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物质文化|戏曲、小说,明初为何对文化创意强加限制?

 瓜子心 2020-08-08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小说和戏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官方提倡和推崇的艺术形式不同,小说和戏曲许多是由普通的百姓创作出来的,其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大众,其内容也是更加贴合社会大众的喜好和需求的。

一个社会要创造出优秀的小说和戏曲,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涌现的时代一般都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时代,当统治者对社会施加严厉的管制时,一般也很难涌现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

明代恰好是一个兼具严厉管制与自由自由的时代。在明代建立的初期,特别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朝廷对于社会的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而到了明代的中期之后,朝廷对于社会的管制则逐渐放松。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的小说和戏曲创作开始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好作品。相反,在明代的初期,虽然社会上同样有小说和戏曲作品出现,但其数量和水平都远远不如明代的中后期。

本文所要介绍的并非是明代中后期文学创作的繁盛时期,而是要介绍明初文学创作相对凋零的时期。通过介绍,读者们可以了解是何种因素导致了明初对于文学艺术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明清

明初对文学艺术的限制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如小说、戏曲等形式的文学艺术是一种消遣、娱乐的绝佳手段。今天的我们在业余时间里喜欢看看小说、看看电视剧,当时的人们也同样喜欢在业余时间看看小说,戏曲则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原始形式的电视剧。如果对小说、戏曲严加限制的话,实际上便是对百姓们的业余生活进行了限制,使得当时百姓本就不太丰富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乏味。那么,明初为何要对小说、戏曲等严加限制呢?

在讲明初之前,我们先要讲一讲元末。元末对于社会的管制实际上是相当松弛的,也正是因为社会管制松弛,加之元末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使得元末的社会呈现出一种追求奢靡的气氛。这种奢靡一方面体现为在物质上追求享受,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在精神上追求娱乐,而这种精神上对于娱乐的追求也就造就了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与兴盛。

元末时期四处动乱

对于奢靡的追求本来并没有什么大过错,但元末社会对于奢靡的追求是建立在经济凋敝的基础上的,这就使得当时绝大多数的百姓生活困苦,而仅仅只有社会中上层的一小撮人能够享受到富足的生活。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对于元末的这种现象是相当不满的,他本人在童年和青年时期也可以说是这种经济凋敝的受害者。因此,朱元璋力图要恢复经济、重塑整个社会的风气。

而朱元璋恢复经济、重塑社会风气的方法便是在经济上控制商业经营、恢复农业与手工业为主导的传统自然经济体系,同时对于社会思潮严加管控,其中就包括限制小说与戏曲等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

明朝经济的发展

朱元璋认为,小说与戏曲只会使得民众养成游手好闲的习性,同时,这些小说与戏曲常常以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主角,这让朱元璋这个新皇帝感觉很不舒服。因此,朱元璋针对这种现象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如:

"严禁教坊司及天下乐人,毋得以古先圣贤、明王、忠臣、义士为游戏,违者罪之。"

"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作买卖的发边远充军。"

明初政府对于社会的管控相当严格,其刑罚也是相当之重,李光地在《榕村语录》中对此就有相关的记载:

《榕村语录》

"元时人多横舞酣歌,不事生产。明太祖于中街立高楼,令卒侦望其上,闻有弦管、饮博者,即缚至倒悬楼上,饮水三日而死。"

可见,朱元璋是下定决心要整治社会风气的。然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朱元璋虽然严厉禁止社会大众观赏戏曲和阅读小说,但他自己以及宫中之人却是喜欢看戏的。朱元璋曾说过:

"五经、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羞百味,富贵家其可缺耶?"

明朝戏曲

他认为,戏曲对于富贵之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在宫廷之中、庆典之中都是会进行戏剧表演的。并且据时人所说,朱元璋本人对于戏曲、说书等艺术形式还相当喜爱,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戏曲和小说的限制并非由于他的个人好恶,而是出于整顿社会风气的需要。

明初戏曲和小说的小规模发展

朱元璋对于戏曲和小说的态度令人感到矛盾,但正是由于朱元璋个人对于戏曲和小说的喜爱,使得戏曲和小说等艺术形式虽然受到限制,但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洪武三十年所最终确定的《大明律》中,朱元璋对于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只要不触犯明令禁止的题材,其他的题词都是可以进行创作和表演的:

《大明律》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随着朝廷对于禁令的放松以及明初经济的恢复,小说和戏曲等形式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复兴。比如,在北京、南京以及江浙地区,戏曲和小说开始重新流行和发展。当时在北京上演的主要称作"北戏",而在江浙地区以及南京等地流行的则被称为"南戏",两者各有特色。

"北戏"表演特色

同时,小说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当时在江南和北方地区开始流行以历史故事和道德说教为内容的小说,甚至还出现了描写男女之间情感的小说。戏曲和小说不仅在民间重新流行,甚至还影响到了宫廷,正德元年一位官员的上书中便提到了皇帝沉迷于戏曲的事实:

"臣等伏睹近岁以来朝政日非,号令欠当。自入秋来视朝渐晩,仰窥圣容日渐清秽,皆言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刘瑾、丘聚等制造巧伪,淫荡上心。或击球走马,或放鹰逐犬,或俳优杂剧错陈于前,或导万乘之尊与外人交易。狎昵狎亵,无复礼体。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劳耗精神,亏损志德。"

南戏表演特色

当然,虽然当时戏曲和小说在一些地区重新得到了流行和发展,但在官员之中仍然对这种现象十分警惕,许多上层人士对这种现象都持批评的态度,认为这类小说和戏曲不仅会侵蚀寻常百姓的心灵,更会影响军人、士子、官员等人的心灵,进而使得整个国家变得虚浮。因此,当时有许多官员上书直谏,希望皇帝能够重新严厉管控,防止社会风气因此受到影响。

明初戏曲和小说的特点

总的来说,明初的戏曲和小说的发展仍然是受到限制的,这也就决定了明初的戏曲和小说的发展是初步的,其仍未得到真正全面且快速的发展。具体来说,明初所创作的戏曲和小说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祁阳戏曲

首先,在创作所使用的文字上,明初的戏曲和小说仍然是以文言文为主,白话文还比较少被使用。这一点之所以会限制戏曲和小说的发展,是因为民间的普通百姓大多并不具备太好的文学素养,通篇的文言并不会引起百姓的兴趣,许多百姓可能也读不通文言,因此,这样的写作语言并不利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与发展。只有在广泛地使用了百姓都能看得懂的白话文之后,明代的戏曲和小说才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当然,这是明代中叶之后的事情了。

其次,在所描写的内容上,虽然出现了前文所说的关于男女感情的题材,但明初的戏曲和小说的主要还是关于道德礼教以及历史、神道等内容的。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偏向于说理和说教,主要反映的是统治阶层要求民众恪守封建礼教的愿望,很难真正引起民众的广泛兴趣,这实际上也是不利于戏曲和小说的发展与传播的。只有当内容广泛且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之后,戏曲和小说才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

明代小说

当然,这两个特点在明代中叶之后人们所创作的小说和戏曲中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和戏曲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结语

明代初期的小说和戏曲发展得并不充分,与明代中叶之后的小说与戏曲发展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这种发展的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其所使用的语言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所描写的内容上。

明初的小说和戏曲之所以发展的不充分,重要原因便是明初对于民间小说和戏曲发展的管制。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不利,因此严加禁止,这当然就阻碍了小说和戏曲的发展。

在受到管制的情况下,明初的小说和戏曲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流行。随着明代中叶之后社会管制的放松,小说和戏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也就促使了明代中叶之后大量受到欢迎的小说和戏曲作品的涌现。

参考资料:《明史》、《榕村语录》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