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大闸南堍的花街,曾名闻遐迩,本地人、外来客都以逛花街为乐,千年传承不绝。青砖灰瓦两三层小楼,不乏许多百年的老屋,蜿蜒穿越幽静的岁月,在粗大的法桐树荫下,沐浴着清凉的秋风,任里运河滋润抚慰它。老街驮载着旧时光的印迹,多想把旧时风物、人文传说、风俗习惯一并延续继承。微风吹拂,叶梢摇动,我的心绪随之摇动。花街本以做花闻名,最拿手的特色绝活就是做绢花和绒花,可头饰又可胸饰。因花瓣硕大,色彩艳丽,几可乱真,不仅在民间有很高声誉,花街的花甚至还作为贡品送进皇宫,让宫女们爱不释手。这就留下谁也说不清是先有花,还是先有花街的迷。看景的过程,是唤醒记忆的过程,也是从温旧梦的过程。在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无论早晚,花街头的饮食摊点星罗棋布,小吃品种能有上百种,饭店和小商铺斗艳争奇。菜包肉包、馄饨面条、烧饼油条、茶馓麻花、薄脆蒸糕、糖粥辣汤……味道好,名声大,让你眼看不过来、嘴吃不过来。当时街口支起的锅灶上,一角钱一碗的猪油渣汤,至今想起仍是难忘的香。如今的花街显得偏僻简陋、陈旧沧桑;和日新月异、高楼挺拔的都市有点格格不入。在老人们的眼里,它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许多经典的、令人难忘的美仑美奂的喧闹场景。遥想上个世纪60年代的花街,车来人往,商铺林立,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节日时灯火彻夜通明,眼花缭乱的商品和着吆喝的买卖声,一家人都来了,搀扶着老人,手牵着孩子。人挤人,人太多有的挤丢了,走散了,人找人大声喊着名字,呈现的一派生机和活力名扬江淮。在老人们日渐依稀的记忆里,岁月始终不可磨灭他们对花街熙熙攘攘的繁荣怀念,更会令他们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引以为豪。花街虽已老,一个“老”字背后,是历史淀积的厚重,是淮安人为之骄傲的文化内涵,倒也别有情趣,更显诗情画意。光阴荏苒,堪称古城“第一街”的花街,经过岁月的洗礼后,褪去了一身商业气,变得更加朴素、也变得更平易近人,充满那种日常生活的平和情调。虽然繁华的商业已经停息,花街依然保留几家杂货、五金等店铺。我想,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古楼群,给世人的一个指向、对世人的一种呼唤,包含着一种渴望和穿越岁月,引领今天的人们去古老中寻找沉淀、去久远中拾取我们失落的珍珠的美好愿望。站在花街,让思念与神往之情久久萦绕寂然而立的自己。花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看,街两边棵棵粗大的法桐枝繁叶茂,一幢幢古朴的、高低错落有致的老房旧貌依然,老墙青苔斑驳,有的地方覆了厚厚的一层,像是一种绒,晕染着水迹。有些绒是金黄色的,似涂料泼了半面。还有的是长长的细叶草,细细长长地垂下来,胡须样飘摇,叫人想起光阴以及光阴流逝匆匆的面影。花街是古老的、历史的,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敞开的门厅里,白发的老人静静地倚门而坐,富足的生活,让花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有着饱满的精气神,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承载着花街布衣百姓日常生活的仪式感。也许他的眼前是骑着毛驴逛街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无处不是对当年繁华的眷恋。细观老房这种陈年沧桑的容颜,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块门板、每一道缝隙、每一个角落似乎都珍藏着一个个悠远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温情与美感,它是花街最柔软的记忆,追究起来每一个都是一本书,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老街”的沧桑。知道花街悠久的来历,再穿行在花街上走一走,能感受到有一条清晰的根系,把花街和慈云寺、文庙、清真寺、国师塔的过往和当下故事,牢牢地连起来,仿佛走入长长的历史通道。这其中有变化,更有恒久的因子,个中妙处,令人回味,让人顿生“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更为自己的粗鄙和浅薄而心生羞愧。花街新的美好生活的扉页已经打开,花街生活的诗行继续在书写。
张顺志,网名独钓月色,江苏淮安人,淮安作协会员。崇尚本真,爱好旅游,更喜欢嗅着泥土气息,伴着虫鸣朝露,用心感悟生活。没读过多少书,却爱用拙笔留下生活印记,让生命在涂鸦的过和往中品味多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