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你想被砖头砸几次?

 文侯读书 2020-08-08


和学生们学习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正是中午最饿的时候。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课堂结束之时,学生用掌声向钱钟书先生致敬,我作为讲课的老师,虽未得果腹之食物,也叨钱先生之光,飘飘然出了教室,腹如果然。
《谈中国诗》,是1945年在上海,钱钟书对美国人的一篇讲演。钱先生旁征博引,谈了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富于暗示的特点,也讲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因为是从比较文学角度,钱先生博闻强识,阐释一个问题的同时,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诗篇。他告诉当时的美国人,也告诉现在的我们,不应谈中西本位文化,“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文章写得轻松俏皮,学生读来掩卷而笑,不是让人仰之弥高的学术口吻,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和趣味。学有所得,为文章鼓掌,这是首次。
当然,我认为文章钱钟书当要感谢自己老师,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把文章讲出趣味,学生当要感谢我。所以掌声是送给所有师生的。这种关系当是教书,也是育人的美好境界。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画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据汪曾祺回忆,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楚辞》时,每次上课之前总会颇为动情地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熟读《离骚》,痛饮酒,方为真名士”。这时,他还会点燃一支烟,学生有吸烟的也可上前“借火”。

多么和谐可爱的师生,这与张良圯上受书、蔡邕倒履迎粲、杨时程门立雪,一样的和谐可爱。

为师者尊,为生者敬,师生方其乐融融。

然刚过去的10月末,走出“一门三苏”的四川眉山仁寿县,出了件小事情。一个15岁的学生因对老师的日常教育不满,拿砖头猛砸老师十数次。斯文扫地,其惨何如!

上完钱钟书这一课,我于二楼俯瞰,见到花坛里一块残砖,想起这件惨事。钱先生在世,若以此残砖做一篇文,必言砖如中国诗之短小精悍,亦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眉山之砖,泰山之砖,一也;四川老师得砖之砸,山东老师,全国老师,脑后必然阴风阵阵!

此风乍起,师道不存!

回办公室坐下,桌上《春秋》为风而开,一叶莹然在目。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春秋,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