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约作家】褚广崇|纪年节日泛古香

 新锐散文 2020-08-09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纪年节日泛古香

——《黄丕烈藏书题跋》中的日常杂事之二

黄丕烈不仅题跋写得仪态妖娆,摇曳多姿,其跋后的纪年也是灵活随性,香气扑鼻,读之深感传统文化气息浓郁,令人有美的愉悦和享受。
中国古代,自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有明确纪年以后,采用在位皇帝的庙号或年号及天干地支纪年。干支也可纪月、纪日和纪时。
黄丕烈一生历经三代皇帝,即乾隆、嘉庆和道光。
乾隆六十年乙卯(一七九五年)九月宣旨禅位给皇十五子颙琰,定年号“嘉庆”,颙琰于明年正月继位,为嘉庆元年,即丙辰一七九六年。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嫡长子旻宁继位,年号“道光”,道光元年即辛巳一八二一年。
黄丕烈生于癸未一七六三年,即乾隆二十八年。于乙酉一八二五年去世,即道光五年,享六十二年寿。
“乾隆六十年醉司命日,郡中棘人黄丕烈书于读未见书斋之北窗。”(《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宋刻本)
“嘉庆三年岁在戊午秋七月处暑后八日,棘人黄丕烈识。”(《侨吴集》十二卷明刻本)
“道光二年岁在壬午秋七月,荛夫识。”(《北山小集》四十卷钞本)

这三则跋含有在位皇帝年号,有干支年,有月有日,还有节日和节气。
“醉司命日”为祭灶日,在腊月二十四日,是中国传统的送灶神的日子,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道光纪元八月下弦日晨起,见残月半规……复见心翁。”(《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五卷明刻本)
“道光纪元”即辛巳年,在题跋中相似的表述还有:“道光元年”、“道光新元”、“道光纪年”,都是一八二一年。而“嘉庆改元”则为嘉庆元年的第二年,即丁巳年。“下弦日”为二十三日,对应的“上弦日”则为初八。
“时在嘉庆十年乙丑岁七月二十有九日。”这是黄丕烈跋在《汉蔡中郎集》六卷明刊本后的纪年,中规中矩,年月日都很清楚,“嘉庆十年”是一八〇五年。
“乙亥孟夏,复翁。”此跋于《夷坚志》一百卷旧钞本,只写了年月,即一八一五年四月。“孟夏”有时也写成“夏孟”,与“初夏”同指四月。古人用“孟、仲、季”记月,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其他三个季节同此。
“荛圃氏望日灯下记。”这是跋在《新序》十卷校宋本最后面的一则,仅写了“望日”,即满月十五日。而其前面一则跋标时为:“乙卯四月十四日”,可知作者连续两天读书作跋。
黄丕烈在《陆放翁诗集》明刻本后有跋:“道光元年夏四月既望之二日,麦秀寒甚,坐雨书,宋廛一翁。”“既望”为满月后一日,即十六日。“既望之二日”,即十八日,那天春寒尚在,麦苗甚秀,老先生在书斋里读放翁诗,窗外雨声,不似铁河冰马来。

说到“既望”,想起苏轼《前赤壁赋》开头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〇八二年孟秋七月十六日,四十五岁的苏轼和朋友泛舟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轮圆月缓缓爬上东山头,辉洒长江水。
说来也巧,黄丕烈在《博雅》十卷校宋本跋后时间也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荛翁丕烈识。”距离苏子泛舟赤壁已是整七百二十年之后了。
和“望”相对应的则为“朔”,即每月初一日。古人非常重视“朔”,西周时期国君每月初一要到庙里设祭,叫作“告朔”,祈求国事平安。正月朔日则为“元旦”、“正旦”,俗呼新年。“朔”日夜晚月亮不可见,和上一月的最后一天“晦”相连不可分。《幼学琼林》中云:“月光都尽之日谓之晦”。而晦日又叫“尽日”。《坚瓠续集》中说:“月满三十日为大尽,少一日为小尽”。而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也叫“大除夕”,大除夕的头一天则为“小除夕”,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
“乾隆乙卯辜月朔日,吴郡棘人黄丕烈书”(《游宦纪闻》十卷影宋钞本),“辜月”即十一月别称,可知这天为一七九五年十一月初一日。
“嘉庆己卯闰四月朔”(《李文公集》十八卷旧钞本),则为一八一九年闰四月初一日。
“庚申九月小晦日挑灯记。”(《读四书丛说》残本五卷元刊本)这则跋写于一八〇〇年九月二十九日。这个时间也可记为“嘉庆五年庚申季秋小尽日。”

从唐朝开始,正月晦日逐渐成为外出郊游的节日,也是人们的“送穷日”,因为“晦”有阴暗、暗气之意。而在“二月二”这一天迎富。明清时期,送穷日则改为正月初五,名为“送五穷”。两天后,正月初七,则为“人日”,传说是神创造人的日子。黄丕烈在《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宋刊本中跋云:“嘉庆庚午人日,书友以社坛吴氏所藏诸本求售,……”
“辛巳八月大尽日,复见心翁校讫,记于悬桥小隐之学耕堂南轩。”这一年为道光新元,即一八二一年八月三十日,黄丕烈五十八岁,已搬家到城东悬桥居住,方便买书交游。
“嘉庆庚午小除夕前一日,时雪后继雨,寒中复暖,窗外风声渐响,不知能快晴否。复翁黄丕烈识。”此为《蔡中郎文集》明活字本后跋也。
“辛未大除,偶过五柳居,主人出《秘笈》相示,因从彼借《武林旧事》归。……壬申正月廿一日校讫,复翁。”
“昨岁残晤五柳主人,谈及新收是书,遂假归,已大除夕矣。兹甲戌元旦,闭门谢客,命长孙秉刚检此与五柳本粗对一过。”此跋在《古今岁时杂咏》四十六卷明钞校本卷尾。

这几则跋表明黄老先生在除夕、元旦都不休息,读书,淘书,和书店老板聊天谈地,借书回来,还要拽上长孙帮忙校书。
“大清嘉庆元年正月上元日,书于读未见书斋。棘人黄丕烈”(《孙可之文集》十卷宋刻本)
“甲申上元后三日,雨窗老荛校讫记”(《珩璜新论》一卷旧钞本)
“辛未秋七月中元前二日书于学耕堂。复翁”(《砚笺》四卷校宋本)
这三则跋中提到了“上元”和“中元”,加上“下元”,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春、秋、冬三季的第一次月圆日。
“上元”又称“元夕”,和如今的元宵节相同。“中元”亦称鬼节,此日道观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会。“下元”则祭祀祖先。在我的故乡固原,农历十月一要为逝去的祖先送寒衣,比“下元”早了半个月。
在黄丕烈题跋中“花朝”出现次数很多,可见是个重要节日。
“嘉庆岁在己未二月花朝后一日,黄丕烈识。”(《高注战国策》三十二卷影宋梁溪高氏本)
“乙亥花朝收得李明古家遗书……”(《中吴纪闻》六卷校本)
“道光四年甲申二月花朝后一日,老荛识。”(《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校澹生堂钞本)
“道光乙酉花朝前二日,积雨浃旬,见日者今为第二日矣。”(《王右丞诗集》)
“花朝”源于春秋时期,盛于唐朝,又称花神节,二月春天来临,百花开放。在清代,此节在北方为二月十五日,江南则在二月十二日。那一天,人们出门踏青赏花,闺中女子则剪彩笺用彩绳系在花木之上,谓之赏红。《红楼梦》里林黛玉是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转世,她的生日就在花朝二月十二日。
黄丕烈在题跋里多次提到“上巳日”。
“装成为嘉庆丙子中春,越日展观,是为上巳前二日。荛翁识。”(《直言治病百法》金刊本)
“道光纪元月在辰上巳日,荛翁记。”(《齐民要术》十卷校本)
“上巳日”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此日,人们去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又称“修禊”。
王羲之《兰亭序》开头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那天就是上巳日,以王羲之为首的一次文人雅集,影响了中国文化千余年。
“中春”即春天的中间,即二月十五日,和“中秋”用法一致。《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中有“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古代帝王巡狩,常在月中。
“月在辰”涉及到用天干地支记月法。道光纪元为辛巳年,遇到“丙”或“辛”的年份,正月为“庚寅”,则可推算出“月在辰”为“壬辰”月,即三月,和后面的“上巳日”相合。

在黄丕烈题跋中有关“春”的表达还有:
“壬午春临。”(《李卫公文集》十七卷校宋明钞本)“春临”即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礼记 · 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乙未春正二十有五日,风雨扄户……”(《玄英先生诗集》十卷校明影宋钞本)“春正”即孟春,正月。
“癸酉暮春廿有五日,复翁。”(《文房四谱》五卷校旧钞本)“暮春”为季春三月,春天最后一月。欧阳修《玉楼春》词首句:“江南三月春光老”,即此。
而黄跋里经常提到的“小春”,则不在春天。
“丁卯小春望日读毕,复翁黄丕烈。”(《说苑》二十卷宋本)
“辛未小春望后一日,复翁书于百宋一廛。”(《古文苑》残本四卷宋本)
“庚辰小春下旬,自杭归,偶访友城南……”(《救民急务录》二卷明刻本)
“甲子小春月万寿日装成并记。”(《姚少监文集》五卷旧钞本)
这几则跋里的“小春”和“小春月”,即“小阳春”,是孟冬十月。这时候天气温暖如春,部分树木会二次开花,呈现出短暂的春天气息,故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之说。
“万寿日”即皇帝的生日,是宫廷里最看重的三个节日(万寿、元旦、冬至)之一。甲子年,嘉庆皇帝在位,他的生日就在十月初六日。
除了前面提到的除夕、上元、花朝等,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入跋:寒食、端阳、七夕、中秋、重阳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黄跋里用节气标注时间也很常见,而且以某一节气为基点,天数前后均可延伸,非常灵活,如:
“己巳清明后一日,书于百宋一廛之北窗,复翁黄丕烈。”(《舆地广记》三十八卷校影宋本)
“夏至前一日,坐士礼居中,饭毕阅此,黄丕烈题。”(《书法钩玄》四卷旧刻本)
“丁丑秋白露前四日记,复翁。”(《潮溪先生扪虱新话》十五卷明刊本)
“时嘉庆癸亥冬至后九日,荛翁记。”(《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旧钞本)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个节气到下一个节气大约相隔十五天,最后一则跋由冬至向后延伸了九天,再有六天就是小寒了。
《黄丕烈藏书题跋》中的节日和纪年,部分节日如今早已荒废沉寂,要通过查资料才能得知其详。年号纪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已完全消失,而用干支纪年则只能在日历、书画作品和部分藏书家的题跋中寻到依稀的身影了。

【作者简介】褚广崇,生于七十年代,宁夏固原黑城人,现在北京昌平任教。胸无大志,身无所长,唯青灯一盏,闲书半卷,聊品人生滋味。北京昌平作协会员,新锐散文签约作家。有散文发表于《北京青年报》、《原州》、《藏书报》、《岁月》、《昌平文艺》、《昌平报》、《葫芦河》等报刊杂志。更多文字见于“新锐散文”、“青龙山书社”、“无言年华”、“艺风art”和“青梅闲语”等文学微信平台。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