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心篆刻,"怡情物外”||沈阳

 一犁_书馆 2020-08-10




作者:沈阳



章通藏品“小松正曼生作”趣谈
章通老人是位隐于清江浦市井中的民间高手,其工篆刻 善制玉、爱收藏。不少收藏,民间罕有,就是国家各级博物馆也难得一见。曾入选余继明主编1993年版中国收藏者名人录(p72),其“怡情物外”小松正曼生印入选徐湖平主编的民间藏宝精卒(p138)。

  印章介绍:章老收藏的这方小松正曼生作“怡情物外”是篆刻大家陈曼生罕见于世的竹根刻印。
人物背景: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恭寿、老曼等,浙江钱塘人(现杭州),嘉庆辛酉拔贡,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淮安府同知,其篆刻师承丁敬,尤爱黄易,宗法秦汉。陈是位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他在宜兴做官时亲自制作的紫砂茶壶世称“曼生壶”,为稀世珍宝。


古时文人雅士相互往来好互赠作品,据称此印是陈曼生为其好友兼同僚黄易黄小松60大寿专门量身定制的。黄小松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比陈大24岁,与陈曼生亦师亦友。

陈曼生则是西泠后四家之一,其印以巧著称。
本方印章特色鲜明,可用五巧来评价
  1. 选材巧:本印选用竹根为印材,钮、印一体混然天成,钮部圆润饱满、光滑油亮,似寿星老人的头部,局部多枚竹须留下的天然疤节好似发鬏,钮的顶部稍下方正面微凹,很像人的脸庞,曼生用刀轻刻了十数道均匀细纹尤如人的胡须,整个造形像极南山寿星,以此作为祝寿赠品自当妙不可言

2.印面巧:此印与常用古籀、小篆印不同,以汉篆入印,印面近于圆形,“怡情物外”四字虽均分印面,但绝不呆板,篆者充分利用了冲削刀法,每字一笔冲出边界,使印面匀称而富有变化。"怡情”二字的竖心旁的变化尤为精妙,粗细长短、顿挫圆转的刀法处理令人拍案叫绝。

 
3. 刀法巧 十分不易的是此印文刻在竹心极薄的隔膜上,印内中空,隔膜又是直纤维,一不小心就会刻通。刻制时要精确把握刻刀的力度和入刀的深浅,此印刀法的轻重、顿挫,平直转折无一不见其佳美。
  4.边款巧:款文六字"小松正曼生作"不松不散,有板有眼,活泼均匀简单明了,省去大人先生等客套用字 ,用刀轻逸如书写一般。其难度远非平常实性的石印可比。


5.印文巧:陈曼生为好友小松贺生日,以竹根制作方印,虽不值钱但纯扑天趣刻功精妙。章印本身体现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也彰显了竹的高雅气质,印文“怡心物外”更是雄迈恣肆,超然洒脱。
总之本款印章巧的有道理,巧的有创意,与其石印代表作"江郎山馆”相比,别具一番意味。
此印由章老的叔叔40多年前在淮安区用1元钱在陈曼生后人手中购得,或因竹质不贵重,且极易受潮生蛀、干燥破裂,不被人看重。但正因如此,未经特殊处理的一枚竹制方印能完整的保存二百多年(推测此印是曼生35岁,小松59岁时陈的作品,因小松不幸去逝未能送出)实属不易,至今国各大博物馆未见同类物品展出,各种专业报刊杂志也未见同品报道。属罕见于市的国宝级艺术藏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