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一个教师节前夕,一位分管文教卫的政府领导给我打电话,向我推荐说,有一个特别的“山村女教师”值得报道宣传一下。于是,我带着两位记者到湘南边陲的东安县端桥铺镇坪山塘村去采访。走进枣林掩映的村里,遇到一个小男孩,便问我们要找的“长沙妹妹”金翠华的家在哪儿,那男孩起初疑惑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地笑起来:“嗬!你们要找长沙奶奶,我带你们去!”那一年,金翠华虽还只有46岁,但看上去确实有些“奶奶”了:头发已经花白,三个孩子,最小的也已经中专毕业。金翠华1969年从长沙下放到湘南边陲的这个小山村,到我们采访她时,她已经在那里辛辛苦苦又甜甜蜜蜜地生活了26年。当年,金翠华这个省城里长大的小女孩来到这远离省城远离家人的小山村时,什么也不会做。是这里纯朴而善良的村民教她洗衣作浆喂猪打狗上山砍柴下田插秧,一有空闲就来劝她安慰她,说这是毛主席故意磨炼你们这些“知青”的,将来你们肯定会有大出息。后来,大队又安排她当小学代课教师。金翠华被村民们的纯朴、善良和照顾深深打动了。她决定一辈子就在那儿“扎根”了。心定下来了,金翠华就把自己定位成了“坪山塘人”。她干什么都认认真真,说话总是温温柔柔,待人总是和和气气,村民们都把她当自家妹子样看待,亲切地叫她“长沙妹妹”。坪山塘本是金翠华的第二故乡,现在她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真正家乡。于是很多热心的老奶奶老嫂子,就来给她“做媒”了。最终,她在这里与一位普普通通老老实实的农民结了婚成了家生养了三个孩子。这一晃,26年就过去了。26年间,虽然金翠华早已转为国家教师,虽然她的丈夫还是农民,虽然当年同她一起下放的哥们姐们都飞回了城里,虽然她有理由有条件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但她却心甘情愿地在这山村里有滋有味地与家人与乡亲们和和美美地生活着,变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山村女教师”和“乡下女人”。只不过26年过去,因为金翠华的三个儿女也都到了谈恋爱要结婚的年龄,人们还知道她是长沙人,因而晚辈小孩子们在家长们的教导下管她叫“长沙奶奶”了。“坪山塘这山村,是个苦地方,更是个好地方。”金翠华把一篮刚从屋后枣园里摘下的新鲜红枣摆在我们面前,一边时不时地催我们“尝尝土货”,一边轻言细语地跟我们谈着她26年来在这里与东家嫂子西家妹子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话语间充满了人生的甘甜。我们品尝着红枣和她的故事,心里也生出了许多甜蜜和依恋。在采访回城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要不是那位领导下乡调研偶然得到这个信息,有心地向我们推荐,金翠华可能只是在那个偏僻的区域内偶尔被人提起,可能不会引起我们和媒体的关注。后来,我们用不同方式写了一系列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金翠华从“长沙妹妹”到“长沙奶奶”的故事,也让人们知道了另一种美好而温暖的“知青芳华”。再后来,我到长沙来打拼,一直在媒体工作。记得我第一个去采访的“市民故事”,就是找到了金翠华的长沙老家,采访了她的家人,了解到了当年金翠华为何“没有回城”的“幕后故事”。之后,只要一遇到某种有关联的报道选题,我总忘不了到金家所在的那条老街去转转。仿佛在那里,我可以找到一些城市与乡村的根脉关联。再后来,听我的老同事老朋友说,金翠华现在已经全家在县城定居,生活幸福而安宁。70多岁的金翠华真的成了“金奶奶”,而且跟许多奶奶一样,含饴弄孙,逛街买菜,做老年操,跳广场舞,安享晚年。只是,金翠华的口音还是有些不同,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许多街坊邻居这才知道,她原来是一个“扎根”下来的“知青”,她原来就是那个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山村女教师”。于是,人们对她又多了几分敬意;于是,人们有时又亲切地叫她“长沙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