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的1919年,作为一战胜利方的协约国在法国召开了一场著名会议。巴黎和会的预定议程很明确,那就是依次惩罚这些战败国,也就是战争中的同盟国一方,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等。 按照之前的设想,战胜方对战败方签订几份条约应该很简单,毕竟不需要跟你谈判博弈。然而,从法国人刻意安排的1月18日这天开幕,到萨拉热窝事件5周年纪念日的6月28日闭幕,巴黎和会居然开了近半年。 “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相继签署条约,以对德合约为主形成所谓的凡尔赛体系,这就是“史上最长一场重大国际会议”的丰硕成果。时至今日,巴黎和会仍被抨击为“帝国主义的分赃大会”,而过于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则被认为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 的确,从这个共15部分多达440个条款的条约看,协约国对德国的惩罚力度是空前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且不说德国根本不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失败了,就算是打了败仗也不至于此吧,因为双方心里都清楚,这场历时四年多的战争毫无正义可言,纯粹是两大阵营为争夺利益爆发的军事冲突。 除了在凡尔赛宫镜厅对德国极尽羞辱之能事,在战争中受害最深的法国极力主张狠狠惩罚德国。出于各自目的,英美特别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充当和事佬,最终在三方互相博弈和妥协中达成了这份条约。会开了快半年了,德国人终于接到“参会邀请”,当看到条约内容后,充斥在德国人心中的恐怕只有愤怒和屈辱了。 德国拒不接受条约,临时政府总理谢德曼愤而辞职,德国海军也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不满。然而,现在武装已被解除,老帅兴登堡也告诫“德军无力再战”,当法国人代表协约国向德国发出“不签再打”的最后通牒时,魏玛政府只得屈服了。
总之,对德意志这个高傲的民族来说,凡尔赛条约可谓将其置于万劫不复之地。然而,擅长辩证法的德国人应该也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凡尔赛条约带给德国的领土和赔款损失毕竟是“身外之物”,没有被协约国肢解和像二战后那样军事占领,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得以保全,这岂不是不幸中的万幸?不是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 更幸运的是,身处危难境地的德国又遇到两个“贵人”,一个是东边从沙俄变换而来的苏俄,一个是从西边漂洋过海而来的美国。巴黎和会之所以开那么长时间,除了在利益分配上争得不可开交,期间欧洲发生的意外事件也有一方面原因。其中,苏俄的横空出世给协约国大佬们实实在在出了个难题。 削弱德国当然是必须的,但削弱到何种程度就难以把握了。彼时,苏俄输出的革命搅得欧洲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对布尔什维克的厉害,英法甚至德国可是领教过的,照这样发展下去,布尔什维克大有一路向西席卷欧洲之势。 历史上,地处中欧、能征善战的德国历来是捍卫欧洲文明的中坚力量,也是抵御东方势力入侵的桥头堡。经历了残酷的一战,英法已是元气大伤,今后谁来抵御布尔什维克洪流?新生的波兰还稚嫩显然靠不住,思来想去还得靠德国。于是,三巨头在这一问题上难得达成一致:必须让德国保留一定军事力量。
美国对德国的“帮助”就更直接了,倘若德国这个当时世界的第二经济体倒下了,美国的损失可就难以估量了。一战前期,美国两边卖军火,闷声发大财,现在已是欧洲最大的债主,尤其是英法这两个欠债大户。 然而,德国只有恢复经济才能给英法赔款,美国也才有收回债务的可能,精明的美国人在这方面还是拎得清的。通过主导削减德国战争赔款、向德国提供贷款和之后的道威斯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美国在帮助德国恢复重建上确实不遗余力。 当然,美国不是在践行理想主义,也不是乐善好施。除了经济利益,美国是要通过介入欧洲事务来逐渐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而帮助德国重建正是再好不过的一个时机。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在二战后从英国手中“接过了”领导权。 英国一位军事史学家曾有一个观点,无论与德国强加给俄国的布列斯特条约相比,还是德国人准备打赢战争后强加给协约国的条约相比,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是相当仁慈的”。这一观点当然有失偏颇,但从仅仅二十年后德国就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来看,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