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猛金刀记》入手,探析王猛历史地位不比诸葛武侯的内因

 瓜子心 2020-08-08

自从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以来,中国土地尤其是北方大地一直处在战乱之中,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不停入寇中原,致使中原百姓民不聊生,地区发展远远逊色于南方的东晋地区。直到前秦的苻坚大帝消灭了燕,平定统一了北方,中原地区才真正迎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

这些成就都与苻坚任命王猛成为城乡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王猛才是前秦政权走向鼎盛的关键人物。苻坚也将自己与王猛的关系比作刘备与诸葛亮,认为王猛有不下于诸葛武侯的才能,但是在历史评价上,王猛却远不如诸葛亮,这其中可能与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

成都武侯祠

故借此机会,我们从王猛陷害慕容垂的金刀计入手,分析王猛与诸葛亮的几点异同,探究其历史地位较低的原因。

引言

王猛作为东晋名臣,在文治武功方面均颇有建树。政治上他促进民族融合,澄清吏治,任用贤能,军事方面他也是攻灭慕容燕的头号功臣。与诸葛亮不同,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轶事,也没有文学作品的演绎,唯一留作他人谈资的是他设计陷害前秦大将慕容垂的金刀计。

他提议自己与慕容垂之子慕容令一起伐燕,出征之前他设宴告别慕容垂,席间王猛与慕容垂觥筹交错,酒意渐浓之际,王猛提出让慕容垂交给自己一件信物,来让自己出征的时候可以睹物思人。慕容垂当即解下自己的金刀,交给王猛。之后王猛用金刀哄骗慕容令叛逃燕国,陷害慕容垂谋反。

《资治通鉴》记载:“将行,造慕容垂饮酒,从容谓曰:‘今当远别,卿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垂脱佩刀赠之。”

慕容垂重返燕地

虽然苻坚后来赦免了慕容垂,但是依然让慕容垂对前秦政府有了恨意。从金刀计也可以看出王猛的心机权谋以及不择手段的做事方式,这与诸葛亮的行为方式大相径庭,但我想这更多是因为他们所属的时代环境不同所致。下面我将从他们的政治抱负及后世解读角度来分析他们口碑不一的原因。

王猛择主之标准及其政治目标

与诸葛亮一样,王猛年轻时并不急于出仕,而是一直在等待合适的主公人选。在桓温北伐驻军灞上之时,王猛曾经去拜见过这位东晋的实际掌权人。但是当时他并没有选择跟随桓温一起回到东晋,为司马氏效忠,很有可能是因为桓温的北伐本就是私人行动,从东晋政府的态度之中,他并没有看到光复祖国的理想,对东晋比较失望。

前秦丞相王猛像

苻坚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深受汉学影响,而且以晋朝旧臣自居。对待人民也是提倡民族融合,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且心胸宽大,好施仁政,这样的君主正式王猛苦苦等待的明君。之后他响应苻坚的召见,前往前秦都城面见苻坚,两人相见恨晚,感觉对方就是自己最需要的人。

《晋书》记载:“坚因婆楼以招猛,一见如旧友;语及时事,坚大悦,自谓如玄德之遇孔明也。”

由此可见王猛的政治理想是要辅佐明君统一中国,而不是服侍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而且对于君主的品格和政治理想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他的政治理想,还是深受两汉时儒家影响,以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福祉为己任,在那个枭雄并起的年代,实属难得。

苻坚领兵征战

对比诸葛亮,两人的政治理想都属高远,但因为诸葛亮一心光复汉室,而汉朝为中华正统,王猛一心辅佐苻坚,即使苻坚雄才大略,心怀天下,但终究是外族领袖。这也让王猛的政治理想在正确性上稍逊于诸葛亮,但晋朝本就得国不正,又主动放弃中原人民,因此苻坚采用不是自己叛晋,而是晋朝背叛自己的言论,抛开民族性不谈,王猛已经做了最好的选择,他与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其实并无二致。

《晋书》记载:“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托命。既已事人,安可改节!吾束脩自立,涉赵历燕,未尝易志,君何匆匆相谓降乎!’”

王猛的权术及其对待权力的态度

王猛自担任前秦丞相之后,贬谪,诛杀了不少行为不端的氐羌贵族,在苻坚的支持下很快获得了极大的权力。而且在朝中或者行军途中,他对于同行将领也并非完全信任,经常利用自己的小手段测试将军的忠诚。这就给人留下了王猛会对于政治地位孜孜以求,又善用权术排除,打击异己的形象。

《晋书》记载:“遣将军徐成战燕军,期以日中,及昏而返,猛将斩之。邓羌固请曰:‘成,羌部将也,愿与效战以赎罪。’猛弗许。羌怒,还营,严鼓勒兵,将攻猛。猛赦之,羌诣猛谢。猛执其手曰:‘吾试将军尔,将军于部将尚而,况国家乎!’”

加上王猛使用金刀计陷害慕容垂故事,让王猛精于权谋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与比起诸葛亮以个人道德以及能力服众的形象截然不同,也使得王猛的风评差于诸葛亮。

前秦灭燕

但是我们要知道两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王猛仕官于一个外族政权,一个人仅仅依靠完美的道德品质或者丰富的学识是难以服众的。必须要用雷霆手段让这些外族贵族们知道对抗自己的下场,否则便难以推行自己的政策。而且两晋时期,将领们反叛敌营是很常见的事情,作为行军的总指挥,对手下的部将保持怀疑的态度还是十分必要的。

每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是需要权力支持的,评判他是否利欲熏心的标准是看他拥有权力之后做了什么。王猛在出任前秦丞相之后,励精图治,将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原地区治理地井井有条,让人民重新回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之中。

《晋书》记载:“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戈,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

他还坚持国家法制建设,用以监管王公大臣们的权力,王猛在对待违法之人时,更是因为铁面无私而被称为酷吏。可见他只想拥有权力来做事,而不是贪图权力本身的虚荣,用权谋家来形容王猛实在是言重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滑、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

后世评价之偏颇

王猛作为五胡之名臣,本无立传之先例,但是李世民要求房玄龄等人修晋书的时候同时记载北方诸多政权地人事,王猛才得到入正史的机会。在宋朝建武庙的时候,王猛也位列七十二子中,虽然不比位列十哲的诸葛亮,但是依然被人认可。

但是随着两宋在一系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不断失利之后,两宋的文人学者们开始摒弃五代时的浮华文风,励志图强。为了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为了营造更好的战争氛围,北宋学者们开始强调“华夷之辩”,呼吁两宋人民觉醒民族意识,积极与北方辽国对抗。

苏轼曰:“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北宋文豪苏轼像

随着这种文化氛围不断传播,曾经为少数民族仕官而与汉族政权对抗的将领,官员们也成为了文人们批驳的对象,王猛自然包括其中。而且随着民族情绪的不断积累,终于民间也开始对这些曾经的英雄人物抱有偏见。比起鞠躬尽瘁维护中华正统的诸葛武侯,王猛无论在民间还是文人的眼里,已经绝无可能与之相比了。

但是两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东晋时完全不同,辽、金政权都认为自己民族的人比汉族人民高贵,甚至有屠杀汉族人民的行为,为这种政权效力的汉人着实可恶。但是东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苻坚治下的前秦,是十分尊重汉族文化的,并且对待自己的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时,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要远远好于西晋统治时期,为他效力的王猛自然不应枉收苛责,毕竟他的目的依然是为了自己的同胞过上更好的生活,自己热爱的河山能远离战火纷争。

评价

王猛与苻坚君臣惺惺相惜,励精图治,一道开创了两晋时期北方中国最繁盛的时期。在那个乱世之中,他们依然心系人民疾苦,并且反对盛行的黄老之学,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使整个国家走上正轨。这样的政治理想与他们的行为堪称难得。

王猛虽然偶有使用权术,乃至阴谋来达成自己目标的时候,但是那也是为时代所迫,即使被后人诟病不已的金刀计,也是为了防止苻坚因为“妇人之仁”而丢掉江山,毕竟他相信只有苻坚能够完成平定乱世,然后善待百姓,而不是像其他枭雄一般鱼肉百姓。

固然诸葛亮的个人道德以及政治追求都十分令人佩服神往,但是英年早逝的王猛也有着不遑多让的气质与品格,苻坚将他与武侯相比并非完全过誉,正视历史之后,我们应该感慨其沧海横流之际的英雄本色。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纲鉴易知录》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