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教育“里子工程”是教研 引子: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业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苏] 霍姆林斯基 教研是教师“规划自己,塑造自己”, 成为名师的必经研修之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在教育的生涯中,研究教育发生的现象是每个老师必修的功课,研究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即将学什么”,研究教学过程,解决“学生怎么学”,研究练习题,研究“学生掌握怎么样”。同时,也要研究诸如心理学、微表情等,看看这些学生怎么完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因此,高明的老师往往是研究如何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去学,注重过程的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去变着花招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发生的事情。之所以倡导重视教研,是因为教师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被用在了“提高成绩”、“应付检查”、“工作留痕”上,形式化、功利化色彩重,没有真正发挥研究的作用,缺少“教育家”成长的环境。有些教育界的领导不注重教研而只关心教学成绩。甚至嘲笑老师说,有的人几十年教书都教同样的内容,结果还没考过才毕业的小年轻。其意思很明白:教师的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故事”。 教学真的是那么简单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变化,教学绝不是单纯的重复“老内容”。孩子已经不是昨天的孩子,为什么还用昨天的教学方法呢?除了完成教学之外,老师还应该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如今,重视教研的领导不多,关注教研的学校也很少,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得不到保障,教育研究的专项资金几乎是得不到落实,教师读书研究教学的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甚至教师研究的成果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课题的验收。而花费几年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来的东西被束之高阁,真是太浪费教育的资源。 当然,那些“抄抄、拼拼、凑凑”、“搞出新名词,弄出新花样”的教研成果不要也罢,教育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材料、数据、过程都要真实,观察调研都要认真负责才行。沭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级、省市、课题又有多少在推广应用?那些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所谓科研成果又有多少在沭阳教育界乃至全市、全省、全国得到推广和传承? 教研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那些有价值的思考”文字化的过程,教研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研是“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研究“选点小,针对强,重方法”,不能指望县内外一次或者是几次教研活动就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必须要有一套“组合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研,如针对考试研究。有文章称,新加坡教育有三样值得学习的法宝:“基于教育研究”的教学和习题设计,更窄更深的教学内容和追求人人掌握的强化训练,以及更出色的教师。有中文媒体将其简化为“习题册,强制补习,善待教师”。可以发动全县老师编写《语文试卷题解集》、《数学典型题型专练集》、《英语题解重难点集》,每个学校组织老师长期动态研究一个题型或者是某一类题目,分章别类汇总交流,对于里面好题则全县刊行作为“县本教材”,保障经费,内部刊行。 举数学学科的例子,两大教育集团分别研究一个章节,然后“同课竞赛”,包括导学案、教案、课件、课后习题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反复打磨,并随着高考、中考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发展而加入新的元素。而这些材料可作为一线教师授课时候参考的重要资料。每周老师都有那么几节引以为自豪的课堂,越来越多关注课堂的效果,向45分钟要效益,而不是一味的“延长教学时间,增加考试频率”,只有这样,沭阳才有可能出更多优秀的教师,出更多的一流人才! 梁启超也说过:“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以写促研,研教并行。避免“口号式”“标语式”的活动,扎扎实实提高教育理论,研究教好学生的方法。多一些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研究,少一些中看不中用的“空洞理论”研究。信息化时代,沟通便捷,以网络为依托,以“专家和名师”为龙头,以平台互动、钉钉会议、腾讯聊天、论坛研讨、博客营建为基本形式,实现教师间的互动研修。作为教师,要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满足于教学过程中现炒现卖,要形成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教学风格。 教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教研是“内功”,教学是“外功”,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练出“绝世教功”!研究能否有成效,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仅学教育学,也要学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教研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更需要“制度化加上领导的重视”,需要加大投入,相信只要全体教育同仁共同努力,沭阳教育定会人才辈出。我们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培养人才的人才”,让更多的沭阳老师走上教育更大、更高的舞台! 思考: 1.定期面向“教育内部发行”的《沭阳教科研小册子》,把好的教育做法拿出来进行反思、完善、继承。灵活及时的反馈沭阳教育领域最新动态。 2.教育软投资,研究“县本教程”。校本教程局限于人财物以及一把手重视程度而显得参差不齐,而“县本教材”则可以组织更多的教师、投入更大的资金、给与最够的关注来完成。 3.引导教师撰写教师教研个人博客,如课例研讨、教学反思、培训心得等,对于好的文章予以转载推荐,评比“最佳博手”,并推荐在县级教育表彰大会予以表扬。 4.提高“教研能手”待遇,如配备研究助手,单独提供办公场所,并且进行宣扬等。 5.充分的保障教研部门的经费,确保每年各种大型教研活动不低于50场。对教研的投入要“不计成本,无论代价”,具有这种精神才能把教育搞好。 6.举办学校“教研节”,多研究诸如“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效教学策略”、“如何开展家长学校”等实用性的“务实课题”。 7.加强集团学校“备课大组”建设,听课、评课、磨课等发挥团队合作优势,充分做好教材研究,打造适合每一位老师个性的精彩课堂。 8.教研是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对教科研的成果不能束之高阁,必须有推广、传承、改进,不能结题以后就封存起来。 9.以教研为依托,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 10.高考的“跑道”变了,课堂不必“翻转”,但也要认真研究,沭阳教育界人人思考“新高考下老师如何重新演绎自己的新课堂”。 (教研小贴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