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小时编舞,《这街3》这个修仙赛制到底图个啥?

 吕杨鹏 2020-08-11
“张建鹏你给我下来!
——肖杰

上次更新实在没字数说渤哥了,但百亿影帝就是百亿影帝。

这可能是这一星期度过的最快乐的半小时,到川普下总统令禁止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黄渤,只用了半小时,就Freestyle塑造了四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小时后昆山周边四省编剧从业者集体转行。

这四个角色是:

壁虎漫步·张艺兴


德艺双馨·钟汉良


中华饮食文化外交第一人·王嘉尔


以及微信表情颜艺cos艺术家·王一博


当然,身边也有好些朋友说尴尬不好笑的。

笑点这事儿本来就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要笑疯了,有人直接快进过去的,大家兴趣爱好不一样,各取所需。本来挺开心一事儿,憋整得跟阶级斗争似的。

先填一个上次更新的坑吧,感谢Viho的勘误。

关于上次更新说到的裁判判决手势的问题,实际上从历史上来说原本的确是【弃权】的意思。


逻辑上来讲,假如比赛三个裁判,2个交叉手势,一个判给一边,如果交叉手势不代表“弃票”,那就等于应该少数服从多数,该判One more。

这是最开始的来源,虽然后来比赛One more这个词喊的多了,大家就自然默认交叉代表【One more】即“我想再看一轮”,且不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One more不计票。

也就是说就算有100个裁判,99个给了One more,但只要有一个判了一边,就还是那边赢。现在大部分主流比赛里都是按照这个走的,但也有一部分比赛比如Dance Vision会设置超过3个人One more就再来一轮的规则。

所以节目内标注的“弃票”并没有问题,是NeedAYeah一个惯性思维把历史给忘却了,还是要再严谨


坑填完了,就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修仙环节了。

去年的赛制是先分舞种Routine Battle,根据AB组胜负情况,再跳作品。今年是先跳完了自由分组排的作品,再分舞种AB组对抗,颠倒了一下。

今年的分舞种对抗又有一点儿不一样。

去年分舞种对抗只有Routine Battle,今年加入了1V1 Battle,而且把往年的24小时编舞也揉进去了。等于说在这一个阶段里,有1V1、多人Routine和35人大齐舞三个事儿要办。

难度比去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所以,三个事儿混在一起,有人就懵了,整了一堆啥玩意儿。


先说俩普遍问题:

1,舞者到底怎么Freestyle的?2,齐舞也能即兴?

这俩问题其实对跳舞的人来说是不算问题的问题,但对很多没看过街舞的观众是人间迷惑行为。

没听过的音乐直接就跳,还都能卡上音效,神仙?

Freestyle这事儿原理很简单,NeedAYeah之前提到Freestyle时候也说了一嘴。就跟人学说话和写字一样,舞蹈动作、基本功(Foundation)就是舞者的语言和文字。

人都是先从啥也不会说开始,一点儿点儿积累词汇量,然后就能在不同情境下,通过思考说合适的话,其实这就是一种【即兴】。

跳舞也一样,Battle时候音乐限时1分钟,就相当于高考限时作文,音乐就是命题,你得用你脑子里那点儿文化水儿往纸上码,这也是【即兴】。

舞蹈风格也跟文字风格一样,有人文风朴实,有人骚且清奇。比如你把鸡哥的Freestyle换算成作文,大概其就是这么个画风。


每个舞种都有一套完整的舞蹈技术体系,刚开始学的时候这些是必修的,然后就是不断地在随机的音乐里去练习这些技术。

等各种基本功动作和技术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你就能跟着音乐开始尝试Freestyle了。

正常情况下,有靠谱儿的老师教,天赋好的可能两三个月就能自己跟着音乐蹦跶了。

所以,跟着随机音乐Freestyle跳舞是个基础技能,学会不难,会了还爽。


除了能跟着相对熟悉的音乐Freestyle,那些能跟着从来没听过的音乐跳的舞者,也是练出来的。

一般一个成熟舞者听过几万首歌是很正常的事儿,听多了就能慢慢找到规律。

Funk的拍子什么特点,Hiphop的音乐拍子是什么特点Dubstep是什么特点等等等等。

就跟你能听出乔治是东北口音,AC是柳普,肖杰是四川话,甚至能听出巴里斯是俄普,一个意思。


音乐一出舞者就能先判断出大概是个什么风格的歌儿,然后找拍子,也就是Beat,没拍子就先感受一下音乐是个什么感觉,调整状态。

因为大部分音乐都有一些基本规律,甭管BPM(Beat Per Minute,每分钟节拍数的单位)有多快,总归都能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这样数出拍子来,剩下的就是跟着音乐感觉和经验跳了。

而且比较多数的情况下,一首歌每四个八拍就会有一个小变化,在第四个八拍的结尾蒙一个音效或者换Feeling什么的都是基础操作。

Freestyle的问题基本就是这么个情况,说说【齐舞也能即兴?】的问题。
这里这个标注是让好多人懵B的地方。


这个“即兴齐舞”的意思不是说即兴编Routine即兴跳,虽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这种有设计有队形变化的Routine要是即兴编的那就是神仙了。

这里说的意思是用编好的Routine即兴跟着音乐跳。

那就有人问,你又不知道到时候DJ放什么歌儿,怎么编?

其实原理跟刚才说的基本差不多,大部分音乐都是有规律的,排舞时候就数着拍子来编。

比如准备了8个八拍的Routine,到场上根据音乐节奏,数一个整拍进音乐就可以,跳的速度根据音乐BPM自我调整。只要不是碰到特别乱七八糟的音乐,基本都能卡上拍子。

而且一般这种齐舞Battle,DJ也不会放太混蛋的歌儿。

那么,今天DJ阿龙有镜头了吗?

有了!


如果编排的舞者Level比较高,就会把拍子切分的很细,变化很足,大概率能“蒙”到一些特殊音效,那肯定就炸了。

这种Routine,圈儿里俗称【万能卡】,就是啥音乐都能卡上。

比如Hiphop Routine战的时候,DJ给了一首Ciara的《Lose Control》,祖传老歌儿了,在场的人对这首歌都很熟。

雷晓暘这组的Routine,镜头切到正面时候的音乐,正好是一段四个八拍的结束,下一个八拍的开始。

他们就是根据“四个八拍一变”的规律,从前面的Step为主突然变成一套身体的Isolation,从快速+连续到停顿+清晰。

这就是比较常用的【感觉变化】。


一般这种Routine排好后,最考验舞者的其实是临场找准【进音乐】的点,还有更High Level一点的,跳的时候根据音乐调整Routine速率和【加戏】。

B组因为是先手,所以可以直接从音乐的第一个Beat就稳稳地开始跳。

对面的A组,虽然是后出,但进音乐进的也非常准,而且像秦煜这里这个“one two three,let's go”,应该就是因为已经把老歌背的很熟了,知道这里会有这么一段,现场Freestyle给自己加的戏。


秦煜一个人Freestyle不算啥,更会玩儿的是队友。

接着下面这个设计(这什么沙雕花字。。),你可以看到队友刚举起来时候稍微停了一小下,卡上了歌词里的那句“Tired”,然后调整好后立马开始下潜,往飞,上了接着的那句“Fire”

这是一段挺适合当案例的Routine Battle。

Routine是编排好的,但音乐是随机的,现场根据音乐做出的调整和【加戏】是即兴的。

水平高低,就全是看同一队舞者Level、经验和默契了。


Freestyle Battle和Routine Battle的事儿基本搞明白了,下面就可以正式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Battle了,比如雷晓暘对Bouboo。

Bouboo又有1V1 Battle的场面了。Bouboo的可怕在他第一次出现的街道Solo和穿三Battle已经展示的很明显了。

而Bouboo全球后援会至今仍然只有一个人。


雷晓暘和Bouboo的这场Battle,从资历、绝对技术、战绩、音乐理解上都有客观层面的差距。

对这场Battle最好的总结就是林梦那句:“Bouboo实在是太强了,雷晓暘没有输。”

Bouboo实在是太强了,到底强哪儿了?


王一博点了一句,划这个重点【Bouboo是在每个动作的连接中玩儿音乐】。

什么叫在动作的连接中玩儿音乐?

就是跳舞的动作之间讲究【连接】,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的连接是不是顺畅、合理。如果在你的一套动作里,正好有一个碎拍或者音效,你想去卡,那这时候就是考验连接了。

比如你上一秒两只手还在头顶上呼扇,做一些大框架或者Pose一类的东西,下一秒为了卡一个音效突然蹲下去做了一个系鞋带的动作,那这就很突兀,就是为了卡音效而卡音效。

这就类似“今天天气不错,张三出门看见马路上车来车往,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虽然引用了一句词,但哪儿都不挨哪儿。

以Bouboo这两个卡八拍结尾的碎拍为例,可以翻这段对着看。Bouboo的这个转身转圈和两只手放松在身体两侧自然甩的动作分别对应了两个八拍结尾的碎拍。

音效前的动作和音效后的动作是自然连接起来的,有上下逻辑关系。


因为是Freestyle,全靠舞者对音乐的处理和身体自然反应,如果每个八拍结尾都有一个固定音效,舞者一直去类似的方式卡满的话,观众也会失去惊喜感。

所以有些High Level的舞者会故意放掉一些音效,保证舞蹈的连贯,或者通过感觉、风格变化改变对音效的表达方式。

比如Bouboo这个侧向的身体Wave,注意看后面小朝手上的动作。

这不是给手儿,他是在用手表现那个碎拍。

音乐的碎拍还是那个碎拍,但是Bouboo没有继续用“碎”的动作表达,而是换了一种完整顺滑的感觉。


这个虽然不会直接明着炸,但是能让观众或者裁判看到这个人对音乐处理的Level。

一般有一定舞蹈基础,有一定听歌积累的舞者,能达到“老子知道这里有个音效看老子表现给你看”的水平。

但Bouboo的段位属于 “老子知道这里有个音效老子也知道你知道这里有个音效你以为老子会去用这个动作卡音效吗嘿嘿老子就不这么卡” 的感觉。

这种“捎带手”、“一不小心”就卡了个音效的【举重若轻】,是很多舞者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追求的事儿。


那雷晓暘没有输,又是什么意思?
看过第一季的人应该有印象,刚分完战队,雷晓暘就被淘汰了。那年是2018年,在年底时候他和李琰、周叮叮通过考核加入了X crew。

雷晓暘是考核最高分。

又过了一年,不管是蝉联HHI冠军还是自己人生第一个JD中国区冠军,雷晓暘已经不是当年的雷晓暘了。

算上大婷,雷晓暘、大婷、李琰这三位X Crew成员并称“云南三怪”。从小的少数民族氛围和文化影响,Groove里就有一种“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感觉。

雷晓暘跳舞的空间思维感很好,喜欢做Groundmove,而且就像他自己说的,Bouboo也是他的老师之一,受欧洲Hiphop技术体系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最炫民族风。


Battle是看状态的。

在和Bouboo Battle的时候,雷晓暘也有表现出很顺畅的连接,而且能明显看出来一种遇强则强的状态。

比如玩儿音乐卡音效的过程里给Bouboo来了个摇手指的小挑衅。


后还如愿把Bouboo标志性的巫术Groundmove技术还给了Bouboo。

对招儿是Battle里常有的事儿,就是做对手的东西,示意你行的我也行,且比你做的好。

最逗的是Bouboo看完还指了指自己,意思说这是自己的风格,然后给雷晓暘双击了个666。


有连接,有方位、节奏和风格变化,还有卡在音乐里的挑衅动作。对雷晓暘来说,虽然看High Level的细节,和Bouboo是有差距,但他的状态完全没有输的
所以下面的舞者会期待有没有奇迹出现,秦煜会说雷晓暘是有机会赢的。


结果是裁判共同判决的结果,在尊重结果的基础上,必须说雷晓暘这轮没One more有些遗憾,但Bouboo赢的也完全没毛病。

不管结果如何,Respect雷晓暘。


紧接着的Breaking也很有意思。

1V1是杨凯对佩奇的弟弟乔治。曾经HHI决赛上乔治就输给过杨凯,所以这本质上是一场复仇局,只要杨凯上了,乔治出来是必然的。

Breaking的技术,练会一招儿就是一招儿,剩下的时间就是思考自己的风格和Combo。

而且因为动作技术难度高,可控性明显低于其他舞种的技术,所以打磨技术的稳定性是一个枯燥、费时费力还有风险的事儿。

因为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升,直接决定了在激烈的动作过程里能不能控制自己去兼顾表达音乐。

比如乔治这段,就是在连续双、单手旋转后,还能停下来稳定输出。


俗话说,Bboy提裤子,不是风车就是托马斯。Bboy拽袖子,手转续航一小时。

杨凯这个小袖子一拉,就知道事情不简单了。


这段风车接5圈手转接托马斯的Combo,舒展、干净,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点儿费力的迹象,而且手转落地接托马斯的整个过程都在音乐里。


后面的所有Combo,杨凯都是按这种规格完成的,每一个Freeze,晃都不带晃一下儿的。

乔治的整体难度的确是高,前面的输出也非常到位,但杨凯的发挥挑不出毛病这一点儿辙也没有。

NeedAYeah的个人感觉是,倾向杨凯,One more也可。如果乔治这轮如果技术上能再压制一些,或者调整一下状态稳定一点,胜算可能会大很多。

主要的精彩还是在Routine Battle。

两边的Routine,大体上都是在Routine、放招儿、玩儿梗之间做编排和均衡,比如A组的组合风车,B组加入的武术元素。

以及,鸡哥的那套波动拳碎黑Tee就是玩儿梗中的至骚场面了。


不看玩儿梗和设计,单看Routine的话,NeedAYeah更喜欢B组前面的Routine,关键是齐舞里每个人的Timing都比较一致,配合也更流畅,几乎没有什么失误和卡顿。

就是可惜最后一个踩人的设计,后面两个台阶没有踩上。


给你们看一眼,这个设计正常完成本来是长这样儿的。

可惜了。


至于Change的时候超时,这事儿有不小的争议。

其实在正式的Breaking比赛里,倒计时是一件模糊的事情。Breaking的Battle节奏和其他舞种并不一样,回合本身比较短。

如果按照节目里规定的时间来算,两边其实上都有超时。或者可以理解为A组超时后,场上也没有任何人阻止B组,让B组的回合也获得同等时长,这是一种Breaking场上心照不宣的公平。

去年的BC one决赛,Menno对Kolya,俩人就是在常规的三个Round之后,没跳过瘾,DJ又重新把音乐放出来让俩人跳舒服了再判。


其实四个裁判都给One more,就代表裁判根据双方发挥、失误、超时等等因素综合判断认为还要再看一轮,这个结果本身没问题。

只不过黄渤太难了,作为最终附加决定票,只能二选一,所以给了A组,只能说不同裁判不同喜好。但从纯街舞比赛的角度来看,这轮肯定是要One more的。


Urban是最后出场的,只有一场。15分钟时间编排,对于编舞师来说,确实就和让他们Freestyle差不多了。

苏恋雅的策略成了关键因素。

其实上一期李春林、Apple、波波的那个《这感觉》NeedAYeah就感觉这感觉老好了。小清新,性冷淡,贼有风格。

这次李春林换成了KK,三个临危受命的编舞师要打对面三个男Jazz。

NeedAYeah真的不觉着这个音乐就一定那么适合Jazz编舞师,虽然苏恋雅那种丧丧的风格和Billie的这个歌儿挺搭

但换个角度想想,一些走Isolation向的编舞师比如Franklin这一卦的,一样能做出很有味道的东西。


A组的三个男Jazz有一点进坑的意思,【这首歌适合Jazz】→【上Jazz】→【编Jazz】,一切都在双方舞者的预料之内。

最后出来的Routine开场挺有气势的,中段开始画面就略乱了,整段下来就只能讲是“在想象范围内完成了”。

B组是后手,其实想想这个后手真的凶险。

但凡前面的A组多跳一个八拍,或者进音乐的时机差了一点儿,后面就全对不上了。


一顿输出猛如虎。

基本就是按照一个完整作品的规格编的,这段舞如果不是15分钟,再给个几天打磨排一排,估计能出一个非常完整且优质的作品。

那个套头的设计,NeedAYeah又想起去年马晓龙、范范和Eleven的童年阴影级作品《噩梦》。

一个人藏在床头后面的白布里,用脸往上怼。


而且B组他们还有一个大空拍,就是Apple把波波脖子拧了的那里。

因为人在台上紧张的时候,很容易对时间的快慢预判有失误,但是这儿完美卡上了。

这一下结束,应该结果就分出来了。世界上最带劲的事儿之一,就是在你的BGM里打败你了吧。


最后,就是最扯淡的35人大齐舞了,所有事情都在这儿有了一个了结。

往年的赛制,是一堆人抽签分组,一组七八人的样子,24小时排舞。今年直接变成35人了。

虽然节目里有交代一些关于这个事儿难度的采访镜头,但相信NeedAYeah,他们实际面临的困难比你们看到的大的多得多多多。

A组里除了张建鹏,其实还有一个大将——黄潇。但经过商讨,最终主编舞的压力,还是落在了张建鹏身上。张建鹏虽然这么多年带着T.I身经百战,但不代表他自己有信心接下这个任务。

除了一个几乎不可能限时以外,对张建鹏自己来说,35人里很多都是第一次认识,真正的难度不是排练,是沟通。

在看到分组后,NeedAYeah脑子里马上就想起了一句嘹亮的声音:

“张建鹏你给我下来!”


这是2018年热血街舞团里的一个名场面。

当时张建鹏选了金字塔排位的第一名,这个排名是选手自己选的,后面出场的人如果不服,可以Call out把他拉下来。

然后肖杰出来以后,拿着麦就嗷了这么一嗓子,但在这之前,是一段更古早的故事。

2013年的KOD9齐舞比赛上,肖杰是当时的齐舞裁判之一。当时的中国对于Urban这种形式还非常陌生,很多概念也没有一个定论。

那天肖杰在看到T.I的这个作品后,打了0分。


虽然后来肖杰解释过,自己只是为了表示弃权,所以画了一个圈。但当时被人看到以后,认为是0分,最后还是闹得沸沸扬扬,双方都没落下什么好印象。

2018年热血街舞团,肖杰Call out张建鹏。

2年后,俩人在《这街3》里被抽签分到了同一个组里,要排一个35人的齐舞,距离KOD的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当时生个的孩子现在都上小学了。

在节目里那个“动员大会”之前,其实张建鹏很有规划的先找了各个舞种的OG舞者沟通了一轮,其中Locking的沟通对象就是肖杰。

而肖杰在整个沟通过程里表达的都是善意与配合,甚至可以说是最配合的,每次张建鹏问一个事儿ok不ok的时候,肖杰都是最大声喊ok的那一个。

张建鹏一直认肖杰是前辈,在这次【意外】的机会了解和相处后,发现肖杰是一个Nice且Real的人,俩人得关系也越来越好。

可能时间会改变每个人看问题的态度和视角。七年的恩恩怨怨,在这一刻,两个人已经释然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张建鹏的时间了。

35人限时齐舞在技术层面上最基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齐。

不同舞种,不同风格舞者对拍子的理解、习惯都不一样,保证Timing的一致是最难的。这个问题不光是现在,分了战队也是一样会遇到。

以及,一夜时间能不能全部记住动作和最麻烦的【放炮】问题。

张建鹏在这时候选择了做减法,尽可能减少动作量的情况下保持画面的美感,并且给每一个舞种展示空间。

这样就可以把编排任务分摊到各个舞种,这不止是工作量下降,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和参与感。最后张建鹏再做整合和画面调整,还有一些辅助搭配,效率提升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另一边的杨文韬没有那么顺利。

很多人以为杨文韬排双人舞比较多,所以对大规模的人员调度缺少经验,这其实是有点儿整岔劈了。

杨文韬以前给演唱会的编排、带队参加比赛的经验并不少,三十五十甚至五十到一百人的规模都是经历过的。

包括杨文韬自己在承担主编舞的时候也没有怀疑过自己能不能Hold住编排和场面。

说的简单一点儿,对杨文韬来说,如果只是技术层面的时间、编排等等,应付起来没那么难。但涉及到34个队友去留的无形压力,对他的判断、思路、效率的影响,要比张建鹏大得多。

这是编舞师应该自我过滤的,但也是人之常情。

杨文韬也用到了很多技巧,比如多利用队形组合,降低工作量,扬长避短。合理的分配每个段落,规避不同舞者和不同舞种可能出现的短板。

只不过这个前期的构思、试错和沟通花费了更多时间。也是在杨文韬一个人压力最大的这个时候,小君君加入了编舞队伍。

24小时之后,A组要守住最后一局,B组大比分落后,70个人,只能放手一搏。

从街舞圈的角度来看,张建鹏这边的作品是一个非常完善且成熟的作品。

不论是每一趴画面的处理。

还是娴熟的走位。

张建鹏并没有因为是编舞师就硬把Old school舞种一个个码出来,而是用了很Old School的编排逻辑,不同舞种间的组合搭配很合理。

每个舞种和编排都出现在了音乐最合适的地方。

尤其是肖杰负责的这段Locking Routine,每个人的动作都是标准的复制粘贴水平。

而杨文韬和小君君这一组的作品,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线。

杨文韬和小君君很清楚的一点是,如果和张建鹏这种经验水平的编舞师硬刚队形编排和变化的话,是没什么胜算的。

B组的齐舞和A组有一个明显区别,就是相比A组丝般顺滑的队形和舞种轮转,B组只有Locking和苏恋雅为中心的这两段Routine是独立留在场上的分组。

其余时间,基本全员留在场上,就算不是主要跳的人,也会配合动作构造画面,都不闲着。

杨文韬和小君君是在赌唯一的一线胜机:气势。

35人的大齐舞,在这样一个不算大的舞台和空间里,是有可能营造出一个很强烈的现场氛围的。

B组作品在经过中间一小部分单舞种Routine后,最后阶段有整整一分钟的时间是全员都在场上的,主要就是用来构建大画面和整体的队形,还有全员参与组合的编排。

客观来说,这算不上不是一种高级的【技巧】,但在这个局面下的确算是最优解的【策略】。

从个人审美出发,NeedAYeah自己是倾向于A组。

如果是看视频的话,估计会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倾向于A组。

但首先A组的优秀并不等于B组的水平差,其次现场的裁判能感受到的【氛围】加持是视频里很难体现出来的。

最终的票数是3:1,B组虽然在大比分上没有逆风翻盘,但也算是守住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战。

帮助杨文韬一起编舞的小君君是T.I的首批队员,他和苏恋雅都没有和张建鹏抽到一组。

小君君一开始在T.I跳舞,后来他的朋友在上海开了Studio,希望他做主理人。他和张建鹏商量,张建鹏很支持他,说外面有这样的机会,就出去闯一闯,他就去了。

但对他来说,自己对整个街舞世界的认知,几乎都来自T.I,他太知道张建鹏是什么级别和实力的编舞师了。

这次齐舞编排,他只能硬上,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团队,一方面也是为了证明给这个自己的老队长、老师父看,当年那个下山的徒弟,已经成长了。

“此去一别,应是艰难险阻,不问归期。他日相逢,定是你独当一面之时。”

张建鹏最后抱着小君君说了一句话,但没有被录进去,他说的是:“很棒。”

最后这两支大齐舞,确实创造了中国街舞的历史,但问题也一样跟着来了。

到底这个持续了三年的修仙赛制,合不合理,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NeedAYeah觉着需要从两个面讨论。

首先,从一个面来说。

这个赛制到目前持续了三年,是这个节目前期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环节,也出现过亮亮的“小鸡舞”这样经典的作品。


价值,这个赛制的确曾经创造过,这是客观事实。而伴随而来的,是辛苦和熬夜。

那么关于舞者,下面的话,很严肃。

作为舞者,对突破自我的过程和结果,是有本能的强烈渴望的,而且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里,收获属于自己的回忆、感动和开心。

说的再现实一点,平时各个舞团参加大赛前的备战过程,连续几天或者十几天的通宵排舞打磨作品,才是舞者真实的日常。

舞者真的没有旁人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因为他们真实的竞争环境比很多人想象中的残酷的多。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种呵护式的云心疼,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舞蹈被更多人看到,和理解,真正的理解。

反倒是黄渤最后的几句话,是真实说出了关键问题。心疼,不如多看看,多了解。


所以,开心和感动是真的,累也是真的累,成长和突破也是真的。

这三样东西是共同存在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否定的关系。开心不代表不累,而累,也意味着突破。

但,从另一个面来说。

第二季的24小时排舞,一年过去后,NeedAYeah已经没有对哪支作品还留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个感受只代表个人。

但在这种极限的规则下,好作品的产出是有概率的,且概率一定不会高。

这一季的赛制,显然难度更大,大到了NeedAYeah觉得有些物极必反的程度。24小时,除了同舞种Routine,还要兼顾35人大齐舞。

从作品角度出发,这不是一个辛苦不辛苦的问题,而是一个辛苦的值不值得的问题。

站在观众立场,一个赛制持续了三年,理应有所突破和调整,即便我们的确曾经被舞者和作品打动过,但每年都在同一种状态下的感动,会疲劳。

只是年复一年的堆砌难度,就和现在的手机每年在后面多加一个摄像头一样,最终一定会走进死胡同。

这一点,必须正视和面对。

的确,每一次协调凑齐四个队长几天相同的档期,场地报批、安保、租金、设备、人工水电,都是非常现实,且很多时候无解的问题。

换位思考,NeedAYeah也不会无视问题谈理想,但只希望导演组在可行的范围内,对这个赛制进行重新评估和探讨。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有一些关于赛制的和问题解决方案,请留言,NeedAYeah会放出来,让他们看到。

35人一定不是真正的极限,但咱们也确实没有继续追求极限的必要了。如果可以,就让它成为历史吧。

对了,还有关于前几天宣布的浪姐要来录制的那事儿。


NeedAYeah在这儿仅代表个人实名表个态:


姐姐们没问题,街舞也没问题。但姐姐们和街舞搞在一起,很可能有大问题。

骂街解决不了问题,咱们提几个实际点儿的。

NeedAYeah只关心几个事儿:1,来了具体干嘛?2,和舞者出不出作品?3,出作品舞者是不是需要从技术层面迁就一下拉低强度?4,出完作品干涉不干涉赛制?

在这几个问题上,NeedAYeah是严重质疑的。

如果姐姐来了只是为了搞一波热度,那实在Duck不必。

尤其是如果来了以后要大量压缩舞者和作品的时长,真的就请直接原地检讨吧。

所以,请导演组和挑头儿安排这个联动的相关人员,慎重考虑这些问题。不要推了仨塔就在对面高地开始浪。

关于这事儿,NeedAYeah在最后录制和播出前,都会保持不看好、质疑和观望,如果出现问题,该说的会第一时间说。

乘风破浪有风险,小心驶得万年船。


该说的说完了,没发牢骚,没骂街,只为解决问题,为了街舞更好。

最后,还是请记得是这70个人一起创造了历史,他们的名字是:

Breaking:小白、小明、乔治、阿云 lil‘Cloud、公孙无名、奥斯卡、黑仔、杨凯、小龙 Longroc、格瓦斯(Klash)、小鸡李帅;

Locking&Waacking:洪杨、李莹、何曲文、罗永胜、湛可、沈子皓、泰迪、肖杰、梦迪、肖智斌、高诗雨、大杭、三金、小宝、啊丁、兔子、陈默;

Popping:梁华杰钱腾、BIBI、Colin、子弹、曾智頔、龙飞、林梦、电门、柯茂宇;

Hiphop:大饼Bouboo跳蚤秦煜杨雨婷巴里斯(BORYS)陈最周叮叮雷晓暘Ak东

Urban&Jazz:盖盖王涛林子杰魏茗龙龙黄潇卢德(Alex)张建鹏程薇霖李春林杨文韬张灿(cici)凌基kk王小可小君君雪梨苏恋雅波波Apple沈凯翔。

他们很棒。




这次写完心情不怎么好,送点儿东西开心一下儿。

挑俩人,这件比赛时候Bouboo他们穿的Stxer黑红【X】 Tee,归你们了。

另外,挑一个人,下面几样东西,随便选一样。

比如这双鞋,Vapor Max 2020 FK Pure Platunum

或者这双,Converse X Lay Zhang Chuck 1970s

或者他身上这件Fendi。

老规矩,置顶留言见。

这期就这样儿,
辣舞安得屁死。



Need A Yeah

街舞圈一码字儿的。

圈内爆料、槽点、评论、没品段子。

更新极慢,脾气不好,

口遁嘴炮,百无禁忌。

不站队,不定期,不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