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入手,探析王莽改制破灭的根源

 瓜子心 2020-08-08

纵观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东方的新文化运动,每一次变革都需要找到理论基础或是改革的支撑点,同时以“新文化、新理念和新思想”为奠基在当权者与被压迫者间广泛传播,形成舆论效应,并以此来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突破口。

正如西汉末年各阶层矛盾达到了最大化,现有的体系解决不了混乱的局面,二百多年的西汉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然24岁的王莽和刘歆(刘向的儿子)却希望在现有“今文经学”的对立面“古文经学”中找到一条出路,挽救即将崩溃的西汉王朝。

王莽

引言

西汉末年,孝元皇后王政君的王氏外戚权倾朝野,皇权旁落在大司马王凤、王商和王根的手中,其王氏权贵骄横跋扈,视他人性命如同儿戏。唯独王氏权贵中的王莽是一例外,为人谦恭、作风严谨、宽以待人,以此获得了从朝堂到民间人民的赞誉,名声甚至盖过了伯父王凤。

公元前二十二年,由于王莽的人格魅力和王氏外戚的身份,24岁的王莽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王莽借此机会认识了在天禄阁校理图书的刘歆,两个人年纪相仿,志同道合。而刘歆在父亲刘向的引导下接触了大量的皇家藏书,并发现秦及其之前非官方认证的古文经学(皇家认可并使用的官学称之为“今文经学”,相反不被作为皇家认证的称之为“古文经学”)有充满了生命力。

随后,刘歆和王莽发现今文经学存在的弊端,它垄断了整个官学,成为统治者压迫和敛财的手段,没有丝毫生机可言。于是,刘歆和王莽有了一个共通的梦想,希望通过古文经学来代替今文经学,解决当下刻不容缓的局面。

古文经学的舆论基础

天有不测风云,汉哀帝继位,丁、傅外戚掌权,王氏家族受到打击,王莽被免去大司马职位,回到新都。王莽专心研究古文经学,尤其是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因为周礼给了王莽无限的可能性,也是王莽和刘歆共同的梦想和前进的动力。

古文经学

在周礼制度的影响下,王莽渴望奴婢们拥有同等的权利、地位及其同等的尊重。恰巧王获杀死奴婢,在封建制度下,奴婢的生命如同草芥,不值得一提。但是,王莽却认为人人平等,奴婢的生命与我们一样珍贵和受到尊重。在王莽多次逼迫下,次子王获自杀。

王莽为了奴婢逼死次子,得到了周围,乃至整个官员的赞誉,将王莽视为圣人。在王莽的行为感召下,人们看到了王莽的古文经学下的美好景象,人人平等、备受尊重、路不拾遗等。

作为这个结果,普通百姓和朝中大臣都上书汉哀帝再次任命王莽,无奈下王莽被回复职位,继续担任大司马职位。王莽支持下的古文经学得到了大量的拥护者,王莽改革的趋势势如破竹赞同。

舆论的传播比尖刀还厉害,王莽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绝后,甚至朝中大臣们集体上书要求给王莽“加九锡”。人们每天讨论王莽古文经学中的西周礼制,同时大力支持王莽去实践,在西汉开括出一个“大同”社会的局面。

新朝建立,王莽改制

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汉宣帝玄孙刘婴(孺子婴)禅让给王莽,新朝建立。以恢复西周制度,崇尚古文经学治国的王莽,成为了新朝的最高统治者,王莽的内心更加的坚定,西周制度将在自己的改革中出现。

1、王田制

每个朝代的建立,为了深得民心,解决的第一要务即是让百姓家里有田,手里有粮。这个就是老百姓日日期盼的美好生活,也是从封建时代到新中国成立所有底层人民的共同心声。

王田即是全国的田都为国家所用,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到百姓的手里,田地不能买卖,与权贵们天地私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王田制的提出,深入人心,得到了百姓的响应。

可以说王田制让新朝流离失所的人,无田可种的人有活干,有生存下来的希望,同时对荒芜的天,被官商霸占的田能更大限度的利用,何乐而不为呢?但是,王田制虽然深得底层百姓的人心,但是却威胁甚至直接隔断了诸侯、外戚、权臣、富豪们的集体利益,导致在实施中落实不下去,勉强的落地后却得不到理想中的效果。百姓辛辛苦苦耕种田地,粮食却不在自己手中,而权贵者们没有了土地心中不满,土地的问题没有解决,底层和官商们的相互矛盾凸显了出现。

2、奴婢私属化

早期奴婢如同商品,双方商量好后可以直接买卖或是交换,存在了严重的等级之分和人权的侵犯与不尊重。这一点与古文经学有违背,王莽作为古文经学的理论者和实践者,是坚决不能融合的,王获的死是最好的证明。

和王田制一样,奴婢私属化得到了底层人民,尤其是伴着奴婢角色的人群大力支持。奴婢私属在短时间内确实看到了希望,然从奴婢中牟取利益者结合当权者官僚们一起抵制奴婢私属化制度。王莽看不到问题,奴婢本身没有发言权,导致奴婢私属不能长时间进行下去,最后也以失败结束。

新朝泉币

3、币制改革

王莽新朝发布的货币种类繁多,如五铢钱、大泉、兵泉、货泉等等。有史料记载,王莽继位后频繁的改货币,前后一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货币有几十种之多,大多的货币都是以劣质的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

由于新发布的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货币改革的期间,导致物价飞涨,经济出现了混乱。我们可想而知,王莽的货币改变很快,在流通过程中百姓还没有完全的适应这个货币,结果又被另一种货币取代了。

可见,王莽币制的改革也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集中体现在:

其一:货币更新快,百姓适应不过来;

其二:货币质量低,无信誉可言;

其三:货币导致物价飞涨,百姓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利民。

王莽的理想是很好的,为百姓考虑,但是在实施中没有将百姓的利益和实惠让在第一位置,导致百姓承受了高昂的物价,造成人心不稳等等。

4、五均六筦政策

“五均”即由政府同意物价,平衡市场供应,同时王莽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以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控市场等等。

“六筦”即直接由国家接管,六项重要的经济事业,其中包括:酒、盐、铁器由国家专营,由中央政府统一铸币,经营水中的资源,国家收税等等。

想象中的“五均六筦”制度是好的,人性化的,但是在实施中一样遭到了打扰或是成为了某一些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比如在“五均”中虽然控制了物价暴涨,但是商人和官僚们直接勾结,导致物价不稳定,敛取了大量的钱财,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同时“六筦”政策的实施的结果却是养肥了主管官员,财政没有丝毫的增加,百姓却食不果腹。而正当的商人,手工业者在官营体制下没有立足之地。

无疑在五均六筦政策上,没有看到丝毫的效果,却导致养肥了官僚和主管官员,压制了正常的小本经济,百姓在此次改革中再一次被压迫,对王莽口中的古文经学的憧憬失望了。

新朝货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看似合理的改革政策次次失败呢?我们现在集中分析一下。

  • 自上而下的改革

新朝在王莽的改制下主要体现在四种,这些都属于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底层百姓的生活、人格等出发,希望西周的制度在新朝建立并兴起。结果我们看到了,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改制没有具体化,细节化,犹如一个浮萍在水中,不能扎根。这些政策当初的支持者没有看到古文经学中的理想王国,却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劳苦。

难道是古文经学错误了吗?还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呢?自上而下的改革,威胁了官僚们、商人们的利益,导致都不能进行下去。同时底层人们没有发生的机会,发对质疑的人却越来越多,结果王莽古今经学的雏形就这样夭折了。

  • 新朝严峻的人口问题

在改革中,新朝出现了新的问题,而王莽没有实质性的解决。如西汉人口在最初了1000多万,等到了新朝却达到了5000多万,人口的急速增加,更多的人处于流离失所中,到处都是流民,导致整个新朝混乱,加剧了新朝的不稳定。面对大量的流民,王莽是如何解决的呢?

史料记载王莽的解决措施:凡是无业的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组织强迫劳役,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虽然这项政策是站在流民的基础上考虑的,充满了善意和理想,然而却根本没有办法去实施。

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流民的问题,王莽将目光投向了西边的青海湖,颁布了五十条法令强制移民,流民、罪犯们都被迫来到青海湖。新朝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唯独没有西海郡,王莽直接将青海湖更改为西海郡。

  • 王莽挑起边境争端

王莽一味的效仿西周制度,却将原本臣服于西汉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玺”;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各族因此拒绝臣服新朝。

王莽的这一举措导致了匈奴、高句丽、西域等不满,纷纷进攻新朝边境,边境的人们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导致家破人亡。

王莽的几次改革均夭折,人民和当初的支持者也看不到丝毫的希望,官僚和商贾们在改革中一次次利益受到挑战,百姓更是痛不欲生,新朝随时有覆灭的风险。

《汉书》记载: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在地皇四年(公元23年)秋九月二十三日,刘玄带领的更始军攻入长安,历经15年的新朝破灭,王莽的改革也在失败中不再被人提及,甚至遭到了唾弃,被班固冠以“篡汉”的称号。

见于班固《汉书》记载: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盗之祸。

更始军攻长安

王莽新朝破灭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变革有很多,有失败和成功之分,在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未得到底层百姓的力量

都说人民群众有力量,虽然王莽改制直接受利的是底层人民百姓,但是王莽在改制中却没有站在这些人之中,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看似这个问题不大,但是在遇到改革受阻时四周都是反对的声音,却没有一个支持的举动,尤其是来自底层人民的发声。

上层的统治者及其当权者,王莽的改制无疑对在他们的手中拿走利益,他们除了干扰就是在反抗。可见,在改制中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者是不行的,再好的改革也不会有所成功。

二、细节存在问题

改革是一种大的变动,失败率很高,尤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及其是不是会发生意外的变故等,这些都需要考虑在内。在王莽币制改革中,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货币种类繁多,“朝令夕改”导致的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细节上没有处理好,遇到问题时没有考虑到问题的本质因素,没有及时的解决。王莽的改制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却只想到改制,没有考虑改制下存在的客观问题。

三、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对抗

王莽的失败是可以预料到了,因为王莽古今文学只是理论,在封建社会这个大染缸下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也就是说王莽是一个人在和整个新朝的官员、底层人民在斗争,人们只想到王莽提出来的古今文学的美好,却不知道什么是古文经学,古文经学实施中的重重助力等等。

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难改变的,何况王莽想用个人的力量和整个新朝力量相争取,想对整个固执的封建制度相对抗,这个在短时间内是行不通的。只能说那个时候的周朝礼制是天方夜谭,可望而不可求。

王莽岭

评价

史学家班固把王莽定义为“篡汉”的国贼,以至于历来的史学家们都借此评价王莽。但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莽改制是失败了,导致了民不聊生,激起官民的不满。但是,哪一个朝代在兴起和毁灭中不都是这样度过的吗?在这些问题上,个人认为这是正常,可以理解的。

有谁注意到,王莽虽然通过禅让得到了末年的西汉,建立了新朝,当了皇帝。但是,王莽从做皇帝和在更始军中死去,想到了都是古文经学下的改革,都是从底层人民最基本的利益出发,是一个真正想去打造社会制度的实践者。然后,王莽的西周制度却不被人认同,遭到世人的诋毁。

故有史书《申议天地分祭疏》有云:用《周礼》误天下者,王莽、刘歆、苏绰、王安石也。

可见,有理想的实践者,在改革过程中都会经历质疑、失败、冷落和孤独,甚至是诋毁。虽然王莽失败了,但是他是在用自己的理想与封建的制度对抗中失败,在周围人甚至是整个新朝人民不解中失败。

这也是为什么世人都说王莽是一个穿越者的主要原因,可见,王莽败给了传统的封建制度。以上都是自己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同见解者,我们都可以交流。了解历史,了解封建制度,从熟悉王莽改制开始!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申议天地分祭疏》、《汉书》、《周礼》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