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8 油画般的欧洲历史 --读《西方帝国简史--欧洲人的文明之旅》

 读书当玩 2020-08-08

英国人安东尼·帕戈登的《西方帝国简史--欧洲人的文明之旅》由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读过已经半个月了,回头再想想,只留得些许的画面感,那些历史中变化着的版图与人物,如烟如幻,真的记不得什么真切的东东了。

重新的翻开书,书中的内容从遗忘曲线中突显,又有点印象了。这让人,特别不是专门学习历史的人,生出“历史是用来遗忘”的感觉。同时,也以为历史无不从现实逆溯而上,从时间与空间的画面上看,西方的历史在变化中,有了油画般的意味,只能最后的几笔,定型在“艺术”的画面上了。

揭开最后的一层画面,从层叠交叉的色彩与笔触中,再去寻找历史的过去,不仅要有耐心与细心,而且得怀客观之心,犹如小心翼翼的揭秘达芬奇密码与蒙娜丽莎的面纱。

《西方帝国简史--欧洲人的文明之旅》分十章,依次为“首位世界征服者”;“罗马帝国”;“普世帝国”;“征服海洋”;“传播福音”;“伊比利亚世界的衰落”;“自由帝国,贸易帝国”;“奴隶制度”;“终极边疆”;“帝国、种族、国家”。

沿着历史的线路回顾,欧洲人的文明之旅,总的线条除了各国各地各族人的利益纷争外,有一个文明之争,与传播文明之争。用形象的话说,用我的鲜亮的色彩去覆盖你的晦暗的颜色,并理想化的想使之长期定型。

作为首位世界的征服者亚历山大,一直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开创了欧洲的哲学。哲学,就是强者脑海中文明的鲜亮色彩,他要以征服的姿态,在原有的版图上创造新的版图,并留下历史的足迹。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最完美的理想国度,是兼具民主制与贵族制及君主制的混合体。但他也知道,这样的理想国度,只存在想象中。

为什么?因为全部人的智慧水平,抽象不到亚里士多德的理解高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更是会拖哲学思想与理想社会的后腿。所以说,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时常会让拖着历史跑的伟大人物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卑贱者最聪明,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只是群众的一面。另一面,群众时常只是智慧的精英发动激情运动的大海波澜,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内里无法与外观做到表里如一,且特容易被分化与诱利,变成不同利益集团起飞的翅膀。

一个利益集团与另一个利益集团,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争夺与战争,无不需要举着一面精神的旗帜。这个精神的旗帜,以传播普世文明为外衣,弱肉强食,且战且契谈,且战且融合,渐渐的达到平衡。

好比欧洲好长一段时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都是作为诸侯,运用自己的地位,维持各个不同政治势力之间不易的和平。当时的皇帝,用欧洲自己人的话说:只能算是“相同地位中的第一人”。

相对西方的文明覆盖,中国的文明却强调“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并不恣意的去覆盖别人的文明。在西方占据海洋霸权后,一位叫库克的船长从地图上知道中国明朝郑和当时的船有400英尺长,进行了七次航海事业,横跨南海与印度洋,对比自己的100多英尺的船,无不惊讶!

而当欧洲的文明覆盖到美洲“新大陆”时,他们的文明对印第安人来说,就显得具有野兽般的张牙舞爪了。“1544年,色波佛达用拉丁文写了一篇对话录,要为西班牙对抗印第安人的‘战争’辩护。他的大部分论点隐含在下述的印第安形象中:印第安人是低于人类的生物,他们肮脏、无知、‘像是眼睛永远盯着地上的猪’、淫乱、崇拜偶像,还有热衷乱伦、食人、以人献祭等反自然习俗。”(P87)因此,欧洲人除了大肆杀戮,横扫印第安人八百里,还时常拿印第安俘虏作活靶子,根本不当人看。

美国,如今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滋生出以欧洲文明为主体的所谓自由民主的文明。作为油画中鲜亮的一笔,最后会在历史中,被后面的哪一笔所遮盖呢?

           2018年9月17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