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枪发展史★★★★★★ B

 桃花源中人6 2020-08-09

    ★★★★★★ 机枪发展史★★★★★★
                                     B

产生背景
英国马克沁1884式机枪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枪,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弹速度的快慢,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填上第二发子弹就莫名其妙地被击毙了。而马克沁的机枪,在发射瞬间,机枪和枪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药气体能量作为动力,通过一套机关打开弹膛,枪机继续后坐将空弹壳退出并抛至枪外,然后带动供弹机构压缩复进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枪机推弹到位,再次击发。这样一旦开始射击,机关枪就可以一直射击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能够省下很多装弹时间。

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
马克沁-特列季亚科夫机枪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发展历史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所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9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该枪还在试制阶段时,清政府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开始引进仿制,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

由于当时该枪尚处在雏形,使用黑药铅弹,经仿制后发觉不甚适用,于1893年停造,仅生产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鲜战场。

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民24式重机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MG34通用机枪和MG42通用机枪,但M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武器性能
德国1908年生产的MG-08式马克沁机枪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主要特点
德国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
芬兰仿制的马克沁M09型重机枪

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
机构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射。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枪名扬世界。

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式机枪,只要冷却水筒中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在射击时,枪管两端会漏一些水;所用的冷却水也不是循环的,射击前装满,作战时随时要往冷却水筒中加水。实际射击时,要打上二、三个弹带,才会有蒸汽泄出。
苏联1910/30式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也给操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据曾经参加淞沪会战的一名国民党军队机枪手回忆:“(马克沁重机枪)可以连续射击4个小时,而且还可以用来打空中的飞机……在战场上,我按下扳机,马克沁重机枪立刻喷出长长的火舌,包围过来的日本兵后退不及,我亲眼看着子弹以极快的速度飞向他们,打在他们身上就喷血,打在地上就冒烟,跳弹飞在墙上火星直喷,有的鬼子连哼都没有哼一声就倒地死亡!”

武器改进

对比日本九二式重机枪
从各项技术诸元比较,马克沁重机枪优于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马克沁弹链供弹射击持续时间长,射速600发/分,比九二式重机枪的450发/分要快,全枪49公斤比九二式重机枪的55.8公斤轻,而且马克沁的子弹是国民党军队的步枪、轻机枪通用的,日军的步枪和轻机枪子弹是6.5毫米,九二式重机枪的子弹是7.7毫米。

油压缓冲器
此后,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枪上加一种机构,使机枪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射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枪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枪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从重到轻
哈奇开斯机枪并不是他本人研制的,当其定型之际哈奇开斯已经病逝10年。哈奇开斯虽然没有来得及研制出他自己的机枪,但他培养与造就的一批接班人却迎来了导气式时代,并使哈奇开斯这个名字在他死后乃熠熠生辉。 早在1897年,冯·奥德科莱克设计的哈奇开斯机枪就开始装备法国军队,并被命名为M1897哈奇开斯机枪。该枪不仅因其是世界上第一挺成功的导气式机枪而闻名,更是因为它曾被日本军队在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大量使用,并与俄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打得旗鼓相当而名声鹊起。但是,法国军队对机枪的作战价值感觉迟钝,也没有给予哈奇开斯机枪应有的重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法军拥有的机枪数量依然有限,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杂牌机枪。在1916 年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大量装备的马克沁机枪使英法联军受到重创,法军当局才意识到机枪这种大威力自动武器的战术作用,哈奇开斯机枪开始被法军广泛装备, 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显示出优异的战术性能。

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当时,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人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

但这种机枪并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枪空枪重11.8公斤 (26磅),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枪最显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枪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这种散热方式就是比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机枪。

路易斯机枪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射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

路易斯机枪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机枪。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枪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射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构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射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射中。这次行动是机枪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斯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斯向美国财政部捐献1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政府购买路易斯机枪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当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缔造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包括轻机枪576挺)、英国400挺(包括轻机枪336挺)、德国324挺(包括轻机枪216挺),大大超过了战争爆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枪的数字。而机枪在战争的暴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包括轻机枪775挺)。

1891年,马克沁机枪正式列入英军装备,并在1893年的罗得西亚和1895年苏丹战役中崭露锋芒。

1897年,法国也开始装备哈奇开斯机枪。

1887年冬,马克沁携样枪赴俄国圣彼得堡表演。俄国人对这种能在半分钟内打完333发子弹的武器表示信服,认为该枪适合守卫要塞和桥梁,并订购了一部分。1900年,俄陆军炮兵管理局在分别对马克沁和哈奇开斯两种机枪进行试验后,最终选择了前者,主要装备炮兵要塞部队。同时,俄国从仿造枪管开始,逐步掌握了全套制造技术,1905年图拉兵工厂曾仿造过少量整枪。在此之前,俄国采用的马克沁机枪都是从欧洲进口,但口径改为7.62mm,发射7.62×54mm莫辛纳甘枪弹。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积极扩军备战,对机枪和速射炮等新式武器都很有兴趣。因日本陆军师从法国,虽然也对马克沁机枪进行了试验,但最后仍决定进口哈奇开斯。1905年,日本购买了哈奇开斯的生产特许权。








                               轻机枪
轻机枪(Light machine gun-LMG)是相对于重机枪、通用机枪较轻的的一种机枪。可以由一个士兵所操作使用,早期的轻机枪多数为两人一组,有副射手兼弹药兵一名。主要为卧姿射击,可随部队行动。轻机枪使用步枪子弹,有简单的脚架。由于轻机枪一般装备到步兵分队或步兵班,部分国家军队称为班用机枪。1950年代后开始,自动步枪与轻机枪形成枪族,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

轻机枪(Light machine gun-LMG)是相对于重机枪、通用机枪较轻的一种机枪。

轻机枪能全自动射击,可提供步枪无法做到的持续压制火力。配有厚重和长的重枪管。一般在战场上作为步兵进攻时的伴随支援及阵地防卫武器,能够由单兵携带、射击,是个人能使用的武器中火力较强的一种。弹匣(带)容量由30发以上至200发,附有两脚架,亦可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支架上。轻机枪比重机枪轻,可以随步兵冲锋陷阵。水冷系统由于过于笨重,为解决枪管的冷却问题,由气冷装置所取代,此外,早期的轻机枪配有快速更换枪管的冷却措施,能够进行长时间的连续射击,因此有良好的射击密度。它靠弹链或弹匣供弹,通常每分钟可发射150发;连续射击时可连射300发。这相当于许多步枪的集火射击,能有效地杀伤800米以内的敌人集团目标和重要的单个目标。轻机枪由两支脚架,射击稳定性好。必要时,还可端起扫射,或者边运动行进边射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轻机枪

外文名
Light machine gun-LMG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发展沿革
4技术特点
5服役事件
6系列介绍
7中国轻机枪

发展沿革
轻机枪是由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重管自动步枪发展而来,主要是因为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轻机枪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发展而来。
丹麦1902型麦德森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路易斯机枪(Lewis machine gun)等原本被设计成中型机枪,经实践成功可以陪同步兵突击,而产生了小型化专用的机枪(当时是指重机枪和中型机枪),使用弹链或大型弹鼓供弹,并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另一种类型轻机枪。第一款成功的轻机枪设计是丹麦的麦德森机枪。丹麦炮兵上尉W.O.H.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8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森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麦德森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

1920年时,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Rudolf Jelan)。第一支样枪称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供弹,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测试成绩与有名的勃朗宁、麦迪森(Madsen)和维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在样枪得基础上继续研发。1923年,捷克国防部征集徵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捷克陆军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参加了此项测试,结果仅次于麦迪森轻机枪。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

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两脚架、可迅速更换的枪管等功能。不但射击精确,而且曾经在测试中连续射击数千发后,其精度没有大的变化,加上又是捷克该国设计,很快被捷克国防部选中,成为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

刘易斯轻机枪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已无力生产。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 员均已先后离职。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布尔诺的国营兵工厂(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署了生产合约合作生产。哈力克随后加入了设在布尔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的绘制。产生出来的产品就是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枪于1926年4月经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技术特点
DP轻机枪口径通常与步枪相同,而且基本上发射同一种枪弹。轻机枪的自动方式应用最广的是导气式和短管退式。导气式一般有气体调节器,可以调节射击速度以及适合不同使用条件。供弹方式 有弹仓式和弹链式,容弹具通常采用可以迅速卸下的容弹量大的弹匣,或放在盒内的金属弹链。多用连发发射机构,由射手控制发射弹数,或进行3~5发短点射 (即一扣扳机发射3~5发,立刻松开扳机),或进行10~15发长点射 (即一扣扳机发射10~15发,松开扳机),或扣住扳机不放的连续射击。两脚架联接在枪身前部,为了改变火线高和调平枪身,一般架杆可伸缩并能调整张开的角度。有的轻机枪的枪管可以更换。
当时的轻机枪,多半使用弹匣供弹,装弹量有限,不像德国的MG34/MG42及美国的M1919系列,使用弹链供弹。因此其提供持续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换弹匣的空挡会造成火力中断。客观来说,当时轻机枪的设计思路也并不要求长期持续射击,至于持续不断的射击,或者对集团敌军进行火力压制都是重机枪的任务。弹匣装弹量小在当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DP轻机枪轻机枪容量20发子弹弹夹对于轻机枪来 说仍显得装弹量过小。20发的装弹量就意味着,更多时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在战斗中,作为火力支柱的机枪火力即使必须中断,间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于更换弹夹过于频繁,造成火力的中断次数过多。有经验的老兵往往会乘机冲锋打掉机枪。针对这点,有经验的机枪射手经常在还有三四发子弹时,突然更换弹夹,让敌军无法估计更换弹夹的时间。英军根据ZB-26轻机枪改进的布伦轻机枪就采用了三十发弹夹供弹,火力的持续性增强了。当然,代价是整枪重量大了。轻机枪采用枪身上方装弹匣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其瞄准装置是偏出枪体的瞄准方式,虽然并不影响射击的精确性,但是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对于机枪手来说,良好的视线是非常重要的。

服役事件
装备使用
MG36轻机枪除了装备捷克军队以外,同时开始外销,直到193 8年德国占领捷克。国营兵工厂出口了大约12万挺各型ZB轻机枪。中国、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都采购了相当数量的ZB轻机枪。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1927年-1939年间,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ZB-26轻机枪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10万挺,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兵工厂大约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单单重庆的21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1万多挺。1932年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其改型ZB-33于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改进为7.7mm布伦式轻机枪{Bren的命名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商布尔诺兵工厂(Brno)和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在1935年由捷克布尔诺兵工厂授权生产。生产国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布伦式轻机枪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了中国军队。从1944年起, 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大约40,000挺7.92mm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ZB-26轻机枪出现了许多改型,ZB-27、ZB-30、ZB-30j、ZB-33等型相继出现,布伦式轻机枪即是由ZB-33改进而来。1938年德国占领捷克之后,捷克布尔诺兵工厂生产MG-34通用机枪、Kar98k毛瑟步枪等军械以外,继续为德国生产ZB轻机枪。德国将ZB-26/30也纳入其制式武器之中,称之为MG26/30(t)。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党卫军曾大量使用ZB轻机枪。在纳粹占领下一共只生产了31,204挺,到战争末期就停产了。后来,捷克斯洛伐克曾将ZB-26轻机枪改为发射7.92mm短弹的Vz52和发射7.62mmM43枪弹的Vz52/57轻机枪。

系列介绍

布伦式轻机枪
国布伦式轻机枪也称布朗式轻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布伦式轻机枪经过苛刻的测试,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被使用,被战争证明的最好的轻机枪之一。它和美国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一样,能够提供攻击和支援火力。布伦式轻机枪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的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改进而来。它同ZB26轻机枪一样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的闭锁槽实现闭锁。布伦式轻机枪枪管口径改为英制0.303英寸(7.7毫米),发射英国军队的7.7×56mmR标准步枪弹。30发弹匣供弹,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为了适应英国军队使用的有底缘步枪弹改成弧型弹匣,由于弹匣在机匣正上方,该枪带护翼的准星和觇孔式照门都偏出枪身左侧安装。枪管口装有喇叭状消焰器。该枪缩短了枪管与导气管,取消了枪管散热片,是与ZB26轻机枪明显的区别。在导气管前端有气体调节器,设4挡调节,每一挡对应不同直径的通气孔,可调整枪弹发射时进入导气装置的火药气体量。射击时拉机柄并不随枪机一起前后移动,拉机柄可折叠,在行军状态时将其折回,避免行进中被扯挂。供弹口、抛壳口、拉机柄等机匣开口处均装有防尘盖。布伦式轻机枪使用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换枪管。采用两脚架,也可以架在三脚架上以提高射击稳定性(与MG34机枪兼顾重机枪的持续火力的概念不同)。

1935年英国正式将该枪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1938年投产,命名为“MKI 7.7mm布伦式轻机枪”,“布伦”(BREN)的命名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商布尔诺公司(Brno)和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布伦式轻机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装备英联邦国家军队。由于性能相当出色,二战结束后众多英联邦国家军队继续装备布伦式轻机枪。布伦式机枪的前身捷克ZB-26型机枪曾装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

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使用枪弹:7.92×57mm枪弹。

技术诸元:

轻机枪

全枪长:1161毫米。

全枪重:9.60千克。

枪管长:6.72毫米。

自动方式:导气式。

捷克ZB33J式机枪
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mm。
初速:830米/秒。
表尺射程:1500米。
射速:500发/分。
枪管冷却方式:气冷。
供弹方式:20发弹匣。

保险装置:
保险/快慢机在扳机上方的枪身右侧。向前是自动射击,中间是保险,向后是单发射击。

退弹过程:
弹匣扣位于弹匣后面.卸下弹匣,回拉拉机柄,通过弹匣开口检查弹膛和进弹口,释放拉机柄,扣压扳机.

РПК-74式轻机枪
RPK轻机枪是口径最小的军用轻机枪。该枪由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组于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同АК-74式步枪同为一族,并装备前苏军。东欧大部分国家都曾仿制和装备此枪。

结构特点
РПК-74式5.45mm机枪结构简单、可靠,质量小,口径小。

1.枪
РПК-74式轻机枪该枪大部分结构同АК-74式步枪相同,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和枪机回转闭锁方式,不同的是枪管加重加长,有一个较轻的两脚架,枪托前护木也不同。该枪一般由45发长弹匣供弹,但也可同АК-74式步枪的30发弹匣互换使用。

2.瞄准装置
该枪前面有带半保护罩的准星,后面有可调高低、方向的缺口式照门。

3.弹药
该枪发射前苏联5.45mm普通弹和曳光弹。

性能数据
口径——---5.45mm

初速——---960m/s

表尺射程——---1000m

有效射程——---600m

理论射速——---600发/min

战斗射速
单发——---50发/min
连发——---150发/min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枪机回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45发或30发

全枪长——---1060mm

膛线——---4条

火线高——---305mm

全枪质量

中国轻机枪
53式轻机枪中国轻机枪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缴获、仿制、研制等几个阶段。战争年代,我军使用的轻机枪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型号杂乱,且装备陈旧。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兵器工业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引进前苏联的样枪、产品图纸与技术资料,进行绘制与仿制。1953年生产的53式7.62毫米轻机枪,是我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后列装的第一批制式机枪。它标志着中国国产轻机枪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56年仿制的56式7.62毫米轻机枪,是中国机枪装备史上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机枪,同时也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仿苏产品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武器。与53式轻机枪相比,56式轻机枪的重量减轻了17%,战斗射速提高了88%,战斗性能大大改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中国轻机枪的发展走上了自行设计、研制之路。1974年设计定型的74式7.62毫米轻机枪,是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班用机枪。该枪在结构上有所创新,性能上也优于56式机枪。虽然没有生产定型,但74 式轻机枪的研制,为班用机枪国产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班用轻机枪基本走上枪族化道路,且注重火力持续性和轻便灵活的突击性。中国经过多年的论证研究,于1981年成功地研制出新一代 81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它与81式步枪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代班用枪族。1985年完成生产定型后,81式轻机枪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以取代56式冲锋枪和轻机枪。81式枪族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枪械在论证、设计、研制、生产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步兵轻武器小口径化的热潮,中国曾于19 87年设计定型了87式5.8毫米轻型机枪,但该枪没有列装部队。
74式轻机枪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总结设计经验、借鉴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关方面的科技进步成果,成功地研制出95式5.8毫米班用轻机枪,并与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组成中国新一代小口径班用枪种。95式机枪拥有优良的设计、新颖的外形和先进的性能,成为中国产机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里程碑。




                             麦德森机枪
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的轻机枪,从1905年至1950年间,麦德森机枪大量生产装备本国及出口,有不少于36个国家装备过麦德森机枪,并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而且直到21世纪,仍然可以看到麦德森机枪的身影。但事实上,麦德森机枪的设计原本是来自于一种半自动步枪。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麦德森机枪

外文名
Madsen machine guns

生产单位
Reekyl Riffel Syndikat A/S

所属国家
丹麦

供弹方式
自上而下的顶部供弹方式

枪机种类
轻机枪

生产日期
1905

设计者
让·特奥多·斯考博

特点
射击精度高、性能可靠

时间
1890年左右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历史
4参数
5优点:

历史
麦德森机枪的软式三脚架大概在1890年左右,丹麦陆军的一位中尉让·特奥多·斯考博(Jens Theodor Schouboe)开始着手设计一种半自动步枪,这种步枪实际上是以马蒂尼-亨利步枪为原形,改造成可以自动射击的步枪,并采用自上而下的顶部供弹方式,在当时被称为骑兵自动步枪。这种骑兵自动步枪并在1896年被丹麦海军陆战队所看中,打算采用。在丹麦的炮兵上威廉·赫尔曼·奥卢夫·麦德森(Vilhelm Herman Oluf Madsen,后来成为陆军大臣)的帮助下,成立了一家步枪综合制造厂(Rekyl Riffel Syndikat A/S),由这家公司来生产这种半自动步枪,并让已经升任为上校的斯考博担任公司领导,厂长为拉斯穆森(Rasmussen)。由于用户对这种半自动步枪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反复的修修补补之下,到了1902年时,这种顶部供弹的半自动步枪最终演变成一种弹匣供弹的机步枪(machine rifle,一战后才改称为“轻机枪”)。由于步枪综合制造厂后来改名为麦德森公司,所以这种丹麦1902式轻机枪及其后的一系列衍生型都被人们统称为麦德森机枪,而由于麦德森机枪受到广泛应用,麦德森公司也成了丹麦军事工业的象征,现在这家公司早已经扩张成为丹麦工业集团。

1904年,丹麦军队正式装备麦德森机枪,而且许多欧洲国家也争相购买使用,比如奥匈帝国、法国、荷兰、芬兰、英国、俄罗斯、瑞典、葡萄牙和其他一些地方,在南美洲和亚洲也有一些国家有购买和使用,尤其是拉美地区,客户相当多。

1903年至1914年间,俄罗斯就从丹麦购买了1,500挺麦德森机枪,用于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保加利亚订购了超过600挺麦德森机枪,但这批货在越过德国国境时被查获,随后由德皇部队所使用。而且德国自己也订购了8mm毛瑟口径(7.92×57mm)的麦德森机枪,装备轻步兵连、山地部队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都有采用这种武器,虽然麦德森机步枪的价格高昂,但其可靠性在泥泞的堑壕战中得到检验。在一战期间,俄罗斯取得仿制许可,并在莫斯科附近Kawrow的Kovrovsk机枪厂准备生产,而英国也同样有仿制的打算,虽然最后因为各自的原因都没有搞成——俄罗斯在1917年爆发革命,英国则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有一些国家虽然没有参战,但也在战争期间订购了麦德森机枪,比如瑞典订购的型号,被命名为1914年式机枪(Kulsprutegevaer m/1914,或简称Kg m/1914)。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更多的国家购买麦德森机枪。比如挪威除了在战时订购过的m/14型外,战后又追加订购了m/21型,均为6.5mm口径,配25发弹匣或100发弹鼓。而芬兰在1921年至1936年间购买,命名为M/20机枪,首先装备骑兵和自行车部队,后来也装备到步兵。在南美州,巴拉圭也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购买了麦德森机枪,并在和周围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中使用。而巴西不仅把麦德森机枪用作步兵武器,还在进口的意大利CV-35坦克上配备双联装的7mm口径麦德森机枪。因为麦德森机枪的海外销售通常由雷克沙机枪公司(Rexer)负责,因此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中,麦德森机枪往往被称为“雷克沙机枪”。
丹麦为国民政府生产的8mm口径麦德森机枪在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有军阀订购麦德森机枪。但其实早在1908年的时候,广东制造军械总厂就已经开始仿制麦德森机枪,当时称之为“轻机快炮”,另外开封兵工厂及其他地方也有仿制,但这些仿制型的数量都不是太大。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兵工署向丹麦订购了两批麦德森机枪共3,300挺,分别于1938年3月至1940年3月之间运抵中国。而且当时国军也觉得捷克式机枪(ZB26)还不如麦德森机,于是国民党兵工署决定自行仿制,在1938年就联系丹麦购买生产许可和相关设备,取得进展后便在1939年4月成立了兵工署第51工厂筹备处,在昆明建厂并订购了1000多台机械。按照计划,工厂建起来后可以月产500挺麦德森机枪。准备投入生产。但在1940年6月,生产的全套设备及图纸在运输途中被日军炸毁于滇缅公路西南运输处的存放站。最后第51工厂只好继续生产已经熟悉的捷克式机枪。有资料提及第51工厂在1941年时还是生产出12挺麦德森机枪,我猜测可能是从其他途径获得生产图纸(例如清末时期所仿制过的)或对手头上的机枪进行测绘仿制,但没有专门合适的生产设备,以及工厂对于生产捷克式机枪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最终未能大量生产麦德森机枪。

1940年4月时,挪威陆军装备有3,500挺M/22麦德森机枪,这些机枪均为6.5×55mm克拉格口径,每一个挪威步兵营标配有36挺麦德森机枪和9挺M/29重机枪。虽然在二战时期的麦德森机枪已经显得过时了,但由于该枪性能可靠,仍然得到挪威士兵的喜爱。挪威沦陷后,德国把缴获的麦德森机枪装备二线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在使用。荷属东印度陆军所装备的麦德森机枪被日军缴获后,送回国内或在东印度地区的继续使用。

二战结束后,麦德森仍在生产、装备和出口。丹麦军队装备这种机枪已经有50年了,丹麦士兵们喜爱这种机枪并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处女麦德森”(Jomfru Madsen),丹麦军队直到1955年才正式撤换麦德森机枪。而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的葡萄牙殖民战争中,葡萄牙陆军还在使用麦德森机枪,包括作为步兵机枪和装甲车载机枪。在马来西亚、越南和暹罗(泰国)的独立战争中都有使用这种武器。

麦德森机枪直到1950年才停止大规模生产,但在1960年代中期,仍然可以在麦德森公司的产品目录中看到有麦德森机枪,在当时工厂随时可以根据订单生产,并可以为不同的军队提供从6.5mm至8mm的多种口径,包括当时成为北约标准弹的7.62×51mm口径。而且由于麦德森公司长期生产机枪备件,使许多用户可以长时间使用这种武器。

到了1970年代的时候,大多数原来的用户都已经放弃这种过时的机枪了,但现在仍然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有部分仍在使用。在印度尼西亚,直到1980年麦德森机枪还被用于军队训练。巴西军队就装备了7.62mm口径的麦德森机枪,而且根据官方消息,巴西军队在1996年才正式让麦德森机枪退役,而这些退役机枪都转让给巴西的军事警察部队。在2008年的时候,有消息指因为麦德森机枪太落后,所以也准备从巴西警察部队中退役了,然而在2009年10月19日巴西警方与毒贩发生武装冲突的新闻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到有警察在使用麦德森机枪。

在超过五十多年的生产中,麦德森机枪生产了超过十种口径,由6.5mm至8mm,并且有大量不同的衍生型,和各种配件。该枪最早型号的口径为8×58 R克拉格口径,这是丹麦军队所使用的步枪口径,丹麦北面的邻国挪威和瑞典的口径是6.5mm。德国装备的麦德森的口径为7.92mm(部分缴获使用的除外),中国订购的也是7.92mm口径。俄罗斯装备的则为7.62x54R,在荷属东印度陆军则采用与Hemburg步枪相同的6.5mm口径,英国订购的则为.303恩菲尔德口径,在拉美地区多数为.30-06或7mm西班牙口径,但也有其他的口径,总之麦德森机枪几乎生产了当时所有的军用步枪口径型号。

麦德森机枪的自动原理比较特殊,为枪管长后坐式,枪管后退的行程较大(长于枪弹长度),自动机往返时间也较长,因此射速较慢。闭锁机构为枪机摆动式,这种枪机是由马蒂尼步枪衍生而来的。尽管这样的结构明显很复杂,零部件也多,而枪弹的装填路线是走曲线的,看起来很容易出问题,但事实上麦德森生产质量很高,工作起来却相当可靠,故障率很低。射击时枪管后坐,使受弹器旋转,将枪弹左移至进弹口,再由推弹杆推人弹膛。退壳机构为拨壳式,枪管后退使拨壳挺下端与机匣退壳面相撞产生回转,上端将弹壳从膛内拨出,并从下方滑出枪外。其枪管和枪机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联接,但运动方向不一致。由机匣导板上的曲线槽控制枪机上下摆动,完成开、闭锁动作。

木制的枪托连接在机匣尾部,折叠式两脚架安装在准星后面的枪管护套上。有些型号上还在机匣前方的枪管护套上加装折叠提把。可选的配件中还有一种后脚架,使用时装在枪托底部。

除了两脚架外,麦德森机枪还配有几种三脚架,有步兵用的三脚架,也有防空用的三脚架,有些结构比较简单,有些结构比较复杂,是按订单要求生产的。其中有一种“软式”三脚架,既可作为平射又可高射,而且射手不直接操作机枪上的扳机,而是使用类似于老式照相机快门线的遥控装置,发射“浮动”在枪架上的机枪。在1930年左右,丹麦的杰森(Halovr Jessen)上校发表了一篇有关通用机枪的文章,文中对麦德森机枪首创的“软式”三脚架极力推崇,认为是通用机枪应用的一大突破。此文后来引起了德国陆军的注意,将“软式”三脚架列入新型机枪的设计,并研制出MG34和MG42通用机枪的Lafette三脚架。

虽然德国的MG34被视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通用机枪,但事实上,轻重两用机枪的概念早就在麦德森机枪上有所体现,而且德国人也是看到麦德森机枪才得到启发。只不过因为麦德森机枪采用弹匣供弹,持续火力方面相对较差,而且多数被当作轻机枪使用,所以人们多数是把麦德森机枪看成是轻机枪而不是通用机枪。

早期的麦德森机枪表面多数采用烤蓝处理,而二战后的型号多数是厚厚的黑色金属瓷漆。
由于用户很多,而且一直在改进,因此型号也相当多,在细节上有一些区别,尺寸重量也不尽相同

优点:
麦德森机枪的射击精度高、性能可靠,但主要的缺点是生产成本较高,这与它的公差要求小、结构复杂、制造精良有关。麦德森机枪的优点是很轻——这是指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而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其他轻机枪相比,柯尔特“马铃薯挖掘机”重41公斤,哈奇开斯1897型机枪重26.8公斤,伯格曼M10机枪重15.8公斤,刘易斯机枪重11.8公斤,而麦德森机枪无疑是最轻的,虽然也生产过超过22公斤的型号,但这是根据客户要求所作的更改,不同的型号和不同的口径有不同的尺寸和重量,但大多数重9至10公斤左右。当然,放在现代,这样的重量就已经很重了,现代的轻机枪大多在7公斤左右或以下,而10公斤左右通常都是通用机枪的水平。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麦德森机枪仍然是很出色的轻机枪。




1904年,丹麦军队正式装备麦德森机枪,而且许多欧洲国家也争相购买使用,比如奥匈帝国、法国、荷兰、芬兰、英国、俄罗斯、瑞典、葡萄牙和其他一些地方,在南美洲和亚洲也有一些国家有购买和使用,尤其是拉美地区,客户相当多。 
1903年至1914年间,俄罗斯就从丹麦购买了1,500挺麦德森机枪,用于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保加利亚订购了超过600挺麦德森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都有采用这种武器,虽然麦德森机步枪的价格高昂,但其可靠性在泥泞的堑壕战中得到检验(相当不错了)。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更多的国家购买麦德森机枪。


                           麦德森机枪

中国曾于1908年开始在广州、开封等地仿制此枪,并装备军队,但数量不多。

      在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有军阀订购麦德森机枪。但其实早在1908年 的时候,广东制造军械总厂就已经开始仿制麦德森机枪,当时称之为“轻机快炮”,另外开封兵工厂及其他地方也有仿制,但这些仿制型的数量都不是太大。在抗日 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兵工署向丹麦订购了两批麦德森机枪共3300挺,分别于1938年3月至1940年3月之间运抵中国。而且当时国军也觉得捷克式机枪(ZB26)还不如麦德森机机枪,因为麦德森机枪更轻一些,而且弹匣容量也更大一些(32发对20发),如果在重机枪状态,虽然火力持续性不如二四式机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仿制的马克沁机枪),但和使用30发弹板的日军重机枪相比倒也半斤八两。于是国民党兵工署决定自行仿制麦德森机枪,在1938年就联系丹麦购买生产许可和相关设备,取得进展后便在1939年4月成立了兵工署第51工厂筹备处,在昆明建厂并订购了1000多台机械。按照计划,工厂建起来后可以月产500挺麦德森机枪。准备投入生产。但在1940年6月,生产的全套设备及图纸在运输途中被日军炸毁于滇缅公路西南运输处的存放站。最后第51工厂只好继续生产已经熟悉的捷克式机枪。有资料提及第51工厂在1941年时还是生产出12挺麦德森机枪,我猜测可能是从其他途径获得生产图纸(例如清末时期所仿制过的)或对手头上的机枪进行测绘仿制,但没有专门合适的生产设备,以及工厂对于生产捷克式机枪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最终未能大量生产麦德森机枪。

二战结束后,麦德森仍在生产、装备和出口。丹麦军队装备这种机枪已经有50年了,丹麦士兵们喜爱这种机枪并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处女麦德森”(Jomfru Madsen),丹麦军队直到1955年才正式撤换麦德森机枪。而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的葡萄牙殖民战争中,葡萄牙陆军还在使用麦德森机枪,包括作为步兵机枪和装甲车载机枪。在马来西亚、越南和暹罗(泰国)的独立战争中都有使用这种武器。

麦德森机枪直到1950年才停止大规模生产,但在1960年代中期,仍然可以在麦德森公司的产品目录中看到有麦德森机枪,在当时工厂随时可以根据订单生产,并可以为不同的军队提供从6.5mm至8mm的多种口径,包括当时成为北约标准弹的7.62×51mm口径。而且由于麦德森公司长期生产机枪备件,使许多用户可以长时间使用这种武器。
到了1970年代的时候,大多数原来的用户都已经放弃这种过时的机枪了,但现在仍然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有部分仍在使用。在印度尼西亚(从某次人质解救事件中可以看到其特战队还装备着勃朗宁重机枪),直到1980年麦德森机枪还被用于军队训练。巴西军队就装备了7.62mm口径的麦德森机枪,而且根据官方消息,巴西军队在1996年才正式让麦德森机枪退役,而这些退役机枪都转让给巴西的军事警察部队。在2008年的时候,有消息指因为麦德森机枪太落后,所以也准备从巴西警察部队中退役了,然而在2009年10月19日巴西警方与毒贩发生武装冲突的新闻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到有警察在使用麦德森机枪,作为一只问世于1903年的轻机枪,它和它的改进型至少已经服役了103年了,试问哪种轻机枪能比它的历程更加久远呢?


           “土豆挖掘机”柯尔特M1895机枪
早在1895年,美军就开始使用机枪,当时美军的主力机枪就是有“土豆挖掘机”之称的柯尔特M1895机枪。在马克沁发明了利用射击后坐力实施自动装填循环的机枪后,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勃朗宁就得到启发,开始研发完善自动装填机枪技术。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试制之后,勃朗宁最终研发成功M1895型勃朗宁机枪。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大批量使用法国著名烂枪,M1915绍沙8毫米机枪【图中】)

据称当时勃朗宁“先是试着把温彻斯特1873型杠杆装填步枪改成了通过枪口的导气式动作原理的自动装填步枪,在1890年和1891年又制造了使用相同操作原理的一种机枪,这种机枪经过改进后被卖给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并生产出1895型机枪”。由于这种机枪向下弧形运动的导气活塞系统在工作之时就好像“刨坑”一样,因此该机枪得到了“勃朗宁马铃薯挖掘机”的别称。该枪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的机枪,也是美国第一支机枪。

柯尔特M1895机枪生产量并不是很大,柯尔特公司在全世界总计出售了25000挺柯尔特M1895。该型机枪的口径非常繁杂,单是在美国就有海军型李式6毫米枪弹口径和陆军型克拉格.30-40英寸枪弹口径。在这两种口径之外,柯尔特M1895还有“斯普林菲尔德0.30-06英寸口径、毛瑟7.65毫米口径、希腊6.5毫米口径、墨西哥7毫米口径、俄国7.62毫米口径和英国0.303 英寸口径等诸多口径”,该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仍有储备应用。




                   哈奇开斯1897型机枪
机枪的一个种族,哈奇开斯机枪有重机枪、轻机枪和高射机枪三类
早在1897年,冯·奥德科莱克设计的哈奇开斯机枪就开始装备法国军队,并被命名为M1897哈奇开斯机枪。该枪不仅因其是世界上第一挺成功的导气式机枪而闻名,更是因为它曾被日本军队在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大量使用,并与俄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打得旗鼓相当而名声鹊起。但是,法国军队对机枪的作战价值感觉迟钝,也没有给予哈奇开斯机枪应有的重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法军拥有的机枪数量依然有限,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杂牌机枪。













                             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又称轻重两用机枪,是一种是可由单人携带、气冷设计、弹链供弹、可快速更换枪管、附有两脚架亦可装在三脚架上或车辆上的中型机枪。它既具有重机枪射程远、威力大,连续射击时间长的的优势,又兼备轻机枪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优点的一种机枪,是机枪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国普遍用通用机枪取代了轻机枪与重机枪。如今,轻重两用机枪已经是基本取代了重机枪的地位。 通用机枪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通用机枪

外文名
general purpose machine gun-GPMG

别名
轻重两用机枪

枪机种类
机枪

特点
它既具有重机枪射程远、威力大,连续射击时间长的的优势,又兼备轻机枪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

冷却装置
气冷

口径
中口径

应用
三脚架上或车辆上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发展历史
4结构特点
5瞄准装置
6弹药
7M60系列型号
8性能数据

发展历史
中国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首创通用机枪的概念,该枪拥有多种口径(6.5×55mm/7×57mm/7.62×51mm/7.62×63mm/7.92×57mm及其他),使用两脚架时可作轻机枪,使用三脚架时可作重机枪,使用独创的软式三脚架时则可作为防空机枪使用。但由于麦德森机枪采用弹匣供弹,在持续火力方面稍差,而且多数被当作轻机枪使用,所以多数人把麦德森机枪当作轻机枪而不是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可以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纳粹德国是最先使用MG34通用机枪装备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MG34机枪是早先使用的通用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通用机枪主要是德国7.92毫米MG42通用机枪。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后,通用机枪得到了飞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是通用机枪的盛行时期,例如1957年美国定型的M60通用机枪、1958年比利时定型的FNMAG式、1958年西德定型的MG3式、1961年苏联定型的PK通用机枪等,都是典型的通用机枪。80年代以来,由于部队机械化、装甲化水平提高,车装机枪数量增多,以及大口径机枪的重量大幅度减轻,导致通用机枪的发展速度减慢,中国从1960年开始研制通用机枪,先后定型了1967年式7.62毫米轻重两用机枪、67-1式和67-2式7.62毫米重机枪等。

80年代以来,由于作战部队机械化、装甲化水平的提高,突击机枪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口径机枪的重量大幅度减轻,通用机枪的发展速度减慢了。

美军M60通用机枪进入20世纪90年代,被美军选中的“米尼米”5.56毫米机枪,虽然具有更换枪管快、弹链供弹、带三脚架、弹药通用性好等优点。但海湾战争的实践证明,5.56毫米枪弹的压制作用不足,M60仍是不可替代的步兵中距离火力支援武器。此后,美国陆军在总结1994年索马里战斗时又指出:M249型5.56毫米轻机枪虽然适合在城区作战,但贯穿力和威慑力没有7.62毫米枪弹大。M60机枪的目标效应及心理效应都很好,是“米尼米”机枪不可比拟的。因此决定:继续改进M60型7.62毫米机枪,从1997财年开始,部队收到了改进后的M60E2机枪,出现了M249型5.56毫米机枪和M60E2型7.62毫米机枪并存局面。即M249在美军中作为班用机枪使用,而M60E2则作为连用机枪使用。但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军队仍将MAG7.62毫米通用机枪装备在步兵班和轻型战车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