的民居,无论新旧都一例是青砖和泥土的结构。

喜欢这些泛着泥土味的古屋,喜欢它们头顶上戴着的各式脊兽。隆德不愧是砖雕之乡,这么多的居户,各家大门、屋檐上的兽脊完全不一样,很少有重复,有龙头的、有凤尾的、有流云的、有花纹的……

从右侧穿过巷子,又来到老戏台与碑林的交叉处,那里有最热闹的家悦农家院,门一侧还挂着“老巷子家悦手工醋”的牌子,据说这里的自制醋味道鲜美,价格比油还要贵,一斤十元。门的左侧有一堆方形的柴禾,细看长短粗细形状不一,可它们就是很整齐地码在那儿。门前七八个乡亲围在一起打扑克,场面极其温馨。仔细看看他们身下的凳子,真使人脑洞大开,完全刷新了我对凳子的理解,一个矮树桩,半截废了的墙,整块的方木头,都可以用来坐。

设计师喜欢泥土的味道,废旧的一石一木,都是宝贝,哪怕是几百年前的土墙,也不嫌其丑陋,而是稍加装饰,围起来,写上几个字,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美。随处可见笨重简单的木桌椅,自然形状的木头躺在那儿,感觉非常有沧桑感和质感,是从根里长出来的一方文化,这也许就是老巷的灵魂所在。

可以说,隆德老巷子,它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积淀的老巷。喜欢这里的随性多变,没有定局。在这里,碌碡和磨石低头私语,犁和铧和睦相处,蓑衣和木杈定格在墙角,它们就像历史的疤痕。独轮车和风车诉说着远久的历史,喂牲口的石槽伴着古井,把生命的源头追溯。

去过许多新农村,虽然别墅林立,时髦豪华,但总觉得缺了什么。现在终于明白,比起其他的新农村,古巷子虽然少了一些时髦,但的确又很有韵味。古巷子的美,全在于那骨子里的延禧色 ,灵魂里的星之火,多元化的中国风。

 黎 洁,70后。笔名雪嫣,网名云知道、栀子花开。作品散见《中国散文诗》《甘肃电视报》《天水晚报》《天水周刊》《秦州文艺》《东方散文》《新锐散文》等报刊、网刊。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