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一个最厉害的家族是如何兴起的

 我的书海601 2020-08-09

与朋友一起去平江路的探花府吃饭。突然对这个探花郎感兴趣,进而又对不远处的状元博物馆产生兴趣。其实这两个人是兄弟,探花是大哥家的儿子,名叫潘世璜。状元是三弟的儿子,名叫潘世恩。这赫赫有名的家族就是大阜潘家。

有清一朝,苏州大阜潘家一共出了一个状元,两位探花,九个进士,二十一名贡生,三十六个举人,一百四十二个秀才。李鸿章曾经给潘氏后人题写匾额“祖孙夫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可见潘氏家族科考的厉害。大阜潘家是真正的科举世家、官宦世家、文化世家、商贾世家,世人称这个家族为“贵潘”。

我其实对这些都不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个家族是如何兴起的。吃完饭之后,我们有幸拿到了文旅集团赠送的潘家传奇的一部传记。

阅读之后,我有很多感悟。一个真正豪门的诞生,一定经过无数平凡日常的等待,还有数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功成不必在我。

第一是风水之地。

潘氏是周文王姬昌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公“食采于潘,因氏焉。”这是潘氏得姓的由来。潘氏由河南洛阳到福建然后迁居安徽,今天安徽所有姓潘的都是这一脉。姬昌的龙脉。那么,潘氏究竟是如何崛起的?为何称之大阜潘氏?

这就不得不提到潘家的一个著名人物——潘瑫,潘敬祖的独生子。这个孩子非常有意思,他才华横溢,但却不求功名,唯好风水之学。为了给大家族找到出路,他到处勘探,希望找到一个风水宝地,为家族建功立业。在他看来,找到这样的风水宝地比什么都重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安徽大阜,简直一见钟情。他认定“大阜之原,平壤沃衍,山水环秀。ト居善地,无逾于此。”

潘瑫打算在这里筑造栖居,但可能高兴过度,愿望未能实现就走了。临终留下遗言,希望儿子潘细六在大阜建屋定居。潘细六 念念不忘乃父的遗命,奈何身体单薄,英年早逝。最终在潘瑫的孙子潘现身上实行了这个愿望。最终迁往大阜,所以这支就被称为“大阜潘氏”,他们于此定居乐业,又从这里走向杭州、走向苏州,开启了贵潘家族的传奇。

我读这一段,感慨万分。一个人为了家族,竟至于三代努力,就为了一个宅邸的风水。我虽然不太相信青鸟之术,但对沉迷其中的人来说,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心境阔大,最终或许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使得一举成功。

完成潘氏迁移任务的是潘细六的长子潘现,也就是潘瑫的孙子。潘现自小被灌输大阜是改变家族发展走向的福地的观念,知道祖命不可违。

更明白父亲临终时的遗憾,为了让两代人安眠于地下,他毅然奉母迁往大阜生活;其弟潘珮则迁往他处。潘现迁居大阜而繁衍的这支,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又从这里走向杭州,走向苏州。

第二个是人格力量。

潘家另一个重要人物叫做潘景文。这个还是与风水有关,前面是房子,这里是墓穴。古人认为宅地与墓穴风水好,会助力一个家族的发达辉煌。潘氏家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潘仲兰所葬之地呈凤形,是块风水宝地,这块地方厉害了,但怎么被潘家获得呢?

潘仲兰之子潘景文一生爱好读书。手不释卷。某日先生正在书房苦读,夜深时分,突然听见异响,原来是一个小偷。小偷就被潘景文抓住了,在追问之下,小偷说出实情,原来他住在邻村,因家贫才铤而走险。潘景文心生同情,拿出十两银子,让他自谋活路。小偷感动得泪流满面,再三道谢。

孰料第二年,小偷再次光临,又被潘景文撞见,小偷说钱花完了,没法过下去,不得已再行这等偷鸡摸狗之事。

潘景文怜悯心又起,拿出十两银子,开导他一番,要他好好做人做事。

没过多久,小偷第三次光临,潘景文以为他花光了钱,正想拿钱给他。不料小偷发话了,他告诉潘景文,自己在潘景文的帮助之下,已能自给自足,今天他来是报恩的。

他拿出一张地券,说葬此地者必然富贵累世,但自己一介贱民,又有盗窃前科,恐怕无福消受,故送给潘景文,以报两次搭救之恩。潘景文再三谢绝,但那人再三要给,于是潘景文以五十两银子交换了这张地券。

就在这个凤地安葬了潘仲兰之后,潘家就像开了挂一样,在商业和科考两条路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这个我个人觉得不是风水。潘景文何以获得这个地契?这个地契风水再好,与潘景文何关?正因为潘景文高尚的人品,伟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了小偷,才最终获得了这个风水宝地。也就是说,人品是世间最好的风水。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潘瑫何以慧眼识别“大阜”?如果不是潘瑫才华横溢,不是他精通青鸟之术,凭什么会被他看出“大阜”?所以读书也是最好的风水。

第三,是团结分工。潘氏一个大家族,母慈子孝,兄弟友爱,每一个人都各尽自己所长,为大家族添砖加瓦,不计个人名利。有的就隐居乡下,成为地方绅士。

比如潘师心的长子潘祐一生不求功名,也没有一官半职,但却非常潇洒,他说了一段话,深深打动我心。潘祐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指物作诗立就,更兼广交四海朋友,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

每每与亲友相聚喝多了酒,他就会大声说:“这是多好的时代啊,还要日日按时签到上班吗?或者要辞官归隐吗?环顾我们大阜这个地方,山山水水都让人留恋,有山上的野菜可吃,有水中的鱼儿可钓,可以潜心修行,入佛知见,可以与亲朋乡邻相约相谈。像我这样,在家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在外交际应酬帮助亲朋好友,这是多么潇洒自在的生活啊!”

万钟于我何加焉?这样快意恩仇的生活,确实令人神往。

比如潘暄,从小就被视为天才,千里驹。赴杭州参加童子考,三场均名列第一。最后复试,太守说了一句话,“从吾言而得案首。”听我的话意思意思可以得第一名。潘暄小小年纪,愤然反击曰;“名虽微,可贷取乎?”最后得了第二名。但这一次似乎被好运气用完了,从1711考到1744年,潘暄屡败屡战,就是考不上。

潘暄长子16岁就夭折,次子潘冕才华过人,被视为神童,但为了大家族的发展,他开始做生意,支持父亲科考,帮助哥哥治病,援助弟弟读书,孝敬父母,任劳任怨。

乾隆21年,67岁高龄的潘暄,和孙子潘奕隽携手进入考场。结果再次铩羽而归。这是老人家第13次铩羽而归。6年后,潘冕的儿子潘奕隽科考告捷,年纪轻轻就成为举人。潘暄终于想明白了,彻底不考了。说了一句非常牛逼的话:“自今已往家事付儿郎,读书付孙辈,吾两无与焉。”

这句话翻译过来很简单,大意就是,我从今往后,家事让我儿子潘冕去操心,读书交给我孙子去考试,我两件事都不参与了。

其实他从来就没有参与过。他考的次数多,经验也丰富。他教训自己的孙辈说:“吾读书半生,终困一举……功名不可强而图也,学问则可力而致也。”

潘奕隽成为潘家第一个科考成功的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的教导,他常常给儿子批改作文。他告诫他们说“以通经史,知时务为要,不屑为速化之术。”

翻译过后,就是孩子你一定要努力读经典,关心社会大事,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千万不要吃什么速效大补丸,搞什么很快就烂掉的分数。

潘冕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潘奕隽,二儿子潘奕藻,三儿子潘奕基。潘奕隽的儿子更进一步,潘世璜成为探花。潘奕藻的儿子也不赖,潘世荣成为举人。潘奕基的儿子更牛逼,潘世恩成为状元。“大阜潘氏”自此大红大紫,成为苏州数一数二的望族。

这个家族后来又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经商,这一支称为“富潘”;一部分科考,这一支称为“贵潘”。大福大贵,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家族扶危济困,开办义庄,让所有的穷人都有饭吃,让所有贫困的孩子都有书念,他们还爱国,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他们家族出来的都是精英。

这或许有当年的大阜宅地之功,有潘景文的凤地祖坟的荫庇,但决定人生全部的都是自己,是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方向 和自己的努力。

譬如潘世恩,科考备考之时,夫妻恩爱,一个博览群书,书本翻得哗哗响,一个身边做女红,木兰当户织。两个人互相鼓励,感情弥笃,谁知道妻子只是偶感风寒,竟然香消玉殒。潘世恩深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有人点拨他,妻子如今仙去,你再也无法报答她了,唯一的机会是未来给她一个封号,诰命夫人。潘世恩恍然大悟,更加发愤苦读,终于成为状元,给妻子挣了一个诰命夫人的头衔。

古人就这样爱妻子,真让人颠来倒去地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