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红楼 我的梦

 文侯读书 2020-08-08

央视《朗读者》422日的节目中,一直以主持人身份出现的董卿华丽变身成一个“朗读者”。她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段《红楼梦》中“宝黛初见”的片段。婉转动听的声音,顾盼含情的眉目,再次将我带到了青埂峰下、大观园中,将我带进了我的《红楼》、我的“梦”。

          ------题记

打开尘封的记忆大门,与《红楼梦》的结缘大约始于小学四年级。不知何时,家中多了一套“四大名著”。这对当时课外读物极度匮乏的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匆匆翻阅一遍之后,其它三本都被我束之高阁,只有这沁人心脾的《石头记》久久地占据在我的案头,慢慢地融入了我的生活。不记得有多少次,假装温习功课,把它偷偷地压在作业本下;不记得有多少次,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到忘却时间。结果可想而知,在爸妈一次次的忍无可忍之下,它惨遭没收、封存!

高中,我被繁重的学业压得透不过气来,《红楼梦》也渐渐地淡出了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说,我们要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恍然发现,《红楼梦》其实你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底,其实你从未走远。于是,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前预习,我用了整整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将“林黛玉行踪路线图”画得精美无比,第二天被老师向全班展示。课上我表现得十分出彩,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侃侃而谈。全班同学都向我投来赞许、惊讶的目光。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这只平时默默无闻的“丑小鸭”,瞬间变成了光彩照人的“白天鹅”,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与自信。课后,我甚至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登上讲台,向我的学生展示《红楼梦》的魅力。没想到,这一梦想,多年以后竟然成真。

其实,回想当日让我津津乐道、欲罢不能的不过是美景、美人、美食,以及少男少女纯真的情感。其中的人生况味、人情练达,是半点也没有体会出来,实在是幼稚得很,浅薄得很。但这至少种下了一棵热爱的种子,它会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在今后的日子里,在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下,它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大学,阴差阳错进了中文系,仿佛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我一头扎进了图书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新证》《红楼梦人物论》《红楼梦论稿》……一本接一本,读得昏天黑地,感觉齿颊留香,当真“三月不知肉味”。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本凝聚着曹雪芹一生心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著是那么的博大精深,它是永远也说不尽的“红学“。

然而,我又有了新的困惑,贾府“堂上珠玑昭日月,门前黼黻焕烟霞”的轩昂壮丽,大观园中“怡红快绿”“有凤来仪”的精致华贵,我实在是想象不出。电视剧的情景再现无法让我身临其境,到底让人心不甘、意难足。冥思苦想、茅塞顿开,于是在一个春日微雨的下午,我来到了同样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孔府。徜徉于亭台轩阁、游廊水榭,恍惚间眼前满是衣香鬓影,耳边响起环佩叮咚。佳人才子吟诗作赋、簪花烹酒……“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梦醒时分,已是薄暮黄昏。

岁月匆匆,恍然一梦三十年,如今的我执教高中语文已有十六年,初登讲台的兴奋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繁琐与机械中消磨殆尽。然而每到高一下学期,每到这个紫藤花盛放的季节,沉静如湖水的心还是会如约而至地泛起层层涟漪。因为我知道,那篇《林黛玉进贾府》在散发着墨香的课本中静静地等待着我。它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最美好、纯真的记忆,它能够让我引领着我的学生们暂时躲开这尘世的繁杂与喧嚣,沉醉其中,做一回“红楼梦中人”。

2017年5月13日,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去世十周年了,想起卷首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读者“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这是为人的一份无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这是宝黛命中的爱断情长。都说读不尽的《红楼梦》;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的儿女情长;往深了读,这是一个时代的盛衰兴亡。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总会不禁感叹——“真有味道!”。这味道浸润到心里,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

愿做周汝昌,愿做一个“解味道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