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思芳|家乡的元宵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家乡的元宵

家乡的元宵节是热闹的。

吃过早饭,咚咚哐的声音传来,村子北头走来了几个玩狮子的男人。跑着去看热闹,只见年轻力壮的两个男人披着色彩绚丽的狮子皮;一个男人敲钹,一个男人打锣;一个男人喝彩,一个男人接收东家所给的礼物。钹敲起,锣打起,狮子舞动起来。随着东家的鞭炮响起,一男子高声喝彩。大概的意思祝福东家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发大财做大官,老人身体康健等等。祝福的喝彩声一箩筐,抑扬顿挫,合辙押韵,喜气洋洋。

玩狮子的刚走一会儿,玩旱船的就来了,一个农妇挑着旱船唱起小调来。只见她头扎麻花大辫,前额插上红花,两腮擦上红胭脂,嘴唇涂得血红。上穿红褂子,下穿绿裤子,脚穿绣花鞋,手上拿着花手绢。身体晃起来,手绢舞起来,歌声唱起来。也许当时年少,追逐的是热闹,农妇唱的是什么,记不起来。但那喜庆的气氛一直难以忘怀。

元宵节,要等到晚上最热闹,我最喜欢看夜晚给祖坟送灯的场面。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话:“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人们对灯的重视。

我们那儿不叫元宵,叫过十五。十三试灯,十七落灯。元宵节,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看灯的。说是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的财气会流到姑娘家的。人们认为十五的灯,能让家人财气兴旺。刚吃过十五的午饭,一家人就忙开了。男人们洗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我们那儿有俗语:“干净十五赖噻(肮脏的意思)年”,人们认为“年”可以凑合着过,但元宵节必须干净清爽。晚上要见祖先,不将自己收拾利索,是无颜面见的(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结婚后的女人不去给祖坟送灯)。接着大人小孩儿齐上阵,打纸钱的打纸钱(当家的男人一手拿着三个孔的钱钻立在黄裱纸上,一手拿着棒槌敲打。只有男人打纸钱,女人是没有资格的),削竹签的削竹签,粘灯罩的粘灯罩。小时候,我很会粘灯罩,我粘的灯罩大小匀称;弟弟常常削竹签,竹签前头要尖锐,这样好插入泥土中。蜡烛要提前买好。

黄昏时分,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大小(除母亲外)来到了祖坟。举目望去,山野成了灯火的海洋!孤坟野洼、荒山野岭顿时喧嚣起来,沸腾起来。罗家坟地的主人远在他乡,他们坟地边的高大松树上挂着几串长长的鞭炮,几个大饼子烟花被年轻人扛着上来,两个中年男人提着大筐,筐里装满了黄裱纸、香片和冥币、灯罩、竹签等。父亲说,罗家人到武汉发了财,所以元宵节,他们送灯特别奢侈。

开始干活了,父亲先在坟头上压坟头纸,他压三叠,正中一叠,两边分别一叠。然后我们烧起了黄裱纸,烧完纸后,父亲郑重地给祖先磕头,嘴里喃喃地说:要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孩子们学业有成。我们每个孩子也学父亲的样子给祖先磕了三个响头。父亲又拿起镰刀砍掉坟前的杂草,用锄头松动土质。要插竹签了,我们在祖坟前插一排,三至四支竹签一组,围成灯罩大小。父亲在中间栽上一要蜡烛,罩上彩纸粘好的灯罩,点上蜡烛。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问父亲给祖坟送灯的由来,父亲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兵荒马乱时与母亲离散。做了皇帝后,知道母亲去世已多年。来到母亲的埋葬地,处处是荒冢,他不知道哪一座坟茔是母亲。他给所有的坟墓都点了灯,然后跪在地上说,是母亲的灯就亮着,不是的就熄掉。结果只有一盏灯亮着,而这亮着的就是朱元璋母亲的坟茔。后来这“亮灯”的风俗逐渐盛行起来,人们用这种风俗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当我站起来往南边看时,罗家的坟地早已灯火通明,鞭炮在空中炸响,烟花在上空燃放。孤寂荒凉了一年的坟地风光起来了。

从山上下来,我看见途中到处是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站在山脚下看山上,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灯,一片片,一串串,一簇簇,好像天上闪烁的星星。耳畔鞭炮声声,眼前烟花朵朵。也许只有在这时,人们才真正感到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什么是发自心底的欢快。也只有这一天,小孩一个人走在坟地什么也不害怕。

刚走到家门口,陪母亲给水神送灯。母亲手里拿着水瓢,里面装着开水拌着的米饭。在池塘边插上竹签,罩上灯罩,点上蜡烛,然后开始烧纸。母亲将饭撒在水边,嘴里祷告着:希望水鬼吃了我们的饭,花了我们的纸钱后,不再打扰我们家的孩子,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回到家,各屋的灯也亮了起来。贫穷的年代,每每因读书熬油亮,父母催促早睡,但元宵节破例,一夜灯火通明。连鸡埘、猪圈、牛栏也都灯火通明。

天还没黑,母亲已经捏了很多“小面人”,有小鸡、小鸭、小猪、小牛等,普通的面团,在母亲的手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然后在小面人的中间放上上蜡烛。夜里送到放在鸡埘、猪圈、牛栏里。到了夜晚,那里也成了一片辉煌的世界。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灯。给祖坟送灯回到家后,同村的孩子们成群结队,拿着各家自制的灯笼出来玩,挨家串户。我记忆中灯笼有各式各样的,有兔子灯,在地下拉着走,打灯笼的孩子,跑快点,那灯笼就像奔跑的兔子;有飞机灯,要竹竿举着,看着灯笼,能想象到飞机飞翔的身姿;还有八方灯,四面画满了花朵,俨然将春天画在灯笼上。我记得最快乐的一次玩灯笼,几十个孩子手举灯笼,站在池塘边,看水中的倒影。地上水中,水中地上,已经分不清了。

夜渐渐深了,天上也挂着一盏明亮的灯笼,给整个大地照得明晃晃的。房顶啊,屋后的柳树啊,山野里的坟地啊,都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银纱。“月亮走,俺也走,俺给月亮背挎篓,挎篓装着一碗油,姊妹三个都梳头……”不知是谁唱起了歌谣,那“灯笼”好像知道人间孩子们的欢乐,对着孩子们笑。

作者简介

赵思芳,女,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高级教师,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大河报》、《华文月刊》、《中华美文》、《核桃源》和东方散文平台、大型网站等。

愿守着一块文字的田园,在有限的生命里辛勤耕耘。

丝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